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民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石林撒尼人摔跤起源于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朴素动作,在游牧生活中产生萌芽,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中不断演变,在不同部落族群之间冲突战争中不断壮大。摔跤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有关,不是单纯时间轴的推进,而是纵向横向、时间、地域、民族之间综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撒尼人摔跤民俗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对撒尼人摔跤民俗的现状进行调查,为今后撒尼人摔跤文化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石林彝族  撒尼人摔跤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92-02
  Abstract: Originating from the simple hunting activities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the wrestling of the Shlin Sany people sprouting in the nomadic life, evolving in the worship activities of nature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and growing in the conflicts and wars between different tribal group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restling culture are related to the mode of productio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It is not a simple promotion of time axis, but a comprehensive product amo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ime, region and nation.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folk customs of sani people's wrestl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lk customs of sani people's wrestling, and puts forward goo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i people's wrestling cultu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hilin yi nationality; The Sanites wrestled; Folk culture
  1  撒尼人摔跤民俗的歷史演变
  1.1 撒尼人摔跤文化的起源
  彝族是频繁迁徙的民族,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出“罗罗,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1]”。彝族的先民过着漂泊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位于滇东的石林县海拔较高,重峦叠嶂、树木繁多。这样的地形地势决定了撒尼人以放牧和狩猎为生。在原始社会中,撒尼人不断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猎取食物,这需要斗智更需要斗勇,抓、抱、拉、推、绊和摔等动作在狩猎中应运而生[2],这是日后摔跤活动的雏形。撒尼摔跤的产生与宗教信仰有关,而彝族撒尼人敬畏神灵,认为万物皆有灵,这源于撒尼人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撒尼人在重大祭祀活动中进行摔跤,目的是为了娱神。撒尼摔跤的发展也与战争有关,在古代,不同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常与周边的族群发生战争。低下的生产力使得赤身肉搏的能力决定着族群的未来。
  1.2 撒尼人摔跤文化的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摔跤作为“蜜枝节”宗教祭祀的活动越来越少。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彝族撒尼人摔跤迎来了转型期。传统的彝族撒尼人摔跤与国际式摔跤的摔法极相似,使石林为国家提供专业摔跤人才提供了便捷。石林的民间跤手经过系统训练,成为了专业摔跤运动员。普德光是走出石林的第一人,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自由式摔跤团体比赛中荣获季军。毕有恒在1979年的全国锦标赛中夺得亚军。许多早期的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回乡执教,这也是较早一批的摔跤教练员。毕有馗在1975年退役之后开始执教一直到1988年,一共向省一级输送了600多名运动员。1988年石林少体校成立。1900年石林被评为“摔跤之乡”。
  1.3 撒尼人摔跤表演的产生与发展
  摔跤活动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摔跤活动迎来了新的机遇。表演形式的摔跤文化应运而生,由曾经的祭祀“娱神”活动转变为现在的表演娱乐活动。2003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在“火把节”中进行了摔跤比赛表演[3]。2004年石林县政府与市场机智双重引导下,摔跤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摔跤比赛转移到了少数民族聚集的乡镇,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性也有利于摔跤活动的更好发展。2006年以后,摔跤比赛都采用民间传统摔跤的规则,也加入了团体比赛。2015年10月4日,石林圭山撒尼人文化城,在县文体局、民政局、民宗局的领导参与和监督下,程序合法,顺利选举出理事会成员,民族传统摔跤协会正式成立,也成功举办首届赛事[4]。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摔跤协会成立,设定了赛事与规则,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及肯定。   2  石林撒尼人摔跤民俗的现状
  2.1 石林撒尼人摔跤的场地
  石林撒尼人摔跤活动在平坦的凹地中举行,地面多为松软的泥土或者草地。长湖体育广场是长湖镇大型赛事的主办场地,也是较早的专为摔跤而建的赛场之一。圭山撒尼人文化城,是以摔跤、斗牛、大三弦、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位于圭山镇海邑中寨,是撒尼人集中居住区。在这些撒尼人集中地建造摔跤竞技场,有利于摔跤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摔跤文化的传承。
  2.2 石林撒尼人摔跤活动时间
  每年的春节、二月二、三月三、彝族新年、火把节是摔跤活动举行的盛大节日。随着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渗透,撒尼人摔跤比赛也慢慢脱离宗教祭祀活动的初衷,成为独立的比赛活动。
  2.3 石林撒尼人摔跤的规则
  撒尼人摔跤活动产生初期没有规则,不分年龄不分重量,也不分回合时间。随着摔跤的不断发展,规则逐步形成。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摔跤协会仲裁委员会成立之后制定并完善了摔跤规则。
  2.4 摔跤活动的人员参与情况
  摔跤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撒尼人密集的乡镇、村落,长湖镇、圭山镇、石林镇是摔跤活动开展最密集的地区。在石林的各种比赛中,有从泸西、弥勒、曲靖来的摔跤手,也有阿细人或者是其他民族的跤手。因此,撒尼人摔跤文化是以石林为核心向周边扩散,在地域上形成了摔跤文化圈层。
  3  彝族撒尼人摔跤民俗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体育活动多元化对摔跤文化传承造成阻碍
  撒尼人的生活娱乐方式呈多元化,网络、多媒体的出现让许多青少年沉迷游戏从而忽视了最传统的体育活动。现代体育项目在撒尼人中传播并普及,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对摔跤文化传承造成阻碍。
  3.2 文化趋同使撒尼人對摔跤文化产生焦虑
  撒尼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逐渐趋同,本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服饰、习俗、信仰被其他文化取代,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演变为边缘文化被族人舍弃,许多撒尼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焦虑,对自己在社会的所扮演角色产生了混乱。价值观念的偏差,让摔跤文化进入两难的地步。
  3.3 撒尼人口分流,传承人数锐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专业的摔跤人才向更发达的地方涌进,石林摔跤人才流失问题也日益加重。外出打工潮的影响,让一些民间跤手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传承人的锐减使摔跤文化传承受到了阻碍。
  3.4 青少年摔跤参与活动少,学校对摔跤文化的教育力度薄弱
  在笔者走访的学校中发现,摔跤传统活动只是作为学生兴趣爱好,大部分学校没有列入体育课程中,只有石林民族小学等少部分学校开设摔跤课程。整个学校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许多青少年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接触不到摔跤活动,何谈传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起源于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与动物对抗时的朴素动作,在游牧生活中产生萌芽,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中不断演变,在部落族群之间冲突战争中不断壮大。摔跤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有关,不是单纯时间轴的推进,而是纵向横向、时间、地域、民族之间综合的产物。
  (2)表演形式的摔跤活动是政府与市场双重调控下的产物,是为适应新时代为更好传承摔跤文化的转变。摔跤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推动石林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摔跤文化的传播。
  (3)撒尼人摔跤活动是以石林为核心向泸西、弥勒、曲靖、宜良等周边地域扩散,在地域上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力的文化圈层。撒尼人摔跤活动在节日庆典中举行,举办地多在撒尼人集中居住的乡镇。从摔跤比赛中展现出撒尼人勇敢、坚强、朴实的民族性情。
  (4)主流文化使撒尼人生活与其他民族趋同,撒尼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感到焦虑。撒尼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以及摔跤人才的社会分流造成了摔跤传承人的缺失。学校缺少摔跤体育课程,使后备人才断层。
  4.2 建议
  (1)政府加大对摔跤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让摔跤文化回归到百姓的生活中。
  (2)学校加强撒尼人摔跤文化的推广,开设摔跤体育课程,成立摔跤社团,培养学生的摔跤兴趣。校队与校队之间多交流合作,为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便捷。
  (3)政府应该加大奖励措施留住人才,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彝族摔跤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
  (4)增加村镇的摔跤比赛,丰富比赛奖品,吸引更多人参与摔跤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姣妹,高俊,陈梅.彝族撒尼人[J].今日民族,2011(6):20-21.
  [2] 张平.云南石林彝族特殊的文化符号——撒尼人摔跤[D].云南民族大学,2014.
  [3] 何月冬.彝族摔跤传承策略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73-78.
  [4] 杨峰.凉山彝族摔跤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