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剖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目前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举措,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中的核心能力,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巨大短板,是影响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制约我国科教强国战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进行的今天,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本校和其他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工程类高校的教师也不例外,大学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缺少与社会、行业企业深入交流的机制,其培养出来的博士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教师后又如何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在进人方面还是重视学历轻实践能力,比如要求必须是博士毕业,甚至要求必须是“211”或“985”大学毕业的博士,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则不去考虑。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制约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课程体系设置是学习前苏联模式,围绕专业目标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设置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在设置之初对培养当时建国亟需的专业人才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的弊端凸显:课程体系过窄直接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不适应社会需要;实践课程缺乏,致使大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入职后上手慢;课程内容陈旧,现代科技最新成果没有在大学课程中呈现出来,学生在大学里辛苦学到的知识工作后用不上,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毕业生又不具备,工作后需要重新培训。教学方式还停留在灌输式,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实践教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资源紧张
  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原有的资源被稀释,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紧缺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需要的硬件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严重不足,实验室缺乏、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实验基地需要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费,但实践教学需要的经费严重短缺。
  (四)企业配合高校进行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无论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还是其他企业实习都需要相关企业的配合,这不可避免地会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企业得不到什么经济补偿,使得企业参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企业担心大学生实习影响其正常生产,影响其经济效益,甚至害怕大学生操作会出安全问题,因此,工程实践环节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变成了参观实习,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大学生实践能力
  从政府到高校已经认识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为了培养国家国家亟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2017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逐步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明确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机遇和新挑战,工科优势高校要积极应对,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要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各大学也在积极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以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组建大学董事会、理事会,打造校企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该校2003年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央企组成的董事会,2006年将董事会调整为理事会并不断擴大成员单位, 2018年理事会成员单位由9家扩大到14家,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现在,很多大学都与企业建立了理事会制度。
  华北电力大学还发起成立“中国电力高校联盟”、“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与华电集团合作成立“华电‘一带一路’能源学院”, 创新合作渠道,打造企协同、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行业人才培养平台。
  (二)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对20 个实验室进行了搬迁调整,积极筹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设立3 项示范性实验室建设项目。与此同时还与7 个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签订了金工实习协议,与大港油田集团公司等30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设了38 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18 年共新增了6 个专业9 个实习基地,使得每个专业都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2011 年以来在5 个专业试点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建设了5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和落实培养方案。2018 年学校共设立10 项产学合作项目,组织申报并获批9 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这些项目的有效地开展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注重发挥“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实践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式”工程教学模式。基本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实验室内完成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主要由“实验性仿真”和“实践性仿真”组成,前者突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后者仿真与现实接近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由认识学习、生产学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   (五)努力促进师资队伍“工程化”
  中国石油大学出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意见》及配套制度文件,构建起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华北电力大学把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促进师资队伍的“工程化”作为学校发展目标。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各大学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但这种合作大多是靠人情关系开展的合作,是局部的、不稳定的和短期的合作,缺少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系统化和长效性的合作,政府在這种合作中往往角色缺失。既然政府、高校、企业都已形成共识,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模式,政府就应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通过政策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使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制度化、系统化。
  (二)建立工科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地方,要求学生具备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具备。工程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观摩、接受技能培训、上岗实训,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改革,使教师在服务企业中增强实践能力。
  (三)建立健全工程实践教学评价质量体系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增加实践现场考核力度,重点考核学生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工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伟丽,何胜华等.研究型高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
  [2] 宋旭,吴媛.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01).
  [3] 贺章擎,邹玲.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
  作者简介:朱志媛,女,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副编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3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