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与思维方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学变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论也在反思和重建中逐渐形成。大环境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会产生“钟摆”效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以数学中低端的教学为例,以教师的角度分析学科特点,转变育人价值观念,更新角色定位,实现基础教育在小学课堂的转型。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教师 小学数学
  一、教师育人的价值观念转变
  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首先,提出要从育知、育识、育方法向全面育人提升。其次,育人学科教育的内在关联不可割裂。所以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每个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再次,由学校转型向学科教育转型推进,“全、实、深” 的落实学科育人。新基础课程的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先驱引领着基础教育的价值导向,“新基础教育”带来的新观念、新动力、新思想,不断地推动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而这种育人为主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各个学科中,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展现着各学科的教学魅力,和学科价值。[1]
  二、更新角色定位,落实“有向开放”
  在“新基础教育”中,师生角色与教学任务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堂教学互动生成过程在不同层面的展开逻辑进行了深化研究。从学科共同层面,各学科具有相对的展开逻辑的共通性,主要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相联系由相区别的步骤组成。[2]
  “有向開放”是指教学目标实现的开放,所以教师在落实开放前应明确教学目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落实“有向开放”有两个要点(1)教学知识形式要多样化,如自主学习、同桌互动、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师生互动、展演等多种形式。这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通过个别好学生分正确答案或“拼凑”得到需要的答案。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观点,分层次的学生结论呈现,落实重心下移,充分的诊断学生的真是起点和状态,捕捉每个学生的价值资源,促进每个学生的真实展现。(2)要把权力还给学生,其中包括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总结权、选择权等。教学过程的形成不是单向的互动,而是师生选购想积极有效高质量互动。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迷失,教师应积极的回应学生“动”,才能形成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形成真正的课堂生成。[3]
  三、把握资源提炼,注重课堂生成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三层次价值观念中,提到教学改革在数学领域独特性的研究,数学学科独有的“特性”主要包括:资源开发的深度性;目标制定的层次性;结构设计的整体性;互动生成的有机性。其中,资源开发的深度性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形式化的特点。[4]
  1.提炼资源不要限制学生思维
  提炼学生的资源,首先是在“互动深化”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生成出新问题、新认识、新方案。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具有开放性,在问题提出时不要局限了学生思维,以发散性问题为主,所以针对数学学科每节课最多设计6个大问题,切记问题不能太小,太碎。同时教师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反馈也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学生反馈会出现三种状态。第一,资源对全班学生有价值,这时要积极引导全班同学经历思考;第二,个别学生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答案,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梳理;第三,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但存在思维混淆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这种师生交互性的资源收集,教师既要有预设又要有高度的敏感度,同时要对搜集的资源及时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几分之一》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创造表示方法,应给学生机会表达,为什么创造出2,为什么写1,为什么写1/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几个小朋友说的都言之有理,但2和1表示都是局部含义,只有1/2更完整”。经历这样过程后资源都呈现出来的时候,再去讲解,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做到的资源收集的有效互动,做到课堂生成。
  2.补充资源如何处理
  资源的补充是当教师需要收集到的资源,没有通过互动生成,教学目标需要去掌握的知识部分,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预设的资源。例如,在二年级上《乘加乘减》一课中,从看图列式学生呈现的方法如下:先算3×3=9,再算9+2=11;3×3+2=11。但没有出现3×4-1=11的方法时,教师可把预设好的方案呈现出来“别的班的小朋友是这样列式的,对吗?”引发学生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所以教师的预设并没有因为强调生成而埋没,也就是说教师的预设必不可少,而且要符合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5]
  3. 把握资源间的衔接
  大概念下的资源开发更强调资源开发的“深度性”,对数学教材知识进行深度的开发就是通过一个知识,做到了知识间的衔接,甚至与生活,切身实践的衔接。学科中不同内容之间都存在知识结构群,这些知识群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结构化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基础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可以追问出数的分类,小数、整数、分数,也可追问在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含义、读写、比大小、计算、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对资源进行的拓展与衔接,大结构意识的培养。[6]
  日益强调教育变革的今天需要新的教育理论的支撑,新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符合当今教育的要求。新基础教育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并能把教育价值观落到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中,师生在新基础教育环境下赋予了更多的角色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吴亚萍.2018.
  [2]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张玉存.学周刊.2017.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颜珍.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
  [4]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廖群英.西部素质教育.2017.
  [5]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易东华.西部素质教育.2017.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赵广超.学周刊.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