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寿山石刻的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寿山石刻是一门从南朝发展至今的民间艺术,如今,寿山石刻面对着大机遇和大挑战,如何发展寿山石刻的民族性和当代性,使寿山石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当下,成为当代寿山石刻艺人思考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寿山石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寿山石;雕刻;可持续性传承
  寿山石雕技艺是一种动态遗留,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当下演绎,其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都只有在技艺的运作中才会有意义。因为寿山石雕制作而形成的文化空间、材料市场、产业链,甚至是“口诀”“巧样”在技艺运作中才能寻找到归宿。在技艺运作中传承人就会有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年轻的受训者也有机会丰富他们的经验。寿山石雕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得到积极的保护,“非物质”在创造“物质”中生生不息。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在保护的条件下进行,既要让寿山石雕进入生产状态,又要保护它,这是一个难题。下面谈谈寿山石雕如何实现“生产性保护”。
  一、规范产业,规范市场
  产业方面,要从根源抓起,加强对寿山石开采的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遏制滥采;同时限制工厂的批量化生产,如果采取工厂批量化生产,单纯地追求利润,雕刻者便成了资本运转链条上的一个部件,为资本的积累服务,谈不上技艺的传承,最终损害的只能是寿山石雕的质量和文化传承。
  市场方面,如今收藏寿山石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收藏寿山石雕有了欣赏、保值、考古、交流、藏珍等重要作用。除了各地博物馆争相收藏外,也涌现出大量的私人收藏家。寿山石雕对市场的文化、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而现在的艺术市场事实上已经变为市场艺术,是一种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形态。收藏者作为寿山石雕界的消费者,对市场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收藏者缺乏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可通过举办展览、媒体宣传来普及寿山石的相关知识,增强寿山石爱好者对寿山石的了解,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只有当收藏者形成独立客观的审美标准,知道如何评估一件作品的真正价值,才能正确地引导寿山石雕市场稳定持续发展。
  二、国家订单,保证稳定需求和文化方向
  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完善需要稳定的需求和“苛求”。稳定的需求是其技艺积淀和传承的保证,而“苛求”能促进其不断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国家订单可以提供稳定的需求和“苛求”,保证寿山石雕制作的稳定需求和文化方向。
  寿山石雕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全市场化,并且以营利为单一目标显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本意。所以寿山石雕的制作不能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因为寿山石雕的生产还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和国家意义;但是寿山石雕生产又要追求盈利,只有一个人群能以寿山石雕为生,让寿山石雕技艺在运作中保存和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和延续寿山石雕技艺。所以政府要有支持,国家订单可以保证寿山石雕制作在技艺运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在研究和探讨传统的寿山石雕技艺融入时代因素等方面也是特殊的推动力量。
  三、鼓励公众欣赏,培养广泛的介入群体
  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爱好者的专业训练,培养出一批理解和热爱传统手工技艺的准专业人才。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出于对寿山石雕的爱好,成为寿山石雕技艺传承保护的“票友”,一部分可能进入寿山石雕的制作群体,成为手工艺术家,还有一些会在市场上购买和收藏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符合的传统手工技艺制品。所以他们可能是寿山石雕技艺保护和传承最广泛而多样性的支持群体,能为寿山石雕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丰厚而多样的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他们将是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他们本身有不同的广度,他们介入寿山石雕,对于其传承发展起到的影响也在广度上有别于前两种方式。寿山石雕在历史上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介入群体的广泛。一个由喜爱群体和收藏家组成的爱好群体是寿山石雕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所以可以在校园、课堂、博物馆等开展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手工技艺不但是技术的积淀,它还是文化积淀和生活积淀,只有广泛融入生活才能生生不息。
  四、学术研究,引领保护
  寿山石雕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传统手艺,需要通过学术研究来记录成果,总结经验。
  自清代起,寿山石雕刻已經有了学术上的研究,如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仅仅只限于个体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成立了一些学术研究团体,如福州寿山石研究会、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海峡寿山石印社、寿山石之乡研究会等,也进行了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但是,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艺术创造活动。其实,许多优秀的雕刻大师的成功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更加广泛的传播,让业内和社会一起受益。可以举办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学术论坛,用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动的力量,将寿山石雕创作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推进和延伸,系统梳理寿山石雕理论研究的已有成果,提升学术文化品牌,可以对在寿山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研究项目、论文、著作和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除了成果研究外,也要对寿山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资源开采的方法、开采工具的改进、石材附加值低等如何得到有效的改善。
  五、强调开放式的传承方式
  寿山石雕刻过去多为作坊式生产传承,从1956年福州石刻生产合作社成立开始,寿山石雕刻就开始了对封闭式师徒传承的溶解。1958年福州石刻厂的成立,推动了东西口派的艺术交流,促进了寿山石刻艺术的创新,彻底打破了封闭的作坊式传承方式。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工作室这种新型的传承方式。工作室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进行寿山石雕刻,有着较高的艺术追求,不单单只是技法上的传授,还包括一定的理论学习,有着自己图书馆式的广泛资料,同时,在师徒关系上相对松散,还可以学习其他工作室的雕刻经验,汲取其他雕刻大师的艺术风格。   除工作室外,艺术院校是另一个新兴的寿山石雕技艺传承方式。学院科班教育出身的学生拥有更加专业、系统的美学和雕刻技能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寿山石雕人物和动物作品的艺术质量。20世纪60年代,福建第一所艺术院校——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建立,为寿山石雕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经过了专业的培训,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立的审美理念,经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实践,便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创作风格,被称为学院派,方宗珪、刘爱珠、郭发怪等是这类雕刻者的典型代表。
  然而两种传承方式各有不足。一方面,寿山石雕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要实现艺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与高校合作是必要的,为他们创造一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让雕刻者再次走进课堂,使广大雕刻艺人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培训和现代化知识的充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让寿山石雕刻大师走进校园,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对传统的雕刻技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实现寿山石雕行业与艺术院校的合作,可以使传统手工技术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提升雕刻艺术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寿山石雕在创新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用新型的方式传承古老的技术。
  寿山石雕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研究和学术的延伸与傳播,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寿山石雕的自觉性,提高全国人民对寿山石雕的认识,让寿山石雕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的轨道,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寿山石雕学术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于寿山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寿山石雕的发展急需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加强寿山石雕的学术理论研究,是实现中国寿山石雕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周金伙.寿山石大典[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3]鲁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反思与探讨[J].东岳论丛,2013(2).
  [4]徐涟.非遗保护:敬畏传统 敬畏自然[N].中国文化报,2016-11-8.
  [作者简介]
  郑则评,艺名郑明,1968年生于福清市。现为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第一届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技能大师,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福州市第二、三届优秀人才,首席高级技师,特级名艺人,先进工作者,还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福州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展览。1985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从事寿山石雕艺术,刻苦钻研技艺,擅长寿山石雕印纽雕、透雕、高浮雕等。
  (编辑: 李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