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与“沉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教学要求重视“以读为本”。“读”不仅体现在朗读,还体现在默读。审视当下语文课,朗读已成为课堂中的点缀,而学生只是扯着嗓子,为“读”而“读”。默读也被弱化甚至缺失。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关键词】朗读;默读;语文教学;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第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朗读和默读应成为语文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
一、热闹地朗读
(一)朗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需要“热闹”的书声。通过朗读,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感性认识。读的遍数多了,感性认识也就深了,进而发展理性认识,才可能理解课文内涵。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语感。朗读就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大声朗读,才能迅速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學生在头脑中浮现生动鲜活的画面来,才能培养出语感。朗读有助于陶冶情操。朗读课文佳词美句,好文喷吐于口中,字字入眼,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心中流淌着语言文字承载的美好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真、善、美在心中的小溪投下石子,泛起涟漪。学生通过朗读优秀的作品,人格也高尚了起来。朗读还有助于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教师应该重视朗读。
(二)依据内容确定朗读形式
朗读如此重要,而有些教师把朗读当作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是为了拼凑时间,或是为了放缓上课节奏,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朗读的设置应该精心安排,恰到好处。朗读形式有很多,有范读、自由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具体采用哪种朗读形式,需要依据不用的内容、时机而定。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就非常适合。这篇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并且有各自的独特醒目的特点,对话内容较多并且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形象。我在课堂上找了七位朗读方面比较出色的学生进行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一方法很好地引领学生置身这一童话世界。学生在创设的童话世界中具体直白地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齐读是教师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朗读形式。虽说教师会布置预习作业,但由于初中学业繁重等原因,很少有学生会认真预习课文。在教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除了齐读,有时也需要让学生单独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带入感情,在这一氛围中,其他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取向。
(三)依据文体确定朗读重点
说明文是一种具有内容科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等特点的文体。在朗读时,我们不需要像读散文等文章一样投入感情。说明文的朗读基调应该较为平实。在朗读时为了让读者感受说明文的内在逻辑要注意正确的停顿和节奏的变化。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谨,文中出现的限制词需要学生重点朗读体会。议论文是一种论述事理、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需要符合逻辑、条理分明。在朗读时,应做到态度鲜明,层次分明,重音坚实。尤其朗读作者的观点时,需要重点突出。比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时,朗读到“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句时,这是作者的中心论点,需要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第二到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之间层次鲜明。第二到八自然段这一部分中,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也需要层次鲜明,这样才能凸显作者的条理和思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需要反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歌和散文。在早读课上,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生成自己独特的体会。但是如果教篇幅较长的课文,课堂上不建议反复朗读全文,可选择能够表现主旨或是有艺术特色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依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重点。
(四)朗读需要方法指导
正确、流利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轻重、停顿准确合理,朗读速度要适当,语气语调要恰当等这些是教师需要指导的。从朗读入手,读中领悟,又要在领悟中朗读出感情。熟读后,学生能够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再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读中促情,情中促读。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在早读课或是课堂上,部分学生把朗读变成“唱读”,或不经过脑子,只是嘴巴“读”,这种朗读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应该在学生朗读之前明确朗读要求,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读。朗读只有有目的,才会有意义。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多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朗读,尤其是饱含深情地朗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近期大红的节目《朗读者》,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的朗读更为积极。
二、沉默地默读
(一)默读现状的分析
审视当下语文课,默读已被教师淡化或是弱化,没有发挥默读的价值。默读的缺失并不是个别现象。默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默读在教学环节中被教师忽略。日常上课缺少默读,更别说公开课,教师在公开课时一般很少安排默读环节,部分教师追求课堂热闹的场面,所以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默读。二是学生默读速度慢,达不到要求。三是学生默读时不专心,不能潜心思考,达不到默读效果。四是默读目的性不明确,指导不到位。这些现状值得教师重视并反省。
(二)默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默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初中生的朗读速度是每分钟150字左右,初中生的默读速度是每分钟500字以上。可见,默读速度比朗读速度快很多。默读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在默读时,因为省略了读的动作,学生能更好地思考和理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心中反复推敲,反复体会。“读”“思”并举,摒弃形式,抛弃浮躁,在默读中静思,在静思中理解,学习效果倍增。默读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比较朗读而言,默读适用范围更广。在图书馆等不适合朗读的环境中,学生通过默读完成阅读。例如在上课时,我会给学生时间默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默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而且可以避免嘈杂的朗读环境影响学生自己静心思考,学生可以独立自主思考,课堂效果不错。
(三)默读需要方法指导
课堂默读需要默读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默读时间。在默读前,提出默读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进行默读,教师应该耐心等待,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安静读,静心思,形成自己的答案。当然教师在等待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做到有效默读。利用阅读课训练默读。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阅读课和学校图书馆。在阅读课上,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寻找感兴趣的书本进行默读。图书馆是安静的环境,朗读显然不适合,默读是在图书馆阅读的最好方式。默读之后,学生应有所得。一开始教师可以进行有效考查,考查学生默读速度和掌握情况,督促默读速度和掌握情况不佳的学生,从而更好地掌握默读这一阅读方式。课堂外也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默读。
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阅读方式。语文教学需要这两者的帮助,但是对于朗读和默读的运用和掌握似乎还有所欠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条腿,我们正瘸着一条腿走路!这种顾此失彼的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在深思和反省后,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曹靖.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默读训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