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若干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武建章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国家的命脉,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又包含了中国优秀的节日文化。其中,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承载着文化认同,凝聚着民族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节日文化工程深入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融合与探索。
  【关键词】节日;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持续传承和日渐丰富起来的,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发明创造、人文精神等众多意识形态的总和,诚可谓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坚守民族传统节日,就是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明确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那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节日文化工程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具体做了如下探索:
  一、了解节日渊源,让节日更具文化味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自然产物。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文、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密切相关。其中,祭祀作为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大多数传统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祭祀活动。而上古历法为传统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大多数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因素。
  节日是文化的结晶,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寓意深远。传承传统节日习俗,就要学习节日文化历史。每一个节日都有渊源,小则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大则一个朝代、一部历史,追本溯源,寻根探旧,对学生要讲清楚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讲清楚节日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懂得节日,才能真正热爱历史、热爱节日。为此,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方法。有些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通过播放《中国故事:寒食节的由来》《我们的节日端午》等专题纪录片的形式,引导学生予以了解。有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邀请学校名师、社会民俗学者、市区文化馆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举办语文大讲堂,讲解节日起源、历史发展、民间习俗、节令食品、民族特色、社会活动、文化价值等内容。有些节日,甚至动员学生自己行动起来,上网查阅资料,小组整理,办黑板报,出手抄报,在班内交流等形式,如元宵节、七夕节等;有些节日,在语文课堂专题讲,结合课文内容讲,如讲《离骚》就讲端午,讲诗词就讲七夕;有些节日,与古代文化常识一起讲,如讲寒食节就讲到清明节。总之,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把节日文化放在语文的大背景下,放在大课堂中,追求一种宣传效果,创造一种氛围,以形式带内容,年复一年,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做一定的事,有人做了,开始是尝试;逐年完善,越来越成熟。
  二、开展节庆活动,让节日更具生活味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不同的活动载体,诸如庙会、灯会、秧歌、舞狮、龙舟、戏曲、拜神、祭祖等等。
  传统节日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在节日文化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着追求。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旦过节,举国同庆”,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
  节日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传统美德,丰富百姓生活,涵养高尚情操。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活泼生动。如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主要有书法教师、语文教师书法爱好者、学生书法特长生在春节前夕到农村或街道书写春联,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农村或社区参加社火表演,邀请当地秦剧团义演等;元宵节结合社区组织活动,参加民俗表演、戏曲联唱、灯谜游园等;清明节祭奠烈士陵园、祭扫家族祖坟,阅读或编写族谱,从而了解家族历史;端午前后,组织郊游踏青活动,了解节日内涵;中秋节组织诵诗活动,精选一些咏月、团圆、爱国为主题的诗文,各班举行经典诗文诵读会;重阳组织登高活动,或者到社区敬老院送温暖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总之,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等阵地,在节日期间精选宣传内容,从而营造节日氛围,凸显文化特色。
  三、丰富节日内涵,让节日更具时代味
  中国是礼仪之邦,节日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和富有意义,也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节日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和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时代在发展进步,文化的内涵同样在扩展,节日文化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结合春节扫尘传统习俗,开展大扫除活动,清扫周边环境垃圾,清理农村陈年垃圾,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打造美丽街道、美丽鄉村;开展节日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动,杜绝铺张浪费,抓好节俭惜福活动,制作悬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灯笼、主题横幅。在清明节开展“文明清明”活动,网上祭奠革命先烈,倡导鲜花祭祀、音乐祭祀、植树祭祀、网络祭祀等环保时尚的现代祭祀活动,引导人们在祭祀活动中移风易俗,用文明生态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树立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风。把端午节过成美食节和手工节,在一起包粽子、编荷包,体验美食文化和消费文化;在中秋节、国庆长假日,结合中宣部确定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开展红色线路研学活动、人文精品游等。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社区敬老院,关爱身边老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风气。
  总之,在日常生活进程和语文教学探索中,我们通过了解节日渊源、开展节庆活动和丰富节日内涵等形式,让传统节日更具有文化味、更具有生活味和更具有时代味,使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面临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时,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因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