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加之一些有识之士对传统的正歌剧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不满、民间集市演出的流行等因素,为喜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果说当时的正歌剧是宫廷娱乐的产物的话,那么喜歌剧则更符合于市民的口味。
【关键词】意大利;法国;喜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喜歌剧最早出现在威尼斯乐派的正歌剧中,是在其幕间插入的短小精悍的滑稽片段,称之为“幕间插曲”。由于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因而逐渐发展成为喜歌剧。
一、意大利喜歌剧的发展
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的程式化创作,不仅使亨德尔的歌剧在英国遭到了失败,而且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出现了危机。意大利歌剧的程式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内容上的千篇一律,有的歌手为了达到炫耀歌喉的目的,擅自增删和替换歌剧中的咏叹调,使得歌剧的音乐风格成了不顾戏剧发展的、炫耀演唱技巧的化了装的独唱、重唱音乐会。在意大利歌剧中,美声是歌剧的基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都以歌唱为核心。语言的优势造就了意大利歌剧的歌唱性,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声乐技巧,优秀的作品又不断促使着歌唱技巧的发展,歌唱技巧的发展又推动了新的、更优秀的歌剧产生,因此传世之作不胜枚举,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的另一种形式喜歌剧,也称为轻歌剧,它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轻松活泼而风趣。喜歌剧是针对正歌剧而言的,它们不是对立面,而是形式与内容上有区别的两个方面、两种类型。喜歌剧来源于正歌剧,喜歌剧就是针对正歌剧这种结构程式的不满而产生的。
1733年,在拿波里上演的、由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做夫人》,是早期喜歌剧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佩格莱西以后的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主要有皮契尼和契玛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温顺的女儿》和《秘密婚姻》。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们开始融入了一些严肃的内容,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富起来。歌剧表现的主题涉及到有关道德和爱情、婚姻上的自由等内容。
由于剧情需要,喜歌剧更倾向于接近普通听众,所以演唱技巧一般不像正歌剧或抒情歌剧那样高。但也有例外,像《塞维尔理发师》中罗西娜“心里有个声音”,《爱的甘醇》中的“偷洒一滴泪”就需要很高的演唱技巧。
意大利喜歌剧的优秀传统在19世纪的罗西尼、多尼采蒂手中得到了更为灿烂辉煌的发展。
二、法国喜歌剧的發展
法国原有自己的喜歌剧传统,它最早源于民间的集市剧。这种集市剧是一种集对白、歌唱和舞蹈为一体的戏剧或闹剧,它的音乐一般由流行歌调、通俗的民间曲调构成,但法国喜歌剧获得真正的发展,是在意大利喜歌剧的促进之下。
(一)“喜歌剧论战”
正像1728年英国乞丐歌剧在伦敦击败意大利的正歌剧那样,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巴黎出现了喜歌剧战胜法国宫廷正歌剧的事情。事件是由于意大利的“班比尼”(意译为“小宝贝”)喜歌剧团来到巴黎演出裴戈莱西的《管家女仆》获得巨大成功而引起的。从此,仿效此剧的新作品不断问世。这次演出,在正歌剧喜爱者与喜歌剧支持者之间掀起了一场大论战,这就是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以国王和贵族为首的一方支持正歌剧,以皇后和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等人为首的一方支持喜歌剧。这些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支持它与宫廷的、程式化的正歌剧相对抗,并最终获得胜利。在辩论过程中,百科全书派说了一些过激的言辞,全盘否定了法国民族歌剧,因此,反对派抓住这一点,谴责他们没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二)卢梭和其他法国喜歌剧作家的创作
卢梭著名的《关于法兰西音乐的一封信》是这场“喜歌剧论战”的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把这种认识和理论付诸实践,创作了以田园景色为背景,旋律清新、感情丰富的喜歌剧《乡村卜者》,此剧吸收了法国民间音乐的很多素材。自18世纪初起,在民间集市中,法国就盛行着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又说、又唱、又跳的讽刺时事的轻歌舞剧。它们的对白,妙语如珠,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讽剌性;音乐上也像乞丐歌剧那样采用流行的曲调来填新词。这种轻歌舞剧日益广泛地深入人们的音乐生活。卢梭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轻歌舞剧的特点,创造了既有抒情的浪漫曲、通俗的流行小调、白话式的对话,又有舞蹈和哑剧场面的典型法国喜歌剧形式。卢梭提倡简朴和自然的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贯穿了他“回到自然去”的基本信念,这正是当时新兴的艺术特性。1762年,在巴黎首次建立了巴黎喜歌剧剧院,从此之后,喜歌剧有了正式的阵地,可与正歌剧相抗衡。
法国的喜歌剧称,早在17世纪(有说1710年左右)就有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在集市和戏剧博览会上演出,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曲调为掺杂杂技,哑剧等形式。171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巴黎后,这种歌舞形式变成大利与法国相混的音乐风格:一些意大利喜剧被翻译成法文,配之以法国的歌舞曲。原来的宣叙调由法语对话取代,有的歌舞曲由小咏叹调代替。1760年后,法国喜歌剧的音乐全部是新创作谱曲。格鲁克是谱写法国喜歌剧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为维也纳宫廷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四脚魔鬼》《不期而遇》《梅兰岛》等。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卢梭虽未专门学过音乐,但创作了一部喜歌剧《乡村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大革命前和革命期间,法国喜歌剧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采用了与社会问题相关的题材,如作曲家格雷特里菲利多、蒙西尼等人的作品。其中,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1784》尤为典型。此剧表现英雄被具有献身精神的朋友从死亡中救出的故事。其音乐与戏剧更加统一,音乐本身也更为自然朴实,其中运用了分节歌的歌谣、咏叹调、小咏叹调、浪漫曲、叙事曲等。第二,三幕前均有乐队演奏的幕间曲,第三幕几乎全是各种形式的重唱。格·特里的这部歌剧堪称拯救歌剧的先驱,从内容到形式,都被19世纪歌剧所继承。
法国喜歌剧的对白是说话式的,有点像我国歌剧中对白的朗诵,直接明了。法国歌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诺、比才等都是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重唱在喜歌剧中占重要地位。在这以前的正歌剧中,除了二重唱之外,很少有其他种类的重唱,第二个声部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正歌剧既是宫廷的文化产物,也遵循着上流社会不插言打断对方说话的礼貌和准则。可是喜歌剧就不然,它公然违背这种传统的观念,对于它的作曲家和市民观众来说,再没有比一群人互相做快速的、连珠炮式的、争相发言状的重唱更能使人逗乐的了。越是各说各的,越是争相发言,越能增强喜剧效果。于是在18世纪后期的喜歌剧中重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衡量喜歌剧成就高低的试金石。如契玛洛萨的《秘密婚姻》的终场音乐就是以三重唱开始,以七重唱告终,总共为八百小节。罗西尼使重唱艺术进一步发展,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一剧的第一幕终场的重唱,在钢琴总谱上竟长达76页。
三、结语
18世纪涌现出的欧洲喜歌剧,鲜明地体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它们在内容上比正歌剧轻松得多,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主。剧情常在街道、花园或市场上展开。
参考文献
[1][美]保尔·亨利·朗,杨燕迪.品评莫扎特的歌剧[J]. 音乐爱好者,2000(4).
[2]杨燕迪.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J].音乐研究, 199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