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怨如慕”之“慕”补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于《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多数古文选注和译注文本将其释为“爱慕”“思慕”,实属不当。也有学者将“慕”之早期义项“啼哭”视为此处含义,实则不然。“慕”在此的真正含义应为“悲哀”“悲伤”,这个义项倒确实是由“啼哭”义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如怨如慕;注释;悲哀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135-02
  【本文著录格式】邱思恒.“如怨如慕”之“慕”补注[J].课外语文,2020,19(04):135-136.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对“如怨如慕”的“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葛晓音等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则注为“爱慕”,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跟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相似,均将其翻译为“思慕”。
  可是,原文此段当为悲景,何以平添“爱慕”“思慕”之情?原文洞箫声“呜呜然”,可见该声低沉、幽怨。后句写道该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孤舟寡妇为之哭泣。这也说明能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洞箫声,正如苏子所问船上客人“何为其然”那般,悲凉不已。而后文船上客人对于苏子提问的回答,更是体现了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之情。因此,“如怨如慕”的“慕”,所表达的根本不是“爱慕”“思慕”之情。
  “慕”在此的真正释义应为“悲哀”“悲伤”。古注及今之工具书皆有收录“慕”之悲哀、悲伤义。如唐代刘良为《文选》作注之时,便将潘岳《哀永逝文》“中慕叫兮擗摽,之子降兮宅兆”之“慕”注释为“哀也”。今之《汉语大字典》也有收入“慕”字“悲伤”一义。从文中也可看出,“慕”字与“悲”同义。南朝梁代刘孝仪《行过康王故第苑》诗“送禽悲不去,过客慕难穷”中,“送禽”与“过客”相对,“悲”与“慕”相对,“不去”与“难穷”相对,也是说明了诗人路过康王古宅时,触景生情,不由得心发了淡淡哀伤。一些由“慕”字所参与构成的同义复词,如“悲慕”“哀慕”“愁慕”“痛慕”等,也可证明“慕”有悲伤之义。例句如下。
  1.《北史·孝行·阎元明传》:“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
  2.宋代苏舜钦《歙州黟县令朱君墓志铭》:“向使如常童,悲慕不能自引去,徒血凶锋,于祸无所转,则家君死难之节不表,而朱氏之祀殄矣。”
  3.《粱书·处士·范元琰传》:“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
  4.《北史·秦族传》:“荣先亦至孝,遭父丧,哀慕不已,遂以毁卒。”
  5.汉代张衡《思玄赋》:“虽游娱以媮乐兮,岂愁慕之可怀。”
  6.唐代杜甫《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7.武帝《答群臣奏停谒陵诏》:“孤茕忽尔,日月已周,痛慕摧感,永无逮及。”
  上述例句中,例1、例3、例4为王云路、方一新在《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所提到的同义连文例句,其中“悲慕”“哀慕”均为悲痛哀伤之义。例5、例6之“愁慕”为悲愁之义,例7之“痛慕”则与例1、例2“悲慕”相似,为悲痛之义。
  与“如怨如慕”相关的同义复词“怨慕”,则更可以证明在“如怨如慕”中,“怨”与“慕”同义。“怨慕”一词例句如下。
  8.先秦《关尹子·三极》:“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丝非桐。”
  9.西晋陆机《赠从兄车骑》:“感彼归涂艰,使我怨慕深。”
  10.《唐才子传·卷五》形容长孙佐辅之文为:“每见其拟古、乐府数篇,极怨慕伤感之心,如水中月,如镜中相,言可尽而理无穷也。”
  11.唐代王翰《蛾眉怨》:“飞廉观前空怨慕,少君何事须相误。”
  12.唐代刘长卿《奉饯郑中丞罢浙西节度还京》:“三军含怨慕,横吹声断绝。”
  13.北宋晏殊《渔家傲》:“空怨慕,西池夜夜风兼露。”
  由上述例8至例13可知,自先秦《关尹子·三极》“悲思怨慕”始,“怨”即与“慕”“悲”“思”同义,表达一种“伤感之心”。“慕”之“悲哀”“悲伤”义显而易见。
  最后,在南宋以前,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样“如A如B”格式的用法还有很多,而这些用法之中,A和B往往是近义词或是同类词。例证如下。
  1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诗·国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尔雅·释训》有言:“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脩也。”这说明“切”和“磋”是有关做学问的,“琢”和“磨”是有关做人的。本来“切”“磋”是有关加工骨器的动作,“琢”和“磨”也是有关打磨美玉的动作,《尔雅》将其分别视为做学问和做人的要求,也让“切磋”“琢磨”得以合用与保留。
  15.如履如临——《旧唐书·卷一九下·本纪第一九下》:“其月十八日,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慎一日,如履如临。’”
  《诗经·小雅》有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说明“履”和“临”是用来表示身处境地的动作,且在旧唐书原文中表示一种小心谨慎的状态。
  16.如胶如漆——《韩诗外传·卷九》:“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
  “胶”和“漆”本各是一种涂料,两者结合后便亲密无间、牢不可破,汉代韩婴借此比喻诚实人之间的交往,以和虚伪小人之间的交往做了对比。
  其他类似的“如A如B”还有很多。
  17.如痴如醉——《全唐诗·第六九七卷·韦庄·倚柴关》:“杖策无言独倚关,如痴如醉又如闲。”
  18.如痴如梦——《南山居士·永遇乐·客答梅》:“当歌对酒,如痴如梦,欲笑啼痕先落。”
  19.如渴如饥——《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一九》:“燕常笃信,百行靡遗,仕不苟进,任理栖迟,居冲守约,好让善推,思贤乐古,如渴如饥。”
  20.如埙如篪(箎)——《旧唐书·卷一五五·列传第一零五》:“然矫激过当,君子不为。如埙如篪(箎),不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诸子有为。”
  由上述例14至例20可知,在“如怨如慕”和“如泣如诉”中,“怨”与“慕”的关系更像是近义词,而非“泣”与“诉”这样的同类词。
  虽然《汉语大字典》收入了“慕”之“悲伤”义,但其例句为曹植《卞太后诔》:“百姓欷歔,婴儿号慕。”从语料上看,此处“号慕”之“慕”,应非“悲伤”,而是“啼哭”。而“慕”之悲哀、悲傷义或许就是来自于啼哭之义。
  “慕”之啼哭义,早在《礼记》中便有出现。《礼记·檀弓上》中,“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一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据郭东明等人在《〈礼记·檀弓〉的作者及其年代》一文中考证,《礼记·檀弓》是战国中期的作品,主要讲的是儒家学子所搜集的有关圣人师徒的丧礼故事。东汉郑玄在为《礼记》作注之时,给上述《礼记·檀弓上》之“慕”与“疑”注释为:“慕谓小儿随父母啼哭,疑者哀亲之在彼如不欲还然。”同时,郑玄也给上述《礼记·檀弓下》之“慕”与“夫丧之踊”注释为:“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西汉刘向所编《新序》中,也有“慕”之啼哭义用法,如《新序·杂事一》:“舜孝益笃,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可谓至孝矣。”这里的“慕”便与“号泣”相近。
  因此,从战国到东汉,“慕”有“哭”义。至少从西汉开始,“慕”便与“号泣”相近。至少从东汉开始,“号慕”便表哭状。所以,曹植《卞太后诔》中的“号慕”之“慕”,当是“啼哭”,而非“悲伤”。
  作者简介:邱思恒,1995年生,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训诂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