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华 王玲玲
摘 要:狄更斯的小说,常采用意象对事物进行描述,对人物进行刻画,对主题进行表达,形成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并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述和对气氛的渲染,使真实生活与小说相互结合,使现实与神话相互渗透,大幅度升华作品的内涵。对作品意象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思想进行更好的掌握和了解,以更好地体会小说的美感,增强审美体验,进而领悟到狄更斯在西方作家心中的地位和对作家写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意象
狄更斯小说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具有丰富的内含,记录了大量的文化历史,多次被引用在西方作家作品中,成为作品意境的存在。对于意境的理解,庞德深刻地阐释道,意境是一种理智与感情结合瞬间的精神体验。过去存在的意境,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这种感受与知觉将会成为一种象征,或是象征的一部分。进行细致研读,在事物的表达上形成某种意义的展现。狄更斯小说就像一座巨大的森林,将伊甸园作为人们幸福生活的象征,地狱作为痛苦的象征,橄榄枝作为希望的象征……在西方的诸多作品中,作者常用小说的意象和象征提升作品的精髓,使作品思想进一步升华,从而具有丰富的底蕴内涵。
一、烈酒
在《启示录》中有一则关于末日审判的情景,据作品第14章描述,有个天使在园中游玩,看到葡萄成熟了,在欲望的催使下,扔下手中镰刀开始采摘成熟的葡萄,并将其丢在大酒醡中。上帝愤怒的大酒醡中流出大量的血,血高到马脚,长至六百里,那是上帝对罪人的惩罚和愤怒的表达。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这种意象多次出现在《双城记》以及《巴纳比·鲁奇》两个作品中。
(一)《双城记》中烈酒意境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作为作品描述的历史背景,描述的是法国巴黎。在圣安東尼区,有一个拉酒的车,车上装有大量盛满葡萄酒的桶,在搬运中,其中一个酒桶从车中滑落,重重地摔在地上,那酒桶中的葡萄酒沿着裂缝从中流出,染红了整个地面,附近饥饿的民众纷纷赶来将双手合成戽斗状或在木桶碎片上吸食流出的红酒,待酒全部吸干之后,有一个沾“酒污泥”的手指在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血”字。作品通过白描的手法,将饥民舔酒图刻画得淋漓尽致。烈酒的意象在文章中大力渲染开来,细细品味意象并联系现实生活,发现其存在三大作用:第一,揭露现实,揭示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生活的痛苦;第二,对现实统治者加以警告,希望统治者能够停下来当前的大革命;第三,顺应大改革时代的现实做出深刻的阐述,当时每天都会有判死刑的罪人在断头台上被砍掉头颅,那血染红了整个台面,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血腥味道,久久无法散去。
(二)《巴纳比·鲁奇》烈酒意境描述
《巴纳比·鲁奇》也采用了这一意象的表达,小说以戈登暴动作为背景,在伦敦的街头洒满了红色的烈酒,众多的民众躺在街头开始吸食,他们拼命吸吮着,不断有新的人加入吸食者的队伍,烈酒中人越来越多。燃烧的烈酒形成熊熊的火焰,撒在伦敦的大地上。这里的烈酒意象与《启示录》的烈酒意象相融合,伴随着天火烧魔鬼意象的存在,形成鲜明的真实写照,在作品中渲染,体现作者对戈登暴动事件的愤怒。《巴纳比·鲁奇》中,狄更斯借助烈酒意象对此次的暴动事件进行严厉的批判,它沿袭了一直以来反暴动的思想。
二、伊甸园
伊甸园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帝将其建造,这里有优美的风景、丰富的树种资源、四处飘香的瓜果,容纳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伊甸园的河水中充满了炫彩的珠宝,滋润着大地万物。仙境般的美好景色和幸福生活展现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在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作为理想栖居地的伊甸园犹如仙境般承载着人们的梦想。
(一)《双城记》梅尼特——英国寓所
狄更斯的《双城记》对梅尼特医生的住所进行了描述,在伦敦再没有这般典雅的寓所了,窗外有着令人舒适的林荫道,田野中有丰硕的果实、绚烂的花朵以及枝繁叶茂的大树等等,处处都如同伊甸园仙境般。在寓所的内部,更是借用伊甸园中富足的景象进行细致刻画,作品的一大重要人物——路茜,她把房子进行细致的布置,让房子显得更加幽雅独特,当走进屋内,令人产生一种掩藏不住的喜悦情绪。路茜一个拥有才貌与智慧的美女子,备受人们的追捧,吸引了来自法国的代尔。代尔的家庭充满了罪恶,他逃避了父辈的束缚,来到仙境般的寓所,与路茜结婚构建了一个梦好幸福家庭。梅尼特医师从巴士底狱梦魇的掌心挣脱出与女儿相聚,在寓所中做着医者的本分工作,为人们进行诊治,帮助别人摆脱病害的折磨。
伊甸园般的仙境寓所与巴士底狱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巴士底狱对梅尼特的残忍迫害和囚禁,使梅尼特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变得神志不清。摆脱巴士底狱的束缚后,梅尼特来到英国寓所,在路茜的悉心照料下,很快恢复以前的光彩。巴士底狱如人间地狱般的存在,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就如同法国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残忍局面,是当时真实社会的写照。作者通过对英国寓所的描述,表达了想要过上和平生活、安宁生活的憧憬,对当局统治下的残忍和革命的暴力进行强烈批判。
(二)埃丝特的新荒凉山庄
小说《荒凉山庄》对新荒凉山庄的描写也充满了伊甸园的缩影。无论是山庄的大环境还是四周围的景象,都具有伊甸园的安静和谐。花园中长满了结有丰硕果实的大树和开满花朵的苗圃,在温润的阳光的照射下,地面的树影相互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花瓣随着流动的河水飘向远方。荒凉山庄的每一处景色都是那么优美、雅静,处处都是伊甸园的真实描绘。房子作为幸福的生活基地,充满欢声笑语,山庄的原主人贾迪斯与埃斯特拥有婚约,但当得知埃斯特与伍德科特相爱时,他结束了两人的婚约,成全了埃斯特的爱情,并将房子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送于他们。贾迪斯对埃斯特说的话就像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祝福,充满伊甸园的意象。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伊甸园”中。 (三)《马丁·瞿述伟》的圣殿喷泉
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拥有伊甸园意象的还有《马丁·瞿述伟》,在圣殿喷泉的景色描述中可以看出,阳光照耀下喷泉闪闪发光的水花如珍珠般掉落在池中,一阵阵悦耳的洒落声形成优美的乐曲,伴随着流水的喷涌形成一场悠扬的舞会。在圣殿喷泉的周围可以看到花园大院,在花园大院中开满绚丽多彩的花儿。沿着花园走到尽头,宽阔的泰晤士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喧哗的城市车水马龙,无不透漏着欢快的节奏。伊甸园景象的美好在小城中得到非凡的展现,想要拥有伴侣的约翰·西锁与贫穷的露丝两人在这座小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年轻夫妇,收获着幸福果实。
狄更斯的这三篇小说,对寓所、庄园和喷泉的刻画都具有伊甸园的美丽,但最重要的是潜在的“爱”元素的存在。在浓郁的“爱”的世界中,幸福才能得到充足的展现。伊甸园这一美好意象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深意,也对基督的哲学 ——“爱”进行了宣扬。
三、结语
狄更斯作品意象的表述,其借鉴手法出神入化,将神韵形有机结合。作品意象与原型,具有其形之相似和神之相似。神之相似体现在丽齐的小船、鲍芬夫妇买给约翰尼的方舟形玩具以及船屋(波勾提先生)都展现了诺亚方舟的神态美感。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其运用原型的神奇之处,他通过部分特征选取和灵活的手法,提升文章内涵。例如,将《远大前程》这部小说中用来关押罪大恶极的犯人的一艘水牢船,描述为罪恶的“诺亚方舟”。
狄更斯写作手法的妙趣之处在于把原型直接作为作品的参照,对现实社会进行严厉批判。例如《马丁·瞿述伟》对马克、小马丁的“伊甸谷”进行描述。两人一起来到美国,在美国的大地上开展自己的事业,于是购买一块地皮,将其命名为“伊甸谷”。该名称来源于伊甸园,但是,在这里并没有伊甸园的平和安宁,到处充满瘟疫和死亡。狄更斯采用这个作为文章的意象,对现实进行讽刺与批判。
有时候,狄更斯借用原型只选取它的部分含义,反映了作者对原型的灵活运用。比如,作者在《远大前程》中把关押犯人的水牢船比喻为罪孽深重的“诺亚方舟”,水牢船只借用了“诺亚方舟”的前部分意思,即人类犯下的滔天大罪。 另外,狄更斯也把原型作为参照,来反衬或讽刺现实境况。例如,《马丁·瞿述伟》中的“伊甸谷”。小马丁和马克来到美国,合伙买了一块地皮,准备大干一场。这个地方美其名曰“伊甸谷”,实际上是可怕的死亡谷。“伊甸谷” 疫病流行,空气简直是要命的毒素。小马丁和马克在这里先后染上了瘟病。显然,“伊甸谷”徒有伊甸之名而无伊甸之实。作者描写这个意象,取得了反讽的效果。狄更斯借鉴意象描写现实境况,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狄更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写作时借鉴了大量的意象,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描述,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作品中融入了意象的底蕴,使作品的境界变得更加有深度。
参考文献:
[1]韦勒斯,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基督教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1991.
作者单位:
衡水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