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相应加快,城市河道水环境破坏现象愈加严重。目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普遍存在认知片面、目标单一、水源严重浪费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究治理原则及可行性对策,以便为城市河道管理者提供借鉴,取得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治理对策
1 前言
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呈逐年弱化趋势,为推动城市化建设活动良性开展,制定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此,治理主体应遵循相关治理原则,并规范治理行为,为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贡献绵薄之力。可见,这一论题具有探究的现实性意义,内容阐述如下。
2 常见问题
2.1 认知较片面
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仍低效推进。究其原因,河道治理主体过于追求河道治理效果,致使河道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出现,最终出现多次治理、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现象。从长远角度来看,应制定长期治理战略,这是生态水环境问题处理的关键举措,其不然,河道景观质量每况愈下,且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平衡性会因此被破坏。若河道治理活动形式化开展,那么治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且治理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1]。
2.2 目标较单一
目前,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片面推进,致使河道生态价值短期内得不到提高。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单位未制定具体化、系统化治理目标,导致治理活动无序推进。治理工作在单一化目标的指导下,河道生态功能恢复进程较缓慢,这不仅会制约城市建设速度,还会弱化城市生态价值。此外,日后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将得不到良好铺垫,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2.3 水源浪费较严重
现今,大多数地区存在河道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若治理工作不到位,那么极易出现河流干涸现象。分析可知,河道水源供应速度远远慢于水源需求速度,加之,河道现有生态调节能力远远弱于人为破坏能力,长此以往,可供应的优质水量减少,最终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生态破坏现象愈加严重。要想真正提升河道水环境生态功能,务必落实水环境生态问题治理工作于过程。
3 治理原则及对策
城市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急不可待,为确保河道治理工作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推进,定要遵循相关治理原则,并实施可行性策略,进而取得河道生态环境改善的良好效果。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从整体上提升河道治理水平。
3.1 治理原则
城市河道水资源生态治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为实现预期治理目标,定要遵循相关治理原则。
首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城市河道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河道治理期间,要想保证生态系统平衡性,务必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并对自然环境持敬畏心理,确保实施的治理行为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其不然,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将遇到重重阻力,且城市化进程会逐渐减缓。
然后,遵循全面性、规划性原则。城市河道兼具排水功能和景观效应,若治理期间仅片面考虑其作用,那么治理效率会大大降低,且治理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与此同时,应树立整体意识,即全面考虑河道上下游生态环境,确保制定的治理方案起到整体功能保护作用[2]。
最后,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后,并不意味着治理工作的结束。为避免出现重复治理现象,定要制定科学管理策略,以此规范后期管理行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一旦发现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对其严肃惩处,以此起到警示作用。
3.2 治理对策
3.2.1 改变思想观念
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想规范治理行为,定要创新河道治理理念。对于治理主体来说,应客观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摒弃以往传统的河道治理观念,确保治理工作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治理主体应树立全局意识,将河道治理工作过程化推进,取得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思想观念对治理实践有指导作用,要想真正改善河道景观,使河道生态功能全面发挥,定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观念,推动河道生态环境质量工作有序进行。
3.2.2 细化建设目标
不同城市的河道治理要求各异,对此,相关单位及治理主体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细化建设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分配参与者职责,并成立专治部门,以此强化治理主体责任感,推动河道生态治理项目高效化推进。治理期间,根据既定建设目标规范治理行为,直到生态水环境问题高效处理,最终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3]。
3.2.3 改进治理方式
首先,构建水下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普遍存在污水排放现象,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水体污染,应通过水下生态环境构建的方式实现河道治理目的。具体来说,利用栽植的水下植物来分解氮、磷物质,以此起到水质净化目的。与此同时,水下植物能够起到水生态系统平衡作用,并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环境。换言之,水中植物生长状态间接反映水生态环境稳定效果,同时,还能掌握河道整体治理情况。
然后,培育食藻虫。若污水中氮、磷元素未能有效处理,那么极易为藻类植物繁殖提供便利,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赤潮现象,最终弱化河道生态功能。对此,适量培育食藻虫,借此制约藻类植物生长,以此保证水体植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最后,探索水环境修复方法。常用修复方法有三种,即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对于物理法,即通过污染物清除、河道浓度稀释等方式进行水质改善。对于生物法,即通过微生物的水体置入、人工濕地净化等方式来优化水质。对于化学法,即借助物质反应原理来清除污染物,对比于物理法和生物法,这一方法极易出现二次污染现象,故而,化学法仅在紧急情况下应用。
3.2.4 创新治理技术
运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进行河道治理,治理人员将增氧装置适当摆放,以便为微生物提供生长阶段所需氧气,并实现氮磷元素转化目的,以此改善生态水环境。现今,此项技术在城市河道环境修复中大范围应用,并取得显著的修复效果。除此之外,治理人员应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以此提高河道治理有效性,使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同时,这还能为其他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进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3.2.5 加强治理力度
河道整治的过程中,既要编制合理的整治方案,又要加大治理力度。为实现个性化河道打造目的,应从城市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人文理念、生态保护等要素入手,在各要素统一的前提下大力度实施河道治理工作。鉴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做好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作,以期实现雨污分流目的。此外,于适当位置建立污水处理厂,以期满足生活污水高效处理需求,进而减少河道污染现象。
4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优化水环境生态治理效果,应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治理策略。一般来说,通过改变思想观念、细化建设目标、改进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技术、加强治理力度等措施提高河道治理的有效性。对此,城市河道治理主体应视情况予以借鉴,取得河道水环境生态改善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丹.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3):4~5.
[2] 张肖琪.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J].现代园艺,2017(11):113~114.
[3] 王寿兵,李百炼.中国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策略[J].水资源保护,2018(4):1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7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