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涛
摘 要:满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表明,满族音乐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它曾影响过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发展,尤其是满族音乐的传承。其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宝藏。
关键词:满族;音乐;发展;传承
对满族音乐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不仅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1 满族音乐的发展
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共有1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满族人民80%以上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其他职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清代以前,满族大多数都居住于东北地区,这里是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音乐的萌生和发展也都局限于此。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清兵于顺治元年(1644)入关定鼎中原,是满族音乐进入第二阶段的肇始。为了统治幅员广大的中国,满族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务实的政策,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重视向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吸取经验和营养。在音乐艺术方面也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特别是与汉族音乐的交流,加速了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宫廷音乐及民间歌种、乐种,都吸收了大量的汉族音乐精华。官方行为一方面表现了清政府对保存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的宽容大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民族音乐融合甚至同化的现实状况。例如,清音子弟书开始只用满语演唱,稍后有“满汉兼”唱词出现,后来满人通用汉语,就都用汉语写作、演唱。其演唱形式主要是一人自弹(三弦)自唱,间或也有弹、唱由二人分担者。子弟书的音乐源于“巫歌”“俗曲”,它对京韵大鼓等北方鼓曲有深刻影响。但因其唱腔日益向靡丽悠长发展,词句也日渐艰难,光绪末年开始衰落,庚子年后逐渐消失。1942年天津还有《秋景黄花》等“卫子弟书”流传。1150年代由姜兰田录制的《古人名》《连环计》等曲目,被称为“东城调”,这也许就是“子弟书”东城调的遗响。
其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220—907),被称为“北歌”的北方鲜卑族音乐以及西部传入的龟兹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秦汉乐”(后来又称“西凉乐”;接着,还有中亚安国的音乐和东部的高丽音乐也陆续传入黄河流域一带。隋唐时期的七部乐和十部乐;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乃至外国的音乐,有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等十部乐;此外,还有扶南、百济、突厥、新罗、倭国、南诏、骠国和鲜卑、吐谷浑、部落嵇等多种伎乐。这些音乐经常与中原的雅乐同台演出,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大融合的风貌。特殊的民族发展历程和动荡的生活环境,影响了满族音乐的形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直至清初,满族音乐的发展仍停留在自娱性群舞和有角色乐舞(朱春)的形态,真正音乐学意义上的独奏、合奏器乐曲和戏曲尚未形成。
女真族人入主中原和满族统一中国时,正值中原音乐进入说唱、戏曲的发端和发展时期。形态简约的女真、满族民歌一下跃入说唱、戏曲中,满族音乐获得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形成了历史上两次满、汉音乐的大融合。以后,清代放逐东北的流入和关内的流民,以及辛亥革命后不断地“闯关东”,也使东北满、汉音乐进一步融合。由于这种特殊的民族发展历程,从整体上看,满族音乐的特征不能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那样特色鲜明。
2 满族音乐的传承
中国满族音乐研究会于1994年10月20日正式宣告成立。石光伟先生任创会会长,刘桂腾、凌瑞兰、杨士清、赵毅、姚素秋、那炳晨、关文举等任副会长;刘桂腾兼任秘书长,冯伯阳、杨久盛、李来璋、何新生、黄明等任副秘书长。学会设学术研究部、组织联络部和办公室。研究会协调和联合有关方面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满族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承德、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市的音乐院校、音乐研究所、艺术研究所、音协、师范院校、文化馆等单位主办,承德音乐家协会承办。有60余人出席这次研讨会,宣读了48篇论文。在两次研讨会中,大家对音乐理论界普遍关注的满族民歌特征作了探讨;讨论了满族音乐与二人传、八角鼓系音乐的关系;对满族戏曲,尤其是满族满萨音乐和乐器从民族音乐学角度作了深入研究;同时,满族音乐史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進展。
新中国成立后,诸多满族艺术家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有音乐学家石光伟;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程砚秋、关肃霜、单弦演员荣剑尘、谭凤元;昆曲家溥雪漪;古琴艺术家查阜西、溥雪斋、李祥霆;三弦艺术家爱新觉罗、毓洹、晨耕等。
3 结语
满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近百年来,满汉两族长期杂居,文化相互融合,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目前能够见到的而又能判明族属的满族民间音乐作品不多。因此,满族音乐文化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必须加大对满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视力度,实现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研究[J].艺术评鉴,2019(03).
[2] 姜勇,崔殿钧,罗曼.谈辽宁满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