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科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三全育人”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高校的所有人员都负有育人责任,又包括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贯穿育人任务,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要体现育人的思想。本文从高校课程和科研两个方面来阐释如何实现“三全育人”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课程科研;路径
  1 高校课程育人的实施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要是进行课堂讲授,教师成为教学育人的主要角色,教学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人们通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树立威信,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课堂的教学中,按照授课的设置不同,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进行授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是由其他方面的教师授课,但他们都承担着教学育人的责任,需要统筹进行。
  1.1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育人
  思想政治课主要承担着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但受到课时限制,教材的编写只能选取概要,因而显得思想性、理论性强,在贴近性、可读性上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教材纲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材中的理论要点,适当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并将理论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补充。
  一般情况下,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采用新闻案例的教学法开展教学,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与新闻进行分析授课,让学生能够对新闻案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理解并吸收上课所学的理论内容。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例证法。结合单元内容,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引进课堂的教学,作为课堂内容的观点补充。二是综合评析法。对近期的时期热点进行综合评析,根据大纲,每周在课前预留10分钟进行本周时事热点集中回顾与串联,教师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三是评析法。对重大时事热点进行专题评析。第一,要在重大时事热点发生后,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及时进行评论分析。第二,对事物的分析要全面且深入,因为重大时事热点的发生往往具有深厚的背景和环节因素,所以教师在分析时一定要多角度深入分析。第三,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时事热点事件的讨论分析中去。教师单方面的阐述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思考该事件的深刻内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育人工作,要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制的课程衔接起来,避免课程的空缺与重复。在此基础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适应大学生年龄阶段的教法来传输课程内容。也可与其他各项内容相互融合,使之相互支撑和补充。
  1.2 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育人
  一般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其他的专业课和实训课在课程教学中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和运用,以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应正确认识教书育人的意义,从观念上开始转变,正确认识在培养人才时,要将重智轻德改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认识自身职责时,要从“教好书上好课”转变为“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皆是自身的职责。
  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书本的知识点,在概念、理论和思想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种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想,如热爱实践、尊重科学、热爱劳动。
  1.3 课程育人的实施
  如何做好课程育人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升业务水准,提高教学水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表,基础就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准,唯有教好书,使得学生明白道理,接受学业,解除疑惑,教师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威信。学生才能认可师道尊严,才能佩服、尊敬、信任教师。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开发;对学生创造力、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才是传道授业的精髓,是方法论的扬弃。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展现“学高为师”,更应做到“身正为范”。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台上与台下频繁互动,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让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去影响学生。教师要以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严格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树立“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个人文化修养及生活修养成为学生的“德范”。
  (3)关爱与严格要求并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学生的管理,光靠规章制度是没有用的,必须以关爱为先导。教师与学生主动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熟悉学生特性,因人施教。尊重学生权益,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和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学习态度、纪律、学风和考风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管理。
  在教职员工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应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既要引导其自觉进行,又要通过管理,督促其履行职责。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和要求,应建立考核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紧密配合,明确分工责任,逐层落实,让课程育人工作能夠落到实处。
  2 高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
  科研育人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道德、精神和态度,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1 科研育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人的思想品德受实践的影响,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认识、发现事物发展规律的实践,不论是理科实验还是文科写作,都是一种实践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对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再创造和信息的认识,对人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对青年的大学生来说,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经过自己分析探索过的思想认识,往往更易留下深刻印象,更易发展为思想信念。同时,科研育人对学生其他方面有着潜在的影响。科研育人作为一种高级的育人方式,在对知识的探索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备强大的科学性和信息量,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能力。由于这一性质的存在,育人效果也随之得到很好的提升。传统的单向灌输不易于学生接受,采用探索式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得出重要结论,进而内化吸收。科研育人正是具备了探索性,才能够更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育人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科研育人,认识其存在的必要性,通过科研育人来丰富育人的方式,取得育人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精神。   2.2 科研育人的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是一种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通过探索发现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精神。科学是一种探索求知世界的科学研究,创新是其内在要求,因而科学精神包含着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科研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创新意识驱动的结果,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现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团队工作,因为很多科研活动涉及多学科门类,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团队工作。很多科研活动涉及多学科门类,特别是一些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协同工作,需要科研者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培养科学道德和责任意识。科学道德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包括学术民主、包容异见、尊重创造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科研本身紧密结合,从细微处开始,逐渐引导,使学生形成严谨正直的治学观。努力把增强科研能力和科研品德结合起来,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提高科研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术导向和政治方向以及精诚报国的理想。
  2.3 科研育人的实施
  高校已经形成重视科研的氛围,为了倡导和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很多高校设立相应的考核工作机制。这些机制的目的往往是引导甚至迫使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是应对学校间的科研竞争,而不在于育人。在激烈的科研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和教师的科研活动已经失去了育人的功能。有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上,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科研育人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的同时要利用科研进行育人,不能脱离育人而谈科研的倾向。
  高校应建立健全科研育人的新机制。首先,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3]其次,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符合规律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完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最后,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4]
  指导教师作为科研育人的主体,要尽到指导学生的责任,以身作则,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育人工作。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当作与培养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的任务。
  3 结语
  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其效果必须体现在受教育者行为上。因此,育人不仅要重视教和学,更要重视习和行,做到“学而时习之”。强化课程与科研育人渠道之间的衔接,从而形成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的多樣化的“三全育人”实施路径,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真正反映学生德与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光仁,游涛.学前教育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雪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
  [3] 张毅华.高校德育之科研育人:路在何方[J].科技视界,2018(11).
  [4] 科研育人—三全育人[EB/OL]. http://sqyr.ujs.edu.cn/info/1012/1032.htm.
  作者简介:倪漫(198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艺术学理论、高等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