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胡演奏中的审美期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建军 谭晓莉

  【摘要】“审美期待”就是对美的期待,它是指艺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对后续将要发生的艺术美的一种期待,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本文主要从音高、节奏、情绪发展等三大方面讨论了二胡演奏中的不同审美期待类型及其实践指导意义,最后笔者还从基本期待、合理期待、期待阈限等几个方面指出了在营造审美期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二胡演奏;审美期待;音高期待;节奏期待;情绪期待;期待阈限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审美期待”?简而言之,“审美期待”就是对美的期待。说详细一点,它是指艺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对后续将要发生的艺术美的一种期待,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在一个完整的音乐审美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主体,分别是:曲作者、表演者、聆听者。而对于其中审美期待的主体——聆听者而言,他们也是评价作品的最重要主体,因而是否充分满足聆听者的审美心理期待,不仅仅是曲作者的事情,也是表演者的责任。
  怎样才能较好地让人满怀期待地聆听你的音乐呢?下面笔者就以二胡为例,从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期待这一点上与大家讨论一下。
  一、二胡演奏中对音高方面的审美期待
  对于音高的审美期待,我们主要可分为音高稳定期待和音高变化期待。
  (一)音高稳定期待
  音高稳定期待又可分为对确定音高的期待和对稳定音级(或称调式主音)的期待。
  1.对确定音高的期待
  比如,我们演奏一个音,首先要对它进行判断,它是dol还是sol?怎样才能判断呢?当然,只有当它的音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才能进行判断。通常乐理书上都会这样讲:具有固定音高(即固定频率)的音我们称之为乐音。所以,音乐中的音绝大多数是具有固定音高(即确定音高)的乐音,这样我们才能对音乐旋律产生明确的判断(即使不识谱的人,在他们的心里实际上也是有明确判断的,只是他们不能明确表达出来而已),如果所有的音高都不确定,那就会让人们觉得一片糊涂,不知所云。
  同时,人们对于确定音高的期待,更进一步指的是对相对正确音高(即音准)的期待。当然,形成这种正确音高的判断是须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前提的。比如,对于一个有着一定专业修养的人来说,你所演奏出来的音尽管也是相对具有确定音高的,但是却怎么也排列不成我们常见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甚至半音阶也排列不成,也就是说,它并不在我们正常使用的音阶范畴内,我们就会觉得那是不准的,因为那不符合或者没能达到我们的音乐修养的标准和要求,那也就不符合我们对于正确音高的期待。
  2.对稳定音级的期待
  对音高的稳定期待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音阶调式中稳定音级的期待。比如,我们在进行到中国民族调式中的偏音(如4、7、b7、#4)或者是大小调式中的非稳定音级尤其是导音(如大调中的7、小调中的#5)时,我们就会自然产生对稳定音级尤其是调式主音的期待,这种偏音或导音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或在听者脑子里停留)得越长这种期待就会越强烈。
  比如,我们演奏音阶1234567后,较长时间停止或持续在7音上,你是什么感觉?你是不是感觉什么东西没有搁平搁稳?感觉心里似乎悬着什么东西一样?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学音乐尤其是耳朵比较敏感的人感觉会更强烈。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稳定期待中对于调式主音及稳定音级的期待。
  (二)音高变化期待
  除了对音高的稳定方面有着审美期待之外,我们还对音高的适度变化充满着期待,这在二胡这个乐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二胡的音准是由演奏者自己决定的。
  对音高的变化期待又可分为两种:
  1.对同一个音持续过程中的变化期待
  这种期待一般出现在聆听较长音的时候。通常这个音的时值要大于八分音符(假定速度为一分钟70拍左右),并且音符的时值越长,听者期待它在持续过程中有所变化的愿望就越强。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我们希望在音的持续过程中音高有所波动,比如二胡中的揉弦就是让一个较长音在其持续过程中以其准确音高为中心而产生上下波动,从而滿足听众对于同一个音持续过程中的变化期待。如果在一首二胡曲中所有的较长音都不用揉弦的话,即使你的音拉准了,那也是非常缺乏韵味的。此外,还有在长音结尾时,我们有时也希望它有所改变,这种通常是用滑音(上滑或下滑)的手法来达到的。这种情况在风格性乐曲演奏中体现得较多和较为明显,比如二胡曲《一枝花》(张式业改编)的慢板段。
  2.在一个音进行时对下一个音的期待
  这是对音高的变化期待的另一层含义。它其实是对上一层期待的进一步发展,其实质就是听者并不希望在一个音高上听太久。在对一个音聆听了一定时值之后,我们总期待它变化到另一个音上去。并且听者在明意识或潜意识中可能对下一个音有着自己的一种或多种预期,而当下一个音的出现刚好吻合了这种预期的话,听者的这种审美期待就会得到较好的满足。当然,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但是却很合理也很美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听者的审美期待往往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感动。这也即是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
  当然,这种对于音高变化的期待主要的是作曲者的责任。但是,我们演奏者有没有责任和权力呢?当然有!把握好对这种期待的处理,将对乐曲的紧凑性、连贯性以及我们演奏的流畅性都具有很重要的正面意义,这个我们将在稍后进一步讨论。
  二、二胡演奏中对节奏的审美期待及其处理方式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一是对于散板中的节奏期待   散板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二胡曲中的散板也出现得非常多,几乎所有中型以上的二胡曲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散板,它可能出现在乐曲开头,也有可能出现在乐曲中间或者乐曲尾声处。因为散板的律动是非均分的,也是非固定的,因而作曲家往往写出的节奏也大抵只是一个参照而非标准答案,所以,他们常常在散板段落的开始处写上“自由的”等文字标记与提示。因而散板段落给予演奏者的二度创作空间也是最大的,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独到的理解而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只要这种风格基本符合大多数听众的心理期待,那都是美的。
  那么,对于散板中的节奏,听众的审美期待有无一般规律可寻呢?还是有的。其一,散板的节奏与结构分布一般都有着“渐起渐煞”的特点;其二,散板的中间部分往往是较快的并且具有“快慢相间”“流畅灵动”“起伏有致”的特点。这两点与中国民族古典舞以及中国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颇为相似。对于散板而言,我想没有听众会期待那种囿于谱面的呆板演奏,人们总是会期待这个过程中间节奏的灵动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一定要自然而不生硬,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这里读者可以参阅和聆听很多二胡曲段落,比如《蓝花花叙事曲》(关铭曲)、《满江红》(车向前曲)的引子段。
  (二)二是终止期待
  这一般出现在不同程度的终止式之前,它可能是乐曲的终止,也可能是乐段甚至是乐句的终止。我们可以根据终止程度(或称终止强度)的不同而适度改变其音乐的速度或节奏。常见的做法是在将要终止之前放慢音乐的速度,以形成不同强度的终止期待。一般是乐曲结束前速度放得最慢、节奏拉得最宽,气口也留得最长,这时听众期待终止的愿望也最强烈,最后的期待满足感也最强。其次是乐段终止,再次是乐句终止,当然,一般情况下乐句终止前其速度不会放慢,否则会造成乐曲的零散感。
  三、二胡演奏中对情绪的审美期待及其典型表情因素的处理
  二胡音乐中的表情因素很多,而最具表情功能的因素有二:一是右手运弓(主要体现在力度、速度与爆发力的不同上);二是左手揉弦(主要体现在力度、幅度以及揉弦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而音乐进行中对于情绪的审美期待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递进型的情绪审美期待,指的是当一种音乐情绪出现之时,我们希望它继续發展下去并得到强化。要营造和满足这种审美期待,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渐强式的处理,其次是渐弱式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最多的是出现在同音型反复的情况下,比较典型的如《赛马》(黄海怀曲、沈利群改编)当中的一些同音型片段。因为当相同音型出现反复时,听者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对于变化的期待。怎么变?肯定不能乱变,要么变强,要么变弱,一般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变。比如,当你朝强的方向开始变了,那听者就会相应地产生希望你继续变强的期待,这就产生了渐强的效果;同理,渐弱也是如此。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大篇幅的出现,通常是一个或几个乐节或者乐句,因为乐器演奏的力度毕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的渐强或渐弱下去,即使是乐队也会终有一限。
  除了通过力度上的渐强或渐弱处理达到递进式的情绪期待效果之外,在处理较长乐句甚至较长段落中的情绪递进时,则常通过阶梯式的力度变化以及配合其他润腔手法共同来加强情绪的递进,以营造和满足这种期待。比如《满江红》中部在转为G调后散板之后的至转为F调前的又一个散板段落之前,这个较长的部分主要是同一个音乐主题的多次变奏,其中的力度变化主要具有阶梯式和阶段化的特点。还有二胡曲《蓝花花叙事曲》中“抬进周家”的慢板段落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第二种是转折型的情绪审美期待。这种情绪期待一般出现在前一种情绪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或阶段的时候,一般是在对这种音乐情绪的审美达到或快要达到饱和(即最高点或最低谷)的时候,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段落或乐句终止式当中。这似乎又说到曲作者的责任了。其实,最终将曲谱演化为音响的还是我们演奏者,就像同样一首诗不同的诵读者可能读出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说法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一样,不同的演奏方式也会对音乐的诠释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要恰当地理解音乐的情绪以及段落之间情绪转换的关系,然后通过演奏把这种情绪关系适时适度地传递给听众,让听众也能及时感受到这种情绪以及从演奏中预感到情绪快要发生转换的某种可能,从而产生转折型的情绪审美期待。这也是这种审美期待理论可能带给我们的实践指导意义。这里可举曲例如《蓝花花叙事曲》中转为bB调的散板段落及“出逃”段落,以及《新婚别》(张晓峰、朱晓谷曲)中的“惊变”段落,都是这种情绪转折的典型代表。
  四、在二胡演奏中营造审美期待时须注意的问题
  (一)及时充分地满足听众的基本期待
  避免造成不合理的期待,尤其是对正确音准及美好音色的期待。听众对于正确音准及美好音色的期待,可谓是音乐审美过程中基本审美期待,可谓是在音乐开始之前这种基本期待就已经产生了,并且持续在整个聆听过程中。所以说,对于这些基本期待,演奏者应给予尽量的满足,而不应该去勾起甚至频繁地触碰,因为满足这些基本期待也是让听者能够愉快地享受整个欣赏过程的基本条件。如果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老是处在对你的正确音准及美好音色的期待之中,那就说明你的音准和音色总是让人担心的、甚至是让人难受的,那么听众的整个欣赏过程也必定是不愉快的,当然你的演奏也就是失败的了。
  (二)适度营造和加强听众的合理审美期待
  比如前面所讲的对稳定音级的期待,在我们的演奏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因为作曲家的谱子看起来是固定的,但是它给我们演奏者的能动空间还是很大的。尤其在乐句、乐段或乐曲的快结束处,演奏者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我们的演奏手法营造出不同程度的对稳定音级(常常是调式主音)的期待。比如二胡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第一段结尾及第三段结尾,不同的终止处理方式就会带来的不同的期待效果。   又如前面所说的对音高变化的期待。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曲子中的音和音高都是作曲家事先寫好的,是固定的,我们还能怎么改变它呢?其实,作曲家仍然给予了我们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空隙”,因为其空间的确不大,但是在这种不大的空隙里正是显现我们对乐曲风格和情绪进行细微雕琢的功底的时候。比如前面说的揉弦,为了表达不同的情绪,我们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不尽相同的揉弦处理,从而营造不同的听觉效果及审美期待。又比如说滑音,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样可以通过细微的演奏差别来酝酿细腻的音高变化期待,比如《苗岭早春》(段启诚曲)的第一段(慢板、山歌风)。
  笔者认为,理论上最完美的演奏就是在每奏一个音的时候,听众都在享受该音的同时又在期待着下一个美妙音符的出现。
  (三)把握好音乐审美期待的“度”——期待阈限
  但是,这种为营造审美期待而作出的变化处理还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称之为期待阈限。我们既要营造期待、满足期待,同时还要把握好听众的期待阈限,而不能过度突破其期待阈限。比如某些终止式,如果处理得过慢过长就很可能超出听众的耐受限度,最后导致终止期待的崩溃瓦解,以至于不再期待,因为听众已经失望。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整个期待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产生期待—期待值逐渐饱和—满足期待—释放期待量。
  比如当乐句、乐段或者乐曲的导音正式出现,期待便开始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听者内心会逐渐积蓄一种能量(我们可以称之为期待量或期待值),而当这种能量在将要甚或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时,我们就会迫切地希望主音的出现,以满足我们的正常期待并释放期待量。而如果当这种能量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时却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和解决,听者就会形成自我释放,因为他已不再期待你的解决,说通俗或者说残酷一点,他已经对你失望。这种自我释放也是听者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机制。因为他如果再不自我释放他就会开始产生负面能量并开始难受,我想谁也不愿意让自己难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听者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来自我释放呢?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转移注意力,于是就走神咯!但是,通常人们还是有一定的宽容度的,并不一定会仅仅因为一次的期待没有被正常满足就放弃聆听你的后续音乐,人们通常在自我释放之后会再次自动调整心态继续聆听,并逐渐产生新的期待。如果你在后面的演奏中适时地满足了他的期待,他也许就会原谅你前次的啰嗦。但是,如果你在一首乐曲中三番五次地出现这种情况,听众就会严重走神了!我想这是所有演奏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关于音乐审美期待的话题还有很多,本文仅从二胡演奏的几个常见方面讨论了一下,希望能给二胡学习者带来收益,当然,也希望能给所有音乐学习者都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舒昭,舒虹.新编舒昭二胡教程[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唐建军(1977—),男,汉族,四川渠县人,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二胡教学;谭晓莉(1977—),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学士,研究方向:古筝、中国民族音乐、音乐文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