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实践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遗产转型创意产业园成为城市工业遗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方式。如何将保护工业遗产与发展文创产业很好地相结合起来,是人们越来越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对常熟绣衣厂景观改造实践中,尝试了许多方法,最终选择西方勒·柯布西那所提出的“新建筑五要素”与中国古典园林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时间与空间上的更多可能性。提出以青少年培训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方案,盘活工业存量空间,使工业遗产成为文化新地标。
关键词: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景观改造设计;公共空间
1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同城市正在开展大量的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产业园的实践,例如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上海八号桥创意园等。这些案例为相关实践的开展树立了良好典型,积累了经验。《人民日报》社评曾指出:“保护与开发不是相悖的,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发展。”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绝不是简单的外观改造,而是要根据原厂址的“文化基因”,考虑其建筑形式、环境氛围、功能需求、市场定位,做出“量身定制”式的科学规划[1]。
2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的价值
2.1 工业遗产保护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工业遗产。大量工业建筑由于功能的衰退和利用率的降低而被弃置,对其进行保护性改造,一方面可以使原厂房建筑等具有历史时代痕迹的元素得以保留,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能结合新时代公众的需求,进行公共空间的塑造,激發其产生新的生命力[2]。
2.2 创意产业发展
废弃的工业遗产大多位于市区或距离市区不远的城郊,交通便利。依托于工业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交通优势,对于公众来说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城市生活的介入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健康发展,而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又进一步丰富了公众生活。
2.3 生态环境改善
通常情况下,废弃场地常年受到原工业生产而造成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的过程,也是一次环境修复和重塑的过程。改造不局限于当下,而是着眼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应用于改造实践当中,采用植被降解污染等生态技术,分解吸收土壤或水系中的污染物质,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3 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创意园的实践案例
3.1 研究对象及其现状
项目基地位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海虞南路西面,占地面积约1.06hm2,前身为常熟市绣衣服装厂,建于1979年,建筑面积4131m2,生产车间占地2338m2,仓库占地410m2,其他办公等建筑占地1383m2。
从整体的空间布局来看,园区的内部建筑结构保存完整,原建筑空间分布的区域较为紧凑,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绿植种植杂乱;②交通动线单一,人车混行;③建筑年久失修、衰败;④停车位少(周边紧邻商业用地,医院等,对于停车位有较大需求)。
3.2 设计定位
设计以“相·缝”为主题,将原厂址适应性改造为以青少年培训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创意园。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艺术课堂等,并附加雕塑、绘画、陶艺、摄影等艺术家人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融合发展[3]。“相·缝”取自谐音“相逢”,具有2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逢”。通过园区功能的拓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交互;第二层含义是指空间营造的“相逢”。采用中国古典造园与当代建筑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的联结。通过改造设计,主要解决场地交通、建筑加固及形象提升、景观重塑等方面的问题,满足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环境修复、商业复兴等多重需求。
3.3 设计策略
3.3.1 功能的重新规划。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基于整合、再生、渗入的设计理念,对园区的建筑、景观、功能进行了重新整合与规划[4]。建筑方面,原生产车间大楼保留并进行立面翻新,改建为青少年培训主教学楼;原辅料仓库保留加固作为展馆,用于展示艺术教育成果;原行政办公楼底部拆建,改建为艺术教育创意工坊;原餐厅改建为餐饮楼。景观方面,原闲置的中心场地作为亲子互动式户外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营建创意儿童设施和亲子互动区,方便儿童与家长可以共同使用;部分建筑加建屋顶休闲花园,满足父母等候休息的需求;碎片空间塑造参与性的公共空间,以辅助青少年培训活动。
3.3.2 建筑立面保护与更新。我们对大部分旧建筑进行了保护性改造。除了个别违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外,基本保留了原始建筑,进行外立面更新和结构加固。原厂房框架、用于纺织生产的设备、车间标语等与工业生产用关的符号,大都进行了保留或保护性改造,尽可能保留原厂的工业历史氛围[5]。
在旧建筑保护性改造中,借鉴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电梯的做法,该艺术中心的电梯并没有在建筑物内部,而是筑于建筑物立面。既起到了装饰性的作用,又满足了功能需求。在通往屋顶花园的道路设计中采用了这一手法。虽然屋顶花园仅有二层楼的高度,但为了观赏性与增加行人交流空间与时间,将楼梯增加到东侧的建筑中。通过三段式划分,有节奏地抬升通道,通往屋顶花园。而在创意店铺的改造中,借鉴萨伏伊别墅的建筑方法:整体建筑体量不发生改变,将其中一部分改造为外露的楼梯,增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交互性。
3.3.3 融入古典园林造园方法。当代建筑流派提出的一些时髦的建筑理论,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的创作理论、美国建筑师查理斯·莫尔提出的空间多维性等,几乎都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在本次设计改造中,采用了中国古典造园与当代建筑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进入观景平台上的通道设计中便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设计手法,进入宽广平台前的通道狭窄且细长,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抑制作用,一旦进入平台便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台建筑则采用了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柱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屋顶构建屋顶花园,花园中的门洞借鉴于中国古典造园“框景”构景方法,将墙后面的竹林与小品框在圆洞之中构成一幅优美景观。现代建筑五要素和我国古典园林造园方法在这里“相逢”,彼此接纳,相互融合,并较好体现了地域特色。
3.3.4 创意环境设施。在改造设计中,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需要设置创意环境设施。例如,中心场地亲子互动区,引入了寓教于乐的儿童游乐设施,去提示大家“教育”并非仅仅是“其他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这里,父母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小孩,与纯粹的自己“相逢”。展馆外场地设置了以海浪造型的攀爬设施,灵感来源于苏州博物馆内的片石假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4种高低起伏不同的道路。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在安全性上考虑周到,整体设施高度低于2m,并采用了柔性材料和边界处理。海浪造型提醒孩子遇到困难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同时可以锻炼孩子勇敢与毅力。
4 结语
城市工业遗产经保护性规划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也能够将艺术创意产业纳入到城市发展中。在不断更新的文化创意活动和交流中,迎来更多的公众参与,引领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不断探索适合于自身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发展。(收稿:2019-08-01)
参考文献:
[1]方海清.城市更新与创意产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韦峰.在历史中重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4]王天赋.台湾华山1914文化产业创意园城市工业景观的重塑[J].工业建筑,2015,03:62-65+94.
[5]贾新新,杨洪波.改造后的废旧工业区景观规划初探:以西安大华纱厂景观改造规划为例[J].工业建筑,2014,44(2):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景观叙事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289);常熟理工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点资助课题(WG1929);常熟理工学院项目化应用型课程立项建设《景观设计专题课程群》。
通信作者:王天赋,博士,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