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意手工应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对手工制作和创意手工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并对提高创意手工能力的培养措施予以论述,以期能够为学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创意手工;培养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适应幼儿师范院校手工教学需要,从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强调手工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突出学用相结合与学前教育专业特色。通过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生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而创意手工作为学前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加强对学前教育中创意手工教学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学前教学中手工教学的内容
  在学前教育中,手工教学主要涵盖了纸造型、布造型、结绳造型、泥造型、综合材料等,即使是针对同一手工种类,也更多地注重使学生学习不同的制作技法、造型风格或表现形式,使学生了解学前专业基本学习要求和各类手工制作;了解学前专业各类手工制作的一般规律及材料,掌握各类手工制作方法和评价的标准。
  纸造型中包含团花、套色剪纸、皱纹纸花、多面体彩球等内容。纸艺是运用折、剪、刻、贴等不同造型形式对纸张予以重新创作,其优势在于灵活性强,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作品设计。这类手工艺术通常被应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布造型教学通过学习袜子娃娃等布造型制作,使学生了解各种布造型技法和缝针的方法。根据所选的定稿图案,利用袜子、碎布等材料的不同部位做出动物及人物各种形象,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扩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学习了解袜子娃娃等布造型的相关知识和色彩搭配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平面、立体造型的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活动的能力。结绳造型教学通过多种学习形式掌握编织盘长结,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结、变化结、组合结等的编织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华结艺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泥造型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色彩调色法,通过运用泥土的揉、拍、搓、捏、刮刻、粘贴等基本技法与其他辅助压印肌理来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立体造型的表现技能,并了解团球、水滴制作、叶片、人物头像制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使学生对泥土手工艺术的感悟得到充分的体现。综合材料教学带领学生观察并发现材质的肌理与美感,感受生活中的综合材料的运用,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实用便利和审美感受。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加工手段,将不同的材料与技法进行合理的巧妙的综合利用,并通过简单的欣赏与分析感受综合材料运用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学前教育中,合理掌握各种手工形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助力。
  二、手工制作与创意手工制作之间的区别
  时代的发展变化,推动了手工制作快速前行,随着表现形式的增多,学前教育专业中手工制作课程也有所改变。创意手工的出现以其独特性和新颖性被人们所喜爱,其以创造性思维做主导,通过简单的材料和制作方式,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在傳统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让学生对制作方法的掌握,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临摹教师的作品,了解掌握整个制作过程,虽然使用种类材料较多,但是只实现了技法的传授,无任何创新思维情感融入其中。开展创意手工教学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更注重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的凸显。同时在创意手工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民族元素,有效提升了作品的整体艺术价值,实现了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创意手工创作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思考,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实现作品的创作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想象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根本,想象力的加强为创新思维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和驱动力,学生通过想象思维的应用,实现对已知事物的重新加工和制作建立新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激活自己的大脑,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官体验,所以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绘画过程中,画家会使用一种留白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能够给观赏者更多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创意手工教学中,合理应用留白这一表现形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玩具制作时,可以以小动物的形象进行头饰的制作,小动物的外形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其面部表情却是多变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小动物添加不同的表情,像开心、快乐、忧愁、生气等等,结合需求不断进行表情的变换。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实现了学生手脑的锻炼。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有着显著效果。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学知识的强化,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而最常使用的发散性思维培训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如对废旧物品一次性纸杯进行改造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大胆想象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从旁指导,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行引导增强其可行性,这样能够有效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求异思维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在探讨中不断找出多种解决方式,实现求异思维的培养,并配合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来实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创新手工教学的目标。   (二)自信心的树立
  自信心一方面来自自我的肯定认知,一方面来自他人的尊重和表扬。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前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创意手工课中的创新也需要依靠自信心来完成,教师需在作品评价和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竞赛树立学生创作自信心
  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相应的美术比赛活动,例如手工创新创意大赛。学生在课后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进而在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而成绩的获取对于提升学生的创作自信心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2.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评价是学前创意手工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创意手工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也是对技能成果的有效展示。作品不被同学和教师认可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和自卑感,学生会觉得创意手工制作复杂、难度高,认为自己制作的作品是失败的,从而无法建立起自信心形成受挫心理。所以在师评中,教师应以鼓励的方式为主,先对学生作品的优势进行表述之后再通过温和鼓励的语气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赏析的方式进行,在作品赏析中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深入剖析作品表述内涵达到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目的。在创意手工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看优秀手工作品的视频,欣赏优秀手工作品,触摸观察实物作品等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欣赏手工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剪纸艺术《剪花娘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幅作品整体予以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凸显的意境和内涵。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述出来,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其中蕴含的深意表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在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學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升整体效果,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作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其蕴含之美,以更专业的眼光、更丰富的思想提升审美能力。
  要想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对其作品进行观察即可。在作品表现上,学生的技法、知识储备、颜色搭配等能力水平均会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可以在观察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提高学生的表现技巧和能力水平。创意手工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手工技能并得到巩固,同时传承传统手工技法、创新设计让作品得到全新的呈现,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寻找自己创作所需的材料与灵感,从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的存在,将创意手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实行不同材料的收集进而为后续的创作积累更多素材,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结语
  创意手工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及区域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实现。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其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沈建洲.手工基础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邓志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姚欣.幼儿手工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
   山西工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