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革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美琴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职业应用的多元化、功能化、网络化发展势头迅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迭代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研究、实施,作为中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用、学能用”,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革新探索提出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创新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74-02
我们处于一个被信息包围的时代,各种信息载体应运而生,我们在享受便利资讯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完善、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计算机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终端技能型人才的输出摇篮——中职院校应该培养出适应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与时俱进、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作业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仍主要集中在“教与学”上,很少真正实现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核心实战理念,虽然也在不断尝试改革,但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脱节
现在的中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盲目性的教学弊端,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培养目标不准确,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不搭调,计算机没有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无法适应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与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教师普遍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较为抽象,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材内容重复
当前很多地区中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依然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自动化软件为主,而如网页制作、网络安全、多媒体文件处理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上却未能见到详细阐述,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枯燥重复,实用性不强。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学以致用、学以能用”是中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院校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要求中职院校也必须面对现实,研究学生、研究计算机应用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探索,打破传统的“板书+讲解”模式,采用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演示+操作+讲解”的新方法进行讲授;打破以机房为主或以教室为主的单一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室+机房=理论+实践”的授课设计。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重在应用
根据培养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要重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教学模式的创新要能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实用、好用”为原则,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二)强化能力
以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能力。具体目标如下:具有较快的文字录入能力;具有Windows文件操作及功能设置能力;具有对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具备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及网站建设和图像处理能力等。
(三)德才兼备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其成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的具有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革新探索
如何提升实现,笔者结合自己15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进行深入探索,总结如下几点提升方式。
(一)因势利导,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有高有低,并且计算机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元,学生的兴趣方向也不同,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偏向。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升级知识储备,同时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围绕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优化设计教学方式,通过对不同的计算机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深度进行分层,每一层都设定相关的考核实践应用题目,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以及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更像是在玩游戏,不同的软件就像是一个个不同的游戏,而考核升级就相当于是游戏当中的关卡以及过关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加强学生对软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在进行优化教学的时候,教師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讲后练的方式,将课堂讲课分为两段,上半段统一讲课、下半段统一上机实践。也可以在边讲边练中,教师统一控制学生用机,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这样既能保证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因势利导,创新优化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个性导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全靠我们自己去把握和创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精、学得专,化被动“填”为主动学,真正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思索的问题。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吸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沉淀自己的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变枯燥为有趣。以引导性教育、实践教育为依托,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同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多元创新,优化教学测评体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过程。在进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个性导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在教学考核方面,教师也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测评。所谓“多元化”,指的就是以多种方式、多重方面、多种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建立合理的动态评价体系,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学生周期内的学习;建立项目合作评估模式,教师可以为小组安排内容十分庞大,需要学生之间合作才能完成的最终考核,让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及实践能力的目的;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建立起一种交叉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互动,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综合学生的笔试成绩、上机操作技能以及平时到课情况等多重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总之,当前职教竞争日益激烈,职教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高大上”的技术大师或精英人才,而是要为社会培养扎扎实实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技术白领”。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学科教师应该紧跟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传授知识为主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目的,大胆探索、不断尝试适合学生计算机专业素质提高的方法,并融入课程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
[2]施向荣.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质量探索,2016(3).
[3]張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60-161.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