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学发挥有效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学应在训练学生基础运动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文章联系实际,就如何有效发挥体育教学作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展开探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一、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比较注重训练学生基本体育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但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心理教育,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解决,不仅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还难以使学生养成锲而不舍、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等美好品质。
  基于以上问题,在当前以及日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情感教育理念,通过沟通、引导等方法确保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学生,要确保任何训练活动与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厚情感。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训练问题,与学生及时沟通,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时刻鼓励、鼓舞学生,使学生树立起自信,不再盲目悲观[1]。
  二、科学设计教学训练环节,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相关研究表明,参加体育训练有助于改善人体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促进个体精神状态与外在形象的改观。这意味着,在体育教学中,若教师能根据学生年龄层次、身体素质特征将体育课堂合理设计,在体育课堂中组织学生参加跑步、篮球、跳远等多项体育活动,对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制订体育训练计划,让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排解不良情绪,获得健康的心理与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对自己、对学习以及对未来人生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在集中精力参加体育训练、克服训练难题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身意志品质,完善自身品行性格,实现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体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一名优秀、成功的体育教师,不是将学生领至活动场地简单跑两圈、做两节操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是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训练、成长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变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体育技能与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高效率体育课堂,让学生在获得体育训练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有一个健康心理。具体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沟通法,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训练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更应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学生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改变自身态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2]。
  除利用沟通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外,教师也可适当运用挫折法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以应对日后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样问题与困难,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此外,教师的批评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也起着一定的催化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批评让学生提高认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情智培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16):45,47.
  [2]张健.体育教学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J].青少年體育,2019(1):42-43.
  作者简介:陈维铭(1977—),男,甘肃陇西人,本科,研究方向:初中体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