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奥兰多》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典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描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奥兰多》 伍尔夫 双性同体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于1928年10月11日首次出版,这是一部以伍尔夫的情人和亲密的朋友,贵族诗人和小说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家族历史为灵感的浪漫小说,可以说是伍尔夫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以诙谐讽刺的笔调,描述了主角奥兰多四百多年间的各种冒险经历,从1500年的伊丽莎白时代一直贯穿到1928年的现实社会。他的性别也神奇地从男人变成女人,并与英国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相遇。
  “双性同体”亦称“双性共体”或“雌雄同体”。这一术语由来已久,它源于希腊神话,并在众多领域有所体现。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曾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创作中运用这一思想。伍尔夫不仅对双性同体理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而且还把此理论同具体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奥兰多》这部在内容和风格上均独树一帜的小说,并在小说中大力表现其超越性别和两性融合的思想。本文同时指出,伍尔夫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第一次将“双性同体”提升为理论,并且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写作创作中,演变成女性作家试图缓和两性冲突的一种崭新的写作手法,这在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同时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被女性作家、性別和跨性别研究的学者广泛报道,备受后世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奥兰多》进行解读,能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主题,对于理解和把握该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
  “双性同体”(Androgyny)在生物学上指一个个体,它既有成熟的雄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器官,在个体的构成中和生理方面表现为雌雄混合体。心理学上对双性同体有明确的定论:“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既兼有强悍和温柔,又具有果断与细致等性格,只不过按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罢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又可以追溯到各个领域如神话、哲学、宗教等等。其实早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做了初步探索,比如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之后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著名的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和《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莎士比亚虽然作为男性作家,但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赞扬,同时也表达了两性融合的文学思想。但众所周知,伍尔夫是第一个将“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作品中以及文学批评领域。伍尔夫在父权社会中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强调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区别,她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性别身份,达到男性和女性的和谐共存。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女权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房间》。“在我们每一个人当中都有两种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正常而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在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二、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伍尔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尽管在生活中,父母在一起是互补的,但童年时期的她却是不快乐的,父亲的极度自我以及童年的不幸经历使她产生了对男性的负面情绪,对母亲的温柔顺从的“家中天使”形象产生了怜悯与同情,同时对女性的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因此在男权社会下,她努力寻找一条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道路。其次,妇女解放运动也促使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男权社会下,妇女寻求接受平等的教育、政治等权利,也给伍尔夫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女性如何自我展示、自我实现,是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基础。女权主义运动使伍尔夫认识到,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两性融合”,即超越性别,实现自我。女权运动在英国的发展,使伍尔夫更加勇敢和自信地去反抗父权社会制度下的压迫,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作品里,伍尔夫都呼吁女性去唤醒自我意识。在她的小说《奥兰多》中,伍尔夫甚至虚构了一个生理上也成为双性同体的主人公—一奥兰多,通过展示奥兰多由男人转换成女人,对传统男权社会进行重新判断的过程,暗示了男性和女性可以融合的可能。她说:“尽管性别不同,但它们混杂在一起。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由一个性别到另一个性别的摆动,而且经常地仅仅是服装使人保持了女性或男性的外表,而在服装下面的性别与在上面所表现的恰恰相反。”
  三、双性同体思想在《奥兰多》中的体现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在《奥兰多》这部奇幻小说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反映。她结合小说与传记的形式,深入广泛地探讨了两性角色在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让奥兰多最后获得了写作上的成功,完整的双重人格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1.作为男性的奥兰多
  奥兰多的传奇经历就是双性同体思想形成的过程,奥兰多是位容貌英俊的少年,深受伊丽莎白女王的宠爱,他热爱文学和自然,不喜欢人群。作为男性的奥兰多在他订婚三次之后,遇见了来自俄罗斯的公主萨沙,并迅速为她吸引并且着迷,而在约定好一起私奔后,萨沙却无情地抛弃他,离去了。这次打击对他来说是致命的,女性形象在他眼中被歪曲了,奥兰多便用最恶毒的字眼来谩骂萨沙。他对萨沙前后截然不同的反映表明了男人对女人的复杂态度,由最初寻找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而不断发现她们身上不好的一面。最终奥兰多带着对萨沙的怨恨,并且为了逃避罗马女公爵的纠缠,请求查理王委任他为君士坦丁堡大使而远走他乡,然而在异国却因为一次意外后而转变为一位女性。
  2.作为女性的奥兰多
  当奥兰多成为女性后,便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中间。在变性之初,她寄身在吉卜赛人的部落里,此时两性的差异并没有在她的身上引起多少感触,因为在那里“吉卜赛女人,除了一两个重要的细节之外,几乎与吉卜赛男人没有丝毫差别”。只是当她登上驶往“文明的”英国的船只时,她才开始“惊讶地意识到她现在处境的困难和优越”。再次回到英国,周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奥兰多初为女人时,感到作为女性要学会屈服,得尊重另一个性别的意见,甚至要给自己套上纪律的枷锁。“因为女人生来就不驯服。……她们只能通过最枯燥乏味的纪律来获得这些优雅品质,没有这些,她们也许享受不到任何生活的乐趣。”之后的奥兰多更是感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的压制,她返回英国后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不停地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并沉醉在结识蒲伯、艾迪生等大文豪的虚荣里。她为他们斟茶,设宴款待他们。但她内心很清楚,这些文人虽然送诗来请她过目,称赞她的判断力,征求她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尊重她的意见,以及欣赏她的理解力。这便是依附于男人而丧失了自我的女性的悲哀,而低一等的女性地位同样让她对世界充满失望与困惑。   3.双性同体的完美融合
  伍尔夫倡导的“双性同体”观允许性别的自由转换,奥兰多“上午,穿一件分不清男女的中国袍子,在书中徜徉……此后,到花园里给坚果树剪枝,这时穿齐膝的短裤很方便……最后,夜幕降临,她多半会从头到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贵族,到街上去冒险”。
  奥兰多在双性同体之后,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正是因为其头脑中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达到了平衡共存的一种融合状态,所以才能把握两性的差异,用毕生精力来创作《致橡树》这部诗集。诗中充满了对真理、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奥兰多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了一位有现代意识的成功的作家。这也是伍尔夫所推崇的双性同体理论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伍爾夫正是通过奥兰多的经历,让读者进一步明白了两性的差异,同时对女性以及女性受压抑的地位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奥兰多》不是伍尔夫最出名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伍尔夫通过对奥兰多奇幻经历的描写,既现实地探讨了两性之间的关系,也阐明了双性同体对于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魅力,这部小说的创作在于追求建立在男女差异的基础上,伍尔夫倡导的正是一种理想的文学写作状态,她反对任何性别歧视,要求作家不要被自己的性别所束缚,而应该从男性和女性两种角度来表现,这种两性和谐共存的局面是她对文学创作的宗旨。正因为男女互有差异又各有所长,所以我们更应该接受差异并且找到一种新的创作形式,这正是伍尔夫的伟大和特别之处。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他们可能无法摆脱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只有摆脱自身性别的局限性,倡导精神世界的融合,才会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1):83.
  [2]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李春艳.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长春大学学报,2004 (6).
  [4]蔡岚岚.伍尔夫《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J].时代文学,2007 (6).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日记选[M].戴红珍,宋炳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M].王义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37.
  [9]何亚惠.“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 (1).
  [10]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2 (1):63.
  [11]彭瑶.超越性别:《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06 (2).
  作者:刘明,华东理工大学在读学生。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