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服务流动党员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露萍 叶婷
[摘 要]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强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提升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一直是困扰各大高校的一个难题。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二级党组织为例,通过对当代高校流动党员类型与特点的了解分析,结合以往管理服务模式及高校流动党员高学历、党龄短、分散范围广和流动频率高等特点,初探高校流动党员“点—线—面”立体化管理服务模式,尊重党员主权,注重党员教育,提倡党员创新服务,以实现优化高校流动党员的党建工作目标。
[关 键 词]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04-02
一、高校流动党员的类型和特点
(一)高校流动党员的类型
按照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6〕21号),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目前,高校流动党员包含以下三种类型:(1)以学生为主的因求学远离原党组织关系或在校新入党在册的专本科学生党员;(2)以学术研究或工作协助的研究生党员;(3)以教工为主的因职业发展校际升迁、转校任教或离退休的教工党员。
(二)高校流动党员的特点
1.高学历
高校是高级教育学校简称,为我国最高级教育设立机构,均以硕博高学历导师人才队伍开展教书育人工作。高校流动党员均为以高学历教工身份流入各高校或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流入各高校后获取高学历的学生,这也是高校流动党员与其他类型党员特点最大的区别之一。
2.学生党龄短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教书育人”功能型本质凸显,其人员流动性大,全国每年高校学生流动量十分惊人。再者,我国党员申请十分严格,一个普通学生从申请、审核、考察到正式转正全程耗时近2年的时间,而一个普通本科学生仅有4年的学习生涯,由此可见,每年新入学生党员毕业前党龄不足2年,且每年都会有大批学生党员随毕业大军注入社会而流出高校。
3.居住较为集中
我国高校多以全日制为主,各高校均建有学生标准公寓和教工标配公寓便利师生日常活动,大多数高校流动党员居住较为集中。
4.流动频率高
高校流动党员主要分为教工、研究生和普通专本学生,基于高校年流动性大,尤其是毕业生党员或“准流动黨员”因其自身发展需求,岗位较为多样性,流动频率也因此增高。
二、建立高校流动党员“点—线—面”立体化管理服务模式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一直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同等享有其党内权利和履行党内义务,如何做到尊重流动党员,教育流动党员,为流动党员提供创新性服务,做到“人散党在,以服务聚人心”,已经成为当下优化流动党员服务这一党建核心的内容。
纵观党建中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模式,中共党员作为一个思想与行动相互统一的群体,无论流动与否,其管理模式应该是统一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点”上展开活动。中共党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从管理角度,应该从整体出发并细化到每一个流动节点,将每一个流动节点以线的形式连接起来,辐射整个节点面区,理清各个线路脉络,通过衔接各个节点面区,使其编织成一个中共党员立体网络。流动,仅是相对原所在党组织关系空间距离界定。传统以“点”的模式,难以解决流动党员流动高、岗位多样性问题,这也是“点”模式的局限性所在。
跳出“点”模式,以立体结构模式构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初探以“点—线—面”立体化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历史进程。“点—线—面”立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初探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实现构建。
(一)从整体出发,构建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云计算机网络和安全网络
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下已经发展到了信息高速流通的“微”时代。我国高校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应当紧跟时代步伐,迈入“云网络”信息管理时代。再者,高校流动党员作为高学历新时代高素质人群,对网络科技尤为热衷,精通网络终端使用与操作,且当下网络通信进步与发达,这些都为构建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构建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网络)、云计算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终端操作进行技术开发的高校流动党员网络平台,并同步开发PC和移动终端平台,本着“公开、公正、透明化”信息管理原则,开设高校流动党员中心,通过“用户中心”实现传统的流动党员注册登记等程序信息录入,信息终端自动录入流动党员信息库,仅有各高校所在党支部能调用查看,包括流动党员在各高校、各单位和党政机关之间的转入与转出手续将由其本人在网络上提交申请,由各党支部自助完成查阅审核。
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并不仅仅只有流动党员信息库管理这一简单功能,还包含流动党员教育、个人考查评价、党政新闻、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等各大版块。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一改传统“流动证”繁琐的难题,更能体现党建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优化流动节点,高校流动党员网点数字化改革
基于构建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高校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应该优化流动节点,对临时党支部进行网点数字化改革,即将传统党支部改为数字化党支部网点终端,实现“一支部一网点,一部一人,一点一机”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一改传统层级臃肿、档案繁杂、人力资源、材料经费等问题。
(三)连接流动节点,开通“高校—高校”“高校—企业”“高校—机关单位”高速通道
高校流动党员属于高知识分子,一般流向分为三种:(1)流入高校教育机构;(2)流入社会企业;(3)流入党政机关单位。在高校流动党员类型中,第一种流向一般以教工党员居多,后两者一般多为学生党员。那么,通过建立高校“云网络”平台来连接流动节点,开通“高校—高校”“高校—企业”“高校—机关单位”高速通道以满足解决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对接、学生党员实习期间信息滞后等问题,实现高校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快速归属党组织关系,展开流动党员正常活动,做到“人散党在,流动不流失”。
(四)梳理脉络,辐射、覆盖节点区面
基于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建设,后台建设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校流动党员网点应该定期归整、更新后台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信息的归整与更新是为了便于后台系统自动梳理流动党员数据脉络,确保通过“高校—高校”“高校—企业”“高校—机关单位”高速通道转入与转出数据的完整与真实。与此同时,各党组织之前应当彼此牵线联系,实现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建设与动态管理。
(五)做好衔接节点区面工作,实现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建设
各级党组织应该紧密联系,贯彻落实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建设,推行数字化管理,做到“一支部一网点,一部一人,一点一机”,加快流动节点区面建设,加强省区与省区之间的党内联系,做好衔接节点区面工作,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确保流动党员数据传输的安全。
三、高校流动党员“1234”教育服务
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一支部一网点,一部一人,一点一机”数字化动态管理,在流动党员教育服务方面应该推行新的“1234”模式,即一种制度,两种理念,三个载体,四个季度。
建设“一种制度”,即考查评价制度,比如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将流动学生党员合理组织起来,使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能够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按季度考查评价,公开、公正、透明化公布,真正做到让学生党员“离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树立“两种理念”,即树立协同管理理念和动态管理理念。一是实施协同管理,积极争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以及就业中介等的配合,互相协作、协同一致,共同做好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学生党员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建立经常联系机制,随时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变化情况,对流动学生党员实行动态管理。
搭建“三个载体”,即根据流动党员四处流动的特点,搭建好QQ群、微信群等即时通信平台以及网上党校、思政网站等网站平台和辅导员博客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
展开“四个季度”主题活动,加强流动党员互动,即每个季度开展一项大型流动党员活动,组织学习党的知识理论或参与社会实践,丰富流动党员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党在心中”的党组织归属感。
四、高校流动党员“数字化”创新服务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云计算机网络和安全网络
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下已经发展到了信息高速流通的“微”时代。手机微信、新浪微博等即时通信高度发展的今天,根据高校流动党员信息时代特点,结合高校流动党员“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应开展“数字化”创新服务,本着“尊重、關爱、关怀、关心”的工作原则,通过建设流动党员微信公众平台,接入“云网络”立体网络平台转口,及时推送流动党员最为关注的资讯。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类如党员联谊、党员关怀、党员事迹等活动信息,组织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开展相关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
[2]王连喜.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若干思考[J].求实,2010(4):21-25.
[3]刘汉柏,陈轶群.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的难点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
[4]韩组.打造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空中平台”[J].江淮,2012(4).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