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思维方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正山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农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过去;到了工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现在;到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则必须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必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提出了革新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最长的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结构是金字塔形式的权力系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大一统”思想统一了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以“大一统”为特征的集中性思维方式。
  封建社会中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选拔制度在取代士族制度之初,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以其公平性、公正性的优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又因其考核中固定的格式化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思维方式带有僵化保守的特征。
  长期的传统思想和制度在封建私塾讲学中形成的思维积习演变为传统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集中性、适中性、整体性等特征。这些传统思维倾向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现实,让在农业社会形成的思维方式带有保守、落后、消极的阴影。
  二、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
  1.教学目标在集中性思维的指导下走向了单一性。集中性思维是指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金字塔顶的塔尖上的封建君王,处于整个权力系统的核心,他的话就是法律,代表着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一切。在此体系下,教育目标的中心最终指向了封建君王,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便是此意。现代教学目标的考核中心是成绩,成绩成为唯一的指挥棒,牵引着学生,也制约着教师。集中性思维是一个完整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思路,增强对问题认识的系统性和彻底性。在集中性思维的指导下,传统教育对象人生价值的指向性异常明确,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下天”的救世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享乐观,等等,其核心就是权(权力)与利(利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
  2.教学理念在适中性思维的制约下趋向于保守性。适中性思维要求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达到最好状态的方法。适中性思维又被称为中庸之道,其核心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有时,“过”未尝不是好事。自古即有“乱世用重典”之说,一定时期刑罚的变化相对于某个个体而言,确实有失公平与公正,却能换来社会稳定与公正。“小过”换来“大治”,难道不是好事?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准则。随着孔孟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中庸之道成为了传统教育中育人成果的重大评价标准。中庸之道的适中性思在孕育出了“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德的同时,也让教育对象变得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丧失了学习和创造的激情。
  3.教学过程在整体性思维的规范下形成了同一性。整体性思维要求以全局的视角把握对象,而全局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全局的各个局部之间,全局与其周围的各种事物之间都发生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在整体性思维的掩盖下,许多教育环节被抹杀了个性鲜明的特征,示范课、观摩课千篇一律,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特色丧失殆尽,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流于形式。
  三、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策略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批评几百次不如表扬一次。我们应拂去蒙在学生心灵上的尘垢,唤起他们的激情和上进,让他们面对一片湛蓝的天空,在现实中任意创造和实践,实现理想和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怒时能静,急时能安,暴时能忍”,公正地赏识学生,以慈母般的爱感化他们,善于捕捉“动情点、闪光点”,匠心独具地开展教学工作,净化学生心灵,使之奋勇向前。
  1.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失误。不要将规则强加于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做耐心细致的引导、转化、教育工作。客观地评价某一行为,在总体上讲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具体行为之中有时难以把握,容易造成失误,教师应具体分析情况,不要对学生横加指责,而应帮助其指出原因,制订下一步计划。
  2.评价标准应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衡量学生成才,并非唯有学习分数和听话,成绩差和不听话的学生,并非不能成才,问题是在于我们能否将更多的慈爱送给学生,促其尽快成长。教育大家陶行知说的话很符合当今的人才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当努力自觉树立“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教育观念,用自己仁慈的爱心来公正对待和引导学生。
  3.教学环节要突出细致化。教师必须对教育对象有较深的了解,因为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反应是不相同的,真正的素质教学是在公正的态度下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利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欲望。身体力行胜于空洞地说教,潜移默化比声嘶力竭更有效果。教师应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尽量抓住学生的内心实际,使学生深感共鸣。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宜称之为错误向正确的转变,而应是顺应时代实践发展的局部调整,也可称之为教育领域中的与时俱进。教学局部调整成功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战略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实际途径的差异,决定着人们对客观实际的不同态度,决定着人们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着眼点的区别,决定着人们的谋略和智慧的悬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