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晓静 张净茹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对国家之間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方式一直是英语教师探寻的重点。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对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手机APP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1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沟通的桥梁也就越来越重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是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考试,忽略了学习英语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交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将英语用起来。
  一、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
  在这样一个通过手机可以实时获得全球各地信息的信息公开共享、实时可得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育成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需要一个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为此,我国教育部门作出了许多尝试。比如在大学课堂上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倡导举办许多英语的趣味比赛,还有些高校会用APP平台给学生发放资料,让学生课前打印并预习,课堂上回答问题作为大学签到的模式,课后再完成相关练习,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手机APP教学的优点
  (一)普及性
  现在的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还会为孩子配备平板电脑,所以APP相对于各种电脑软件,使用起来简单,所需设备也较为普及。除此之外,手机APP的载体,即手机在使用过程当中,由于它的便携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再需要坐在电脑前学习。
  (二)灵活性
  传统教学的观念就是学生记录下回家作业,第二天上交纸质作业。但是翻转课堂的设计考虑到了教师批改作业的需求,有专门的平台供老师上传视频教学之后布置作业,划分不同种类和栏目,方便老师课后批改。另外还有专门的讨论模块,方便老师和同学课后讨论,将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后进行讨论,既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学生完全解决困惑。
  三、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教学环境分析
  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为利用电脑和课件授课,学生课后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教师课堂上制作的课件针对的是班级内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同学,少部分无法跟上老师讲课速度的学生,由于课堂学习之前缺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拓展,他们对课堂积极性普遍不高,也不热衷于参与课堂讨论。其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观看课程课件时不易及时地发现问题,课下发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这样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所以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主体,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
  (二)技术基础分析
  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各大APP的开发为手机APP的翻转课堂提供了硬件和技术支持。通过APP客户端,教师可以发送教学资源,检验学生每一个版块的学习情况;关注讨论区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予以解决;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把握学生学习轨迹,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
  四、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改革设计
  (一)课前预习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信息,针对课文重难点制作视频或PPT,提前将上课所需资料上传至平台,分块设计相应习题,提醒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在讨论区留下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交流。学生要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学习。
  (二)课上学习
  在已习得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主体,展示学习成果,分成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讲解课文、重难点语法解析、句型结构分析,把老师当作学生,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老师这个“笨学生”。
  (三)课后复习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撰写学习日志,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为课上学生提出的重点再做梳理,构建知识结构网,让学生在每一步填上自己所得,形成自己的课堂笔记。
  结束语
  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模式是在移动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和数据收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黄静静,张萍丽,侯方国.基于手机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9(01):78.
  [2]刘文戈.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手机APP的合理化建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155-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