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如何在中职课堂进行有效的沟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绿萌

  [摘           要]  有效沟通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长期存在沟通不畅、师生互相不信任的现象,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有效沟通的若干方法。
  [关    键   词]  有效沟通;倾听;友善;坚定;心理需求;沟通误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72-02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爆炸式地传播,新一代的学生每天都在信息的海洋里冲浪。每天他们都接受着各种APP里无数的新内容、新网络词汇、新思维方式、新青春偶像和新意见领袖。有时候我们会感慨“简直不知道这些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我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呢?”中职学生真的越来越难沟通吗?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呢?
   一、课堂沟通的现状
   中职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讲话,甚至还出现上课打牌的情况。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但是过几分钟,学生又开始各做各的事情,教师必须花比讲解知识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课堂纪律。中职课堂的压力大,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总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然而师生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互相不信任甚至对抗,进而导致了课堂无效。
   二、中职生的新特点
   (一)手机笼罩下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无法避免。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的青春期和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学生很容易获取到各总在青春期懵懂又好奇的不健康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因此而分散甚至形成网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让我们在教育上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
   (二)没有归属感的“二孩”家庭
   我国放开二孩,很多的学生家长选择再生一个孩子。新家庭成员的出现不可避免地让家长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刚出生的“二孩”身上,而自然而然地忽略哥哥、姐姐,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懂事。然而,突如其来的失落,使有些孩子认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便会下意识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打架、旷课,想要引起注意,希望父母多一些关心。但是,很多的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坏”,通常的做法是责骂和惩罚,这样便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变本加厉地违反纪律。
   (三)被语言暴力“降速”的大脑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长幼尊卑、主次分明和师道尊严,强调平衡而不是绝对平等。家长在家庭中、老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为重要考核标准的学校和家庭中往往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孩子。学生在家庭中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带着这样的情绪,他们来到学校,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异常,那么沟通便很容易会对立起来,充满敌意,学生便会进一步失去安全感,从而进入斗争或者逃避状态。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曾经指出“缺乏安全感会让大脑处于低速状态。恐惧的心理会使人的观察、沟通和学习能力受限。”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会因为恐惧而慢慢磨灭。
   三、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常见的沟通中的误区如下:
   1.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好处”
   2.比较:“你看看人家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
   3.否定:“你这样是错的”
   4.质问:“你是怎么回事!”
   5.恐吓:“你会被惩罚的!”
   以上几种常见的沟通方式都是以纠正不当行为为出发点,以奖励或者惩罚为手段,往往这些沟通的方式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成效,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马上得到制止,老师的权威被得到肯定。然而,学生心理上更深层次的需求并没有被顾及,甚至会产生更长久的不良影响。说教、比较、否定、质问、恐吓等常见的教育方式只会破坏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不能从学生的内心上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在以后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欲改变别人,先改變自己。”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动的个体,他(她)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是由他(她)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和基因所决定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只是有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变得更好的机会。
   埋在学生心内心深处的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的不信任,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以及长期贴在身上的“差生”标签,如同五行山上的那道咒语,要撕下来并不容易。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在课上和课后的摸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改变师生关系。
   (一)有效沟通的技巧
   1.尽量记住每一学生的名字
   一般而言,老师会教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有些甚至会教授五个以上的班级。所以很多老师并不会认真去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但是,每个学生却都知道我们老师的名字,这样看来是不是很不公平?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老师来对自己进行教育批评是不是很没有立足点呢?所以,尽量在上课的时候用心地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努力回忆一下学生的样子,并在每一份作业上都进行点评,这样就很容易能记住学生的名字了。    2.观察而不是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往往会使用“懒惰”“贪玩”“爱说谎”“经常不交作业”等评论是言语来和描述某个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不带任何评论地描述这些行为,比如“你有4次没有交作业”“你这周有2次未按时到校”,还有“你说的和我看到的不一致”等描述性的语言。妄加评论和给学生贴标签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恶化师生关系。
   3.用全身心的力量去倾听
   每个学生未来都是一个有社会属性的人。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的一些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呢?是家庭的原因还是以前学校的原因?如果知道这些原因,我们是不是更加能理解和帮助学生,让他们变得更热爱学习,更会尊重教师和同学呢?鼓励学生表达需求,并认真体会不断具化学生的需求,会让学生更加明白矛盾所在,并且更有改正错误的信心。
   4.告诉学生自己的感受,友善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非暴力沟通的提倡者,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比如,告诉迟到的学生“以后不要迟到”和告诉学生“以后7点半之前就要出门”,后者的效果会好得多。
   (二)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的实例比较与分析
   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我们来比较一下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取得的不同效果。赵伟同学在上课时,趴在桌上眼睛闭上了。以下是A老师和B老师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来比较
  一下。
   1.无效沟通
   A老师:赵伟,你太懒惰了,怎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睡着了?(评论学生“懒惰”,而非观察)
   赵伟:我没有睡,趴一下不可以吗?(反驳)
   A老师:你又撒谎,给我站起来!(拒绝倾听,评论学生“撒谎”)
   赵伟:我不站,我又没有睡着。(抵抗升级)
   A老师:你简直太过分了,你一点也不尊重老师。(拒绝学生的解释,评论学生“不尊重老师”)
   赵伟:我没有睡,随便你怎么说。(拒绝沟通)
   A老师:这课没法上了,你现在就去保卫科。(沟通失败)
   可以预见,接下来A老师将会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课堂无法进行下去,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而赵伟同学完全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被学校惩罚之后,他完全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这是一个“双输”的沟通。
   2.有效沟通
   B老师:赵伟同学,你趴在桌子上,是觉得不舒服吗?(不带评论的描述观察到的行为)
   赵伟:我很累,你不要烦我。(不信任,抵抗)
   B老师:你很累,不希望别人打扰你,是吗?你想先休息一下是吗?(重复学生的话,提出关心)
   赵伟:是啊,我很困。(认同,不再反驳)
   B老师:那你怎么会那么困呢?(鼓励学生表达)
   赵伟:昨天我妹妹一直不睡,很讨厌,吵得我也都没有睡。(解释原因,提出自己的困难)
   B老师:你晚上都睡不着啊,那太糟糕了,你几天没睡好了?(重复学生的话,提出关心)
   赵伟:我连续两天都到2点才睡。(愿意表达自己,信任老师)
   B老师:两天都没睡好,我很担心你。你还能坚持一下吗?如果真的困得受不了了,请你举手告诉我,你可以在课堂练习的时候休息一下,练习等你回去之后再完成。(同理心,体恤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议)
   赵伟:好的,我想我可以坚持的。(归属感和信任建立,学习动力被激发)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友善态度的背后不是妥协,而是坚定的目的。当学生的困难得到老师的理解并有具体解决方案时,深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也被拯救。学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慢慢地建立起來,学习也变被动为主动。
   五、总结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固化的思维方式和高高在上的心态是教师最大的敌人。沟通从心开始,每个“不”后面都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了解。只有当我们以爱和关怀为出发点,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进行有效沟通,成就学生和自己!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0-35.
   [2]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105-118.
   [3]杰弗里伯恩斯坦.叛逆不是孩子的错[M].陶志琼,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18-221.
   [4]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7-18.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