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体育的服务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建立理工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研究认为:体育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制定带有职业指向性的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校内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体育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基础课程内容;从加强师资队伍、优化基础设施、健全制度保障方面等方面,健全完善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  大学生  体育实践能力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22-03
  Abstrac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speeding up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approaches of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practice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n career-oriented goal needs to be made fo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practice ability, that an training mode of physical practice education should integrate on-campus teaching, school internship and social practice, that basic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at a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should be advanced by strengthening teaching staff, upgrading infrastructures 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es
  體育实践能力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是指将获得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当中的能力。按照教育部“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体育特别是公共体育的服务功能日益凸显,成为助力学科发展的新起点。自2017年2月起,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通过新工科研究,我们将全力探索中国模式的形成和中国经验,引领全球工程教育,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主要指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与专业的整合中产生的新兴专业,以及传统工科的升级改进[1]。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体育属性与工科属性互有重叠,相互依靠,培养工科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有助于有效提高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然而目前理工类高校的体育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体育与工科结合的功能,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协助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帮助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本文的关键。
  1  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体育课程设置与工科学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已经难以满足工科类大学生日益层长的多层次需要。自蒸汽时代开始至电气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的是:“学有专攻,一技之长”,进入信息时代后转变为:“学有专攻,一专多能”[2]。在这样的社会高压力下,工科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同时,也更愿意接受和寻找本专业延伸技能的学习机会,将自身的能力网扩大以提升未来的不可替代性。体育具有与其他学科无缝连接的特质,也是学生进行延伸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只能满足普通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需要。但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工科专业大学生期望不仅通过掌握一门体育技能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同时,他们还期望在体育课程中找到与职业特点相匹配的契合点,发挥体育与其他学科无缝连接的特点,通过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用以满足日后的工作准备和竞争力。   1.2 职业应用能力与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工科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特征,职业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使他们迫切需要培养相关实践能力。体育实践能力作为实践能力的一种是指体育或所获运动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当中的能力。两种能力均有身体活动的参与,均需要通过获得某种身体技能以满足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二者相交具有重叠,有密切相关性。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将以往的专业体育技术教学转为“工程化”的教学,可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的捷径,实现了运动能力向工程实践能力的迁移[3]。然而目前学校未将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工科大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当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进而导致在校获得的相关体育能力与自身工程职业特点相脱离。
  1.3 工科特点丰富性与体育实践形式单一性不相符
  工科包括交通、土木、电气、水利等多个专业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各自鲜明的职业特征。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中体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展身体,促进健康和享受身心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本文的体育实践将“体育锻炼”赋予新的功能即实践应用,强调实操性和应用性。体育实践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有效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学校的一般体育实践形式是单一的,不外乎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俱乐部两种形式,内容一般只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显然,这样传统的实践形式和传统课程一样已无法满足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工科学生对提升自身相关体育实践能力的需要。
  2  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成因
  2.1 “稳定性”的教育内容与“发展性”的普遍规律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等特点。这种稳定性,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组织实施,并使其成为多种教育形态中的主导。但是,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不是易事,打破原有规则通常需要时间的积累。在早期阶段,以工科为主体的高校突破“稳定”的步伐缓慢。在新时期新征程中,国家和社会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快脚步、克服惰性、摆脱过去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创造新的体育培养模式。
  2.2 “普遍性”的通识教育与“指向性”的专业特征的矛盾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是指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6]。一般公共体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理念相适应,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时并不会注重学生专业特点的需要,但是工科专业培养又往往带有强烈的专业指向性。在過去,大多数学生经常与自己的学科“相亲相爱”,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我国工程教育本科生所学知识只限于狭窄的单一学科领域[7]。由于此现状,导致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挖掘公共体育与工科专业交叉、互益的部分,没有重视体育和工程实践的双轨道培养,使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搁浅。
  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科学制定“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新工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乃至引领未来工程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适应“新工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要求,在工科课堂实验教育与校外实习教育间需要架起一座校内实践教育的桥梁。将体育作为这座桥梁的核心。可以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问题场景,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团队训练或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从以往的促进强身健体,养成锻炼习惯转变为:通过向未来职业人传授所需的实用性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使其获得职业特殊技能、提高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并促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新目标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带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能够有效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3.2  构建“三位一体”促进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围绕“新工科”新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校内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体育实践教育培养模式。一是全力打造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以助力“新工科”发展为契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合作,尽力使每一门工科专业课配置相应的体育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程,并结合各工科不同特色创建网络精品体育课程。二是将校内体育实践的类型变得多种多样。除传统业余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课外竞赛之外,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工科主题实践活动新形式。如工科体育技能研讨沙龙、工科体育技能视频展览、构建大学生体育新技能网络交流平台等。除此之外,要将传统的体育实践形式“翻新”,将其内容与工程专业特色有机结合。兴办与各工科特点相对应的体育俱乐部,开展多种形式工科体育技能竞赛,“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训练和活动开展,增强参与积极性。三是打造一流校外体育实践站。将训练、服务、应用贯穿实践的全过程。建设校外体育实践培训基地,以户外拓展训练为核心统筹其他多方位户外体育训练,保证培训实施的安全、有效、便捷。定期安排社会服务活动,将所学技能运用于社会公共所需;定期与企业交流合作,通过研讨、实践,适时更新培训方式和内容以适应现实所需。
  3.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
  根据长沙理工大学9个以工科为主的学院下设的工科专业,将他们分为不同操作类型,以此制定适宜的体育项目课程,如表1所示。
  3.4 健全工科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强化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相关高水平教练员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体育实践教学研究小组,创新教学方法、开设新兴课程,安排校外培训;最后,要建立教师技能培养长效机制,使得教师掌握的技能知识结构与工科行业领域技术同步升级,从源头保证培养的优秀人才的社会适应度;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注重激励,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2)优化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加强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人员配备;其次,要加强校外设施建设,建设校外体育实践培训基地,做好安全管理,保证校外培训的安全性。
  (3)健全制度保障。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学生考勤制度,按时对学生考勤情况进行登记与检查;其次,要构建系统全面的教学工作反馈机制,通过收集学生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管理与监督;再次,要建立教学规范标准,制定统一教学大纲,规范教案;最后,要建立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观察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
  4  结语
  “新工科”研究发展对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新工科人才的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体育还面临着多重的未知挑战,面对未来,体育只要本着立德树人基本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就能够顺应潮流、直面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
  [2] 孙威.工科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素质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9):37-39.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8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关增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2):77-84.
  [6]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7]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