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是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本文结合本校课程培养要求,针对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的意义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创新创业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2(c)-0202-02
Abstract: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developed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basic sciences such as mathematics, physics, chemistry and combining the technical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production practice. It is mainly to train the staff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we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trai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具有創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指思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创新创业素质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建设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也明确提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随后,各学校纷纷启动校级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近几年,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台了很多有利的政策,各学校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1]、组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工科大学生就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支柱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科人才[3]。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起步晚,和社会经济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素质食品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如何把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2 具体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2.1 学生竞赛项目
以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创业的大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和企业等举办的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提升工业分析方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培养为应用型人才。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可以提高本科生对知识探索的主动性,把所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增进其团体互助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参加竞赛项目,参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查阅、选题、申报书撰写和项目汇报,配合竞赛组织方的要求,自主完成调查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向主办方提交结题材料,进行项目论证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加深创新创业意识,达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的。 2.2 教师科研导向
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吸收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供动手能力,更可以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这些创新的思维将有利于开放有潜力的科研人员,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准备。本科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可以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协助教师完成基础的项目调研工作,帮助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担任教师科研助理提供日常的科研协助等。
2.3 课堂拓展
课堂拓展模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将其拓展到课外活动中,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堂拓展实质是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进行的意识和知识准备。课题拓展模式常见的表现有:(1)尝试以课程论文、课外调研或研究设计替代传统的课程考试;(2)提高拓展项目活动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3)人文陶冶、创业演练、科研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拓展项目的常态化学习与训练。
2.4 大学生导师全程
推行大学生导师制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自我优化。大学生导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专业导师和科研导师的角色,引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该模式不是独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常常贯穿于其他模式之中,在以上模式中均可以发挥作用。
2.5 校办企业吸纳
校办企业即由学校创办或控股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企业。校办企业除自我盈利外,常具有学生实习实训、科研开发和后勤社会化服务等功能。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校办企业吸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模式,实质上是进一步发挥校办企业的实习实训和科研开发功能,也是高校校办企业社会化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校办企业可吸纳优秀大学生承担实习生或正式员工的工作,在学生表现优异的情况下可予以提拔,负责校办企业的部分经营和管理工作。一些規模较小的服务型校办企业,可尝试让学生取得经营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路径。
2.6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指在校大学生,由学校提供的资金和平台为基础,根据团队专业特点,互相配合实现创办小产业、或是互相探讨创新创业理念。在校大学生一般是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主要工作包括:市场调查→财务分析→撰写创业计划书→实施创业计划。大学生在校自主创业可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并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际,并能更加适应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
3 结语
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科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29-30.
[2] 严欣,于雅婷.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管理纵横,2018(11):129-131.
[3] 王安怡,沈璐.地方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6,3(42):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