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对其未来工作态度、职业发展和生活追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之人格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工匠精神的教学比重,是当今高校德育教育需要进行重点改革的领域。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这其中包含智育和德育两个部分,智育指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成为行业中的应用型人才,德育指的是以思政教育为主体,对学生三观进行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塑造,高校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机制构建了我国完备的教育体系。思政教育是高校围绕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塑造、职业发展发面的精神动力。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要侧重于通过工匠精神来促进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工作态度、人生规划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故而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结合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经典案例、体验活动来进行教学,高校德才兼备人才教育的正确方向。
  1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工匠精神意指用专业、专心、专注的工作态度对工作岗位中的产品或服务生产环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进行创造性的开拓提升,在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工匠精神应该包含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执着品质等素养,而这正是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素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落实到高校的思想依托。所以,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内容,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社会岗位需求,具备以下可行性条件:
  1.1 这是高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体现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各行各业竞争力的强弱。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全面教育,这其中思政教育中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人才培育的现实情况,让思政教育言之有物,干货满满,就要融合工匠精神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意识到欲成才,先成人,心不正,则事不成,只有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的人,才能在专业学习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佼佼者。
  1.2 这是社会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范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概念,对于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要心知肚明,一清二楚。而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就是指引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正确的职业态度,这其中包含自律和他律两种类型。自律指的是在工作岗位上要尽职尽责,严谨负责,将工作流程中属于自己的环节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不留瑕疵;他律指的是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如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企业文化的践行者。行有行规,不能逾越,特别是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执行,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职业规范、工作态度和规矩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职场发展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1.3 这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抓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思政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工作中的付出,社会中的贡献为前提条件之下的,对于大学各个专业中的学生而言,需要在该领域中选择符合自己技能特长、学习兴趣和未来职业愿景的具体岗位,然后以螺丝钉的精神进行刻苦钻研,以孺子牛的品质甘于淡泊,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坚守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产品或服务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而且还需要不甘平庸,严于律己,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能够在更大更好的平台中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这些需要思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工匠精神来提升学生们的思想境界,进而激发其对人生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个人抱负永不放弃的坚守。
  2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执行策略分析
  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在思政教育中开展工匠精神的思想熏陶,离不开教育部门对工匠精神教学的重视,高校对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思政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全体教学机构要本着用工匠精神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比如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来让学生去实地感受,用互联网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比如用慕课来实现思政知识点的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利用等,增强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工匠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场景和具体内容,让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其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来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具体的融合策略如下文所述:
  2.1 坚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中
  课堂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章节有的放矢,让教学案例、延展理论符合相应的知识点,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文不对题,杂乱无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其中用工匠精神来阐述其爱岗敬业之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语言表述,无论是中华民族中的工匠精神之文化,还是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工匠精神之内涵,比如从庖丁解牛、蔡伦造纸等历史典故的角度,从剪纸、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的角度,从新时代中国经济注重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向注重增长质量的集约型转变的现实角度等,可以从中提取丰富的素材来充实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让思政教学扎根在历史人文和社会现实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到具体细节之中。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工匠精神的比重,可以讓其形成生动鲜活的感召力,有血有肉的生命力,让学生在思政课堂海纳百川的知识汇聚中,提炼出指引未来人生前行的精神支撑。   2.2 坚持用工匠精神来指导专业学习,提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割裂隔阂是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这并不利于学生从思政教育获取的精神素养来有效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想认知与专业技能不相匹配的情形,俗称“德不配位”,主要表现在道德素质、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的滞后,比如最近社会上出现的博士高铁占座,高校大学生列入失信名单等便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之内涵,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过程,尤其是工匠精神指引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一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而奋斗,这样才能激发自我的潜能;二是让学生知道学海无涯,永不满足,孜孜不倦,不断探索,这样才能不骄不躁,努力精进,用工匠精神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面对学业中的疑难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三是让学生领悟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大,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并不能让自我价值有效施展出来,反而会阻碍其未来发展,因为个人理想,个人价值只有在符合企业的大集体——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的整体利益下才能实现。故而用工匠精神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是高校全面育人的明智选择。
  2.3 坚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带动思政教学走出课堂
  用思政理念来指引校园文化建设,是保证高校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对学生进行污染的重要方法,这其中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必不可少,为学生适应社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至上,工匠光荣的正确职业态度,抵御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消极思想的侵扰。比如通过高校“两微一端”新媒体传播渠道,传递好工匠精神关于德行操守方面的丰富内涵,关于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要求,用大国工匠的故事来感染学生。
  3 结语
  最后,思政老师不能只固守课堂教学这“一亩三分地”,而是要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建设优良的校风,营造文明的班风,将工匠精神作为高校教学的纲领性原则,共同践行,成为学生的榜样,方可让学生在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晓伊,王继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7(06).
  [2] 吴国军.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03).
  [3] 杨娟洁,陈思.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機融合[J].好家长,2017(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