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推进全业务一体化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按照中央加强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我市以加快推进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真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断聚合释放共振效应,打造全媒体融合、市区媒介平台融合和全业务一体化新格局。日前,笔者深入滨海新区、河西区、西青区等区级融媒体中心,采取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认真分析查找当前制约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运行情况及成效
   1.完成机构整合,建立紧密型领导体制。一是各区融媒体中心整合本区报纸、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广播电视台及所办新媒体等单位,撤销原来各单位法人建制,只保留区级融媒体中心一个机构、一个法人、一块牌子,统一明确区级融媒体中心为区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中,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此次整合了滨海时报社、滨海新区广播电视台等8个事业单位550余人。二是各区积极推动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按照策划、采访、编辑、公共服务、技术支持等功能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建立统一的新闻采编中心。比如,津南区融媒体中心设置策划协调部、信息采集部、编辑制作部、综合考评部、业务拓展部、技术播出部和办公室七大科室,完成一体化工作链条。
   2.统一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两级媒体联动。一是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建设技术平台,依托津云中央厨房的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软件、数据共享互通的原则,采用云服务的部署模式,提供指挥决策平台、中央厨房业务管理平台、津云记者客户端、区新闻客户端四大产品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媒体联动、资源共享。二是各区用好技术平台,提升新闻宣传和公共服务水平。目前,16个区中央厨房已完成开发,大部分区已上线投入使用。其中,西青区融媒体中心通过“云上西青”数据平台和视频指挥系统,调动区内全媒体资源,初步实现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融合。
   3.推动资源聚集,倒逼主力军进入主阵地。一是针对区级媒体原有编辑记者全媒体业务水平较弱的问题,各区融媒体中心成立了29家融媒体工作室入驻津云,通过组建融媒体工作室,打破原有媒体、科室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推动优秀人才、优质资源向新媒体聚集。二是各区融媒体工作室及时对接津云,由各区为其提供启动资金,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奖金激励,定期组织培训、沙龙等活动,为工作室提供交流平台,与市级媒体、全市高校的融媒体工作室同台竞技、交流切磋。
   4.强化实战练兵,提升全媒传播水平。一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练兵。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扫黑除恶、对口帮扶等重大主题宣传中,区级融媒体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出了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二是各区融媒体中心开设双微、头条、抖音等账号,用好农村大喇叭、户外大屏等终端,初步打造全媒传播矩阵。通过直播、短视频、H5等方式开展全媒体报道,不断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主要问题
   1.工作推动力度不够。目前,各区普遍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程度和重要意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由于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是物理上的组合拼装,而是深层次的媒体融合,加之人员、机构等历史遗留问题较为复杂,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工作难度大、矛盾问题多。面对媒体融合的紧迫任务和瓶颈难题,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先进的融合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对媒体融合的战略规划、融合路径缺少思考,对如何推动本区媒体深度融合缺少思路,推动媒体融合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2.技术平台有待完善。技术平台是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已完成中央厨房业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各区普遍反映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央厨房业务管理平台的功能还不完备,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大部分区均不能依托中央厨房完成策采编发全媒体工作流程,许多模块功能还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原有视频业务系统与津云中央厨房对接时存在技术障碍,尚不能进行互联互通。三是平台自动化发布程度较低,部分平台无法借助津云中央厨房完成自动化发布,而需要借助格式转换、信息重整、重新编辑等人工手段进行发布。
   3.体制机制仍需创新。一是在策采编发全媒体流程上,受观念屏障、人员限制以及技术平台等因素影响,业务人员在工作模式、协同配合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流畅的工作机制,策采编发全媒体流程的组织模式还远没有运行自如。二是在激励机制上,企业编制员工与事业编制员工无法实现同工同酬,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事业编制的编辑记者人员固定薪酬,缺乏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无法按照发稿量来核定薪酬,编辑记者为新媒体供稿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受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政策限制,市内六区融媒体中心均没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从业人员也均未取得播音员主持人证或新闻记者证,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
   4.人才资源普遍缺乏。一是原有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受思维习惯、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所限,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二是目前融媒体中心兼职、兼岗多,非专业、非在编人员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专业化程度低,致使发展中的技术支撑明显不足。三是由于薪酬待遇低、考评激励少、发展空间不足等因素影响,“留不住人才”成为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一大困境,各区对创意策划、技术制作、视觉呈现、新闻采编、运营推广等各类人才都存在迫切需求,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和管理体制下引进留住高端人才存在较大困难。
  三、几点建议
   1.以制定明确清晰的验收指标体系为抓手,提升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化水平。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各区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理念,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一是从我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际出发,细化制定我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验收指标体系,重点考核组织架构、采编流程、技术平台、传播矩阵、人才队伍、综合服务六个方面,方便各区、逐项落实。二是督促各区倒排工期,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以验收指标体系作为建设标准的“规定动作”,鼓励做好“自选动作”,按时保质完成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各区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激发主动性、創造性,凝聚推动区级融媒体改革发展的共识。三是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区级融媒体中心月度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矩阵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量化考评,推动各区对标先进、比学赶超、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以重构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为突破口,推动区级融媒体由“物理融合”走向“化学融合”。一是真正重构新闻内容生产流程。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的要求,打破不同媒体各自为战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加快重构融合的、统一的、实际管用的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二是以内容生产流程“倒逼”组织体系变革。以新的“策、采、編、发”流程为基准,推动各区融媒体中心组织机构调整,在实现集中办公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统一的新闻信息采集中心、编辑中心及其内部的工作环节。三是以内容生产流程“捋顺”技术支撑体系。以新的“策、采、编、发、评”流程为依据,梳理当前技术平台存在的问题、差距,加快各技术环节的升级、迭代,使技术平台与工作流程保持一致、加快融合,以新技术为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报道赋能。通过以上三方面最终实现区级融媒体中心在流程、组织、技术三方面的高度匹配、全面融合。
   3.以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为目标,多措并举提升区级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一是开展区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素质提升行动,以短期集中脱产培训为主要形式,用两年时间,将全市区级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轮训一遍,重点培养新媒体策、采、编、发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的人员颁发证书,作为评定职称的参考依据和报评新闻奖的前置条件。二是加大市、区两级媒体人才交流力度,通过结对子、挂职锻炼、集体采访、联合报道小分队等形式,帮助区级融媒体中心人员进一步开阔视野,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提高实战能力。三是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人才智力资源优势,重点组织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能力强素质好的学生到区级融媒体中心开展新闻实践,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以津云统一技术平台为依托,加快技术开发、平台升级、服务精准的速度。一是推动各区克服工作惯性,坚持把技术平台特别是中央厨房用起来,实现采编流程和技术路径的“双驱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建而不用、资源闲置的情况。二是推动津云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同时针对各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
   5.以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一是从市级层面做起,研究出台措施,将6个中心城区融媒体中心加入市记者协会会员单位,将其作品纳入天津新闻奖评选范围,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认同感、荣誉感。二是推动各区融媒体中心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通过评选优秀稿件,将发稿量、阅读量、转发量等与员工薪酬挂钩等办法,着力解决同岗不同酬、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打通人才使用通道,探索特殊人才激励手段,推动区级融媒体单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5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
   指导教师:倪明胜
   责任编辑:朱 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