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文学素养实现提升,这需要教师引起高度关注,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将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本,加深体悟、分析与探究,逐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特点,提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培养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高中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尊重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随时关心高中生的阅读教学,让高中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教师给高中生构建轻松的阅读环境,让高中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尊重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锻炼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让高中生自己去进行体会,拓展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让高中生感受到阅读的情感所在,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文章主旨
  传统的高中阅读教学活动,都是以讲解和说为主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忽视高中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性,会降低高中生的阅读兴趣。然而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文章主旨可以给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方向,还可以指导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升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在给高中生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根据高中生的自身情况和阅读方面的差异,分开制定阅读目标,把不同层次的高中生区分开来,让每个层次的高中生在适合自己的区域内成长学习,显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制定不一样的目标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对于阅读能力相对一般的高中生而言,设定人物、故事情节、阅读技巧以及文章主旨等目标。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模式被运用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中。兴趣是高中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没有兴趣,就算是具有趣味性的文章,高中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动力,高中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此,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激发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给高中生创设教学情境,让高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经验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高中生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准备荷塘的相关照片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在教学活动中展示给高中生观看,让高中生欣赏这些视频,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此时播放音乐,创设荷塘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高中生进行分组,让高中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把自身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在思想上进行沟通。
  3精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根据这些来判断高中生的学习好坏。应该给高中生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引导高中生进行思考,尊重高中生的主导地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制定坚持开放的基本原则,高中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增加高中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祝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制定开放和个性的阅读相关提问,让高中生在不一样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祥林嫂的个性特点是什么?祥林嫂的悲剧是怎样产生的?阅读了文章从文章中知道祥林嫂有反抗的情况吗?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和个性强的特点,激发高中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性,保证了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4合理作出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教师合理作出评价可以巩固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评价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帮助高中生找到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帮助高中生更好的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习。个性化阅读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显示高中生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教学材料和高中生的自身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比如,文章《宇宙的边缘》这是科学类的,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着重表明文章的特点是个性化阅读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很好的提升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把自己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融合,让高中生体会到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所在。
  5结语
  個性化阅读和高中的语文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关注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关心高中生的思想情感,给高中生构建轻松、自在的个性化阅读环境,实行新课改背景下的要求。教师进行指导工作,让高中生独自完成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个性化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慧霞.浅议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08):51-52.
  [2] 童玲.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32-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