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制”与版画发展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复制”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无比熟悉的词汇。谈到对于“复制”的探讨,就不得不提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复制艺术多种多样,版画却与复制艺术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复制性的观念。
关键词:复制;版画;艺术;关系
版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版画与其它画种不同,风格上如同一位沉默少言的智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提到版画的特性,最先出现在我们脑海的往往是版画的复制性、间接性、印痕美。本文旨在探讨“复制”在版画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着的关系。
引发这种思考,主要来源于笔者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阅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的中心是: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影响艺术创作甚至改变了艺术概念本身。书中提到:“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必须公正地看待这些关系,因为它们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机械复制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式依赖中解放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的艺术品变成了为复制性所设计的艺术品。”机械复制改变了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通过机械的复制技术,人们可制造出多个复制品,本雅明称之为“灵韵”的消失。灵韵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艺术的原真性,也就是艺术品诞生的此时此刻,即它的独一无二性;二是艺术的仪式性,也就是艺术的展示价值与供人膜拜的功能。随着现代性程度的不断加深,后现代主义随之而来,摄影艺术、波普艺术、装置艺术不断出现,不仅艺术品显形为寻常物,艺术家也显形为平常人,围绕在艺术之中的魅惑被驱散了,标志着艺术逐步从“赋魅”来到了“祛魅”的时代 。“光韵”则预示着“重要性”,将艺术与非灵韵的俗物区别开来。“光韵”的消失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祛魅”非常相似,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总体趋势。
由此可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下,艺术创作的方式以及艺术作品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世界艺术史上,作为最具有复制性特点的艺术,版画的发展则是得益于这个“机械复制时代”,正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所提到的:“版画中的木刻版画作为最早的机械复制,在印刷技术尚未诞生的遥远年代它是最早的印刷复制。到19世纪初期,平版印刷初露倪端,平版印刷术的出现,是一个本质的变化,它使机械复制跃上了历史的新舞台。”就“复制”与版画发展而言,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版画的复制性,推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发展,同时版画自身也通过其复制的功能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特性,从中西版画发展史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论证。
中西版画一开始都源于宗教画的推广,然后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世纪欧洲摄影术发明前,版画的图像复制和传播功能在中西方社会中是一致的,它具有同体复制和经济便捷的优势。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每一个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尽管富有多样性,但总有一个带有历史性和行动一致性的价值秩序或主导精神贯穿始终。”版画与生俱来的复制和传播功能正是中西版画在古代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一、西方20世纪前版画复制性体现
西方版画自14世纪中叶出现至19世纪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西方初期,木版画服务于宗教的印刷宣传品。15世纪上半叶,由于铜版印刷术的出现,西方版画在短暂的50年间就从初期木版画的稚拙的形态转变到了铜版画细腻、高雅的艺术表现水平。由于铜版画具有钢笔画的明暗图像表现效果,因此成为绘画复制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16世纪是西方版画迅速发展的时期。版画的艺术性由于许多画家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版画的一个重要功能——复制,也因工商业的繁荣而迅猛地发展起来,西方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版画市场。18世纪是版画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石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引起了画家们极大的兴趣,这一更加直接的复制加工技术,使得艺术品大量流向市场,绘画可以把它的描述对象转向日常生活,并伴随着复制的发展而日渐丰富。
复制这一功能使得复制版画在西方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一方面,人们知道版画,欣赏版画,收藏版画,这种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得复制版画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欣赏版画的社会风尚也促使了艺术家们投身其中进行版画创作,从而促进了版画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版画复制性的体现
中国古代版画肇端于公元3至4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公元9世纪佛教版画,之后随着国家对书籍出版的大力推广而由佛教版画发展成其他领域的书籍插图。同西方版画发展一样,最初都承担着图像复制和传播功能。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古代版画史就是书籍出版史和雕版印刷史。我国复制木刻版画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约产生于隋唐之际,到了唐代印刷术成型,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图像印刷,如在《西厢记》中,就许多有趣的插画(图1)。木刻版画由于易复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摄影术未发明之前,版画复制成为了图像复制最为快捷而有效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复制这一特性在版画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之又重的角色,在需要复制的时代背景下,“复制”与版画的发展相辅相成,是一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体现。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由一个个当下的在场构成,这与佛教中有关世界的本质有类似的看法,我们只存在于刹那瞬间,每个瞬间造成下一个瞬间的存在,又构成下一个瞬间存在。”
三、當代版画的复制性体现
版画创作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当今的版画发扬着很多特性,版画创作不再是单一的复制或是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而是形成了当代性、多元性、多版种、多语言性等艺术格局。版画艺术者也越来越不局限于单一的制作技术,创作的题材以及方法多种多样,今天的版画展览看起来可能有点像雕塑,有点像装置,有点像视频,甚至是一些让人难以搞清的介质。版画已超出传统概念的印刷,因为一直以来它持续通过艺术家的视野传播理念,同时反映我们存在的时代。
那么在这样一个版画的发展趋势下,“复制”这一特性还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独立的版画创作是当代版画发展的主流,但是复制版画仍然是版画生存和发展的其中一种方式。随着商品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成为了一种消费趋势,这也就促进了现在很多版画工坊的诞生。各种大大小小的版画工坊、工作室,有些属于社区,有些属于公司或艺术家个人,还有些附属于大学或美术馆、画廊,版画工坊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版画工坊除了为艺术家提供好的创作氛围,从某种角度而言亦是承担了版画在发展过程中的复制功能。通过版画的方式复制油画、国画等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再创作的艺术手段。并且,国内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名家画作也是采用版画的复制技术得以传承的。而在国外成熟的艺术市场中,很多知名艺术家的艺术复制版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诸如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等名家的限量版画作品(图2),在拍卖市场上以数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国外的消费者和收藏家,经过多年的熏陶,已经充分接受了“与艺术生活在一起”的理念,购买和收藏复制版画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复制与版画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复制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使得物与物的交换、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
“复制”并不仅仅发生在“大工业”领域,从古至今,复制贯穿于艺术的发展全过程,版画和复制性,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共性。无论是在西方版画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中国版画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特质都显而易见。“复制”与版画发展就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
[3]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