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寿山石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寿山石是一种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厚重的雕刻石材,山水景观题材是寿山石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绘画史,山水画理论成熟,技法丰富,其中很多成分都可以被寿山石雕借鉴、引用。从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选材、设计、制作等方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并对寿山石山水雕塑的意境美作简要阐释。
[关键词] 寿山石雕; 国画 ;技法
一、寿山石雕与山水画技法的相通性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其实,除印章、篆刻以外,寿山石雕还有很丰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收藏消费市场的升温,寿山石雕大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何完善寿山石雕技艺,表现更丰富的意蕴,就成为广大雕塑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创作实践观察发现,借鉴传统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的技法、形式、审美特点,是寿山石雕发展的一大可行方向,而寿山石雕与中国画两者之间本来就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些“通道”为寿山石雕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寿山石质地晶莹透亮、光滑脂润,色彩丰富而亮丽,浑然天成,且色界分明。另外,寿山石硬度较小,可雕性强,这也为雕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而中国画的技法,从宏观层面而言,也分为构图、墨色、用笔三大方面,三者结合,表现画家心中的思想,营造诗意的境界。寿山石雕也是如此,如果作一一类比,那么根据创作蓝图选定材料,设计草稿,便是构图环节,而寿山石丰富的色彩分布,便是用墨的考究,而雕塑家的刻刀,就可对应中国画创作中的画笔。由此可见,寿山石雕就是一件立体的中国画,要想让自己的石雕作品更加丰富、精彩,就必须向博大精深的中国画汲取营养,学习、借鉴、化为己用。
二、选材——艺术创作的第一步
正如一幅传世名画的诞生,首先要选取好纸、好笔、好墨,一件优秀的寿山石雕的创作,也要先关注选材,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一切创作灵感实现的基础,只有把好选材关,在原材料的选取上下足功夫,才会在设计、雕刻过程中得心应手,实现自己的灵感。
概括地说,选材有“硬性”和“软性”两重要求。
(一)“硬性”选材要求,寿山石雕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凡有经验的寿山石雕刻师,都堪称“鉴定大师”,因为寿山石原料本身的价值是决定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寿山石雕要想做好,材料首先要做到“万里挑一”的精良,这是一个“硬性”要求。
大师选择石料,会综合考量其形态、纹理、色泽、质地、透明度等要素,量料取材,将预先的构思与石料的选取结合起来,经过雕琢,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
分别来说,形态要规整、端庄,纹理色彩应流畅鲜明,质地要细腻均匀,无明显杂质,透明度也以晶莹透亮为上,如果能兼具这几大要素,就可以称作精品寿山石了,应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优选。
值得注意的是,寿山石硬度较小,在矿源开采中很容易断裂,或带有裂纹,这一类石材一般不用来制作大件,必要时,可根据裂纹的走向切割处理,化大为小,排除在雕刻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后,再进行创作。
(二)选材的“软性”要求——为成功添加“砝码”
除以上“硬要求”外,寿山石选材还有很多机动灵活的选项,这些“选项”在选材中运用得好,可以给作品增色添彩,甚至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寿山石的颜色具有随机性、不均匀性,这一特性可结合创作构想进行创意设计,运用得好,可以突出主体,增强表现力。如作品《依山傍水》的选材,选取了一块带有白色凸块的暗红色石材,很多雕塑家讲究“以纯为美”,但逆向思维有时也会峰回路转。这一抹白色看似突兀,但在设计以后,变成一处湍急的瀑布,非常契合作品主题。
三、寿山石的颜色——天然的墨
传统山水画对墨色极其讲究,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正是寿山石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而寿山石材料本身丰富多彩,堪称天然的墨色,如何用色相将其与国画融会贯通,是一门技巧,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总结、完善。
传统水墨山水画讲究“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风格的用墨,这些墨色的运用要靠画家完成,把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将寿山石雕与之相对应,“墨分五色”在寿山石中就是指颜色的不同浓淡、疏密关系。利用不同色彩、饱和度,来营造不同的景物特征,这是玉雕、寿山石雕中常见的“俏色”技法,值得注意的是,寿山石雕对中国画的借鉴,还不仅仅停留在俏色巧雕的层面。
皴法,是传统山水画中表现山石﹑峰峦和树皮等表面的脉络纹理的画法,在寿山石材料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纹路,有点状、曲线状、流水装、堆积状等,与国画中的皴法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为作品主题的表现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性。
还以《依山傍水》为例,石材中、下部有许多天然形成的乳白色流线纹路,其中一部分用来塑造树冠形象,另一部分则直接呈现在底部山岩中,这些天然纹理与山势有机结合,宛如画中的皴擦,极具表现力。
四、寿山石雕的意境美
寿山石雕对中国画技法上的借鉴,即便再灵巧、生动,也难以摆脱“模仿”“套用”的嫌疑,如何化被动模仿为主动创作?对意境美的把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寿山石雕審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意境”是中国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是标志着作品审美价值的最高层级。在传统文化中,更多地体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深厚底蕴,如何让寿山石雕借鉴到中国画的意境,并形成自己的审美特点?这是关乎作品文化价值、艺术深度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首先,熟知是运用的前提,意境带有几分“不可言传”的玄妙色彩,要想把握、运用,就必须多接触、深领悟,广泛涉猎传统绘画作品,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中国画知识,使自己成为“跨界型”人才,提高艺术修养以及理论储备,多学习、多思考,才能在寿山石雕设计创作中有更多独到的感悟。
其次,对意境的把握离不开想象、联想。首先,创作要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不仅指的是情感,还指的是灵感,一切艺术形式都是需要灵感的,寿山石雕也不例外,当灵感来临时,我们要及时捕捉那一瞬间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再进行丰富完善,找到与雕刻的结合点,寄托和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
灵感不可照搬和堆积,意境需要以诗意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作品《登高观瀑》,就是对这一思维的实践尝试。作品对寿山石各部分色彩做了最大限度的运用,除此之外,还力求以形取胜,营造高山流水、空旷高远的意境,呈现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林国庆.高浮雕艺术:在寿山石上创作传统国画[J]. 东方收藏,2010(7):57.
[2]傅永和. 立体的山水画:福建博物院藏寿山石组雕《红色闽西》作品鉴赏[J]. 艺苑,2014(6):90-94.
[作者简介]
林建飞,90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交流协会理事;福建省石协莆田联谊会理事;进修于福建师范大学专业艺术设计。师从林力鹏,2015年创办建飞工作室。从艺至今,勤勤恳恳,善于相度石势,以石取形,灵活多变,擅长山水雕刻,吸收中国山水画之精髓,完美地将技法融为一体。
(编辑:赵文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6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