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堂变革的理念、形态与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落实1+X证书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透析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课堂的要求后发现,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是以技能习得为核心任务的学习发生场,多空间交互的学习“混合场”,灵活、个性的自适应学习场,能推动职业教育课堂从分裂形态转向整合形态,实现课堂从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开放。要实现这种形态的变革,需要以理论为先导,围绕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形态重新理解职业教育课堂;以研究为引领,通过研究洞悉1+X证书制度对课堂的系统变化;以教师为优先培养对象,通过洞悉1+X证书制度对课堂的需求,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发展支持。同时,配合机制支持,构建支持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变革整体机制。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课堂变革
  [作者简介]张媛艺(1979- ),女,新疆石河子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SKSZ08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4-0027-07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要求,是新时代职教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工作指引。在“职教20条”中,国家提出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要求,试图通过1+X证书制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随后,教育部发布了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开启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然而,作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制度,1+X证书制度最终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核心环节和主阵地上来。正因如此,1+X证书试点方案中也明确了“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要求。1+X证书制度蕴含了什么样的课堂改革理念?高职课堂如何对接1+X证书制度的理念、塑造新的课堂形态?如何落实这样的课堂形态?这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1+X证书制度的本质及其课堂变革理念
  (一)1+X证书制度的本质
  按照官方文件,“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其中,学历证书是指通过在校学习获取的与之对应的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通过对职业技能的评测、对学习者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所达到的职业技能层次的证明证书,是职业教育参与者以此作为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依据”①。1+X证书制度的核心变化是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中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提升各类职业技能,实现技能层次的提升和范围的拓展,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②的重要举措。结合相关解读,1+X证书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关键因素:第一,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支持体系。按照孟庆研的理解,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较高的科学创新精神、对国际国内专业发展有深入了解,具有良好工作作风和一流语言技术的人,也就是一专多能的人才”③。从操作层面来看,复合型人才培养一般通过能力聚合、多元发展、多专业学习等途径来开展,比如实施双学位、拓展学习空间、承认各类学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弱化了学历教育的类别性,在夯实“1”的基础上,拓展了知识面、技能面和能力范围,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者在参加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培训等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二,通过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准确对接。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理念不成熟,是被时代“催大”的教育,其发展的封闭性、学科性、脱離行业需求等问题饱受诟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学科性明显,与行业需求脱节,参与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技能训练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对行业能力标准的梳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内容标准。第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蕴含了职业教育开放发展的隐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尝试体现“成效为本”的评价理念,将评价对象从职业院校学生扩大到任何愿意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者,明确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质等效”,与国家“开放发展”等理念进一步对接,为职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场学习、师带徒学习、工学交替学习、现代学徒制等制度的全方位开展提供了基础。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参与理论上面向所有人开发,也隐含了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的意义,体现了开放发展的理念。
  (二)1+X证书制度下课堂变革的理念
  课堂是任何教育变革不能绕过的话题,1+X证书制度的真正落地,同样需要课堂层面的支持。
  1.课堂是以技能习得为核心的学习发生场。职业教育面向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特征不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而是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任务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以应用技术技能成长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在智能化时代,社会生产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度集成式”的生产模式,传统流水线工作的任务以几十倍的比例急剧减少。有报告指出,工厂在完成“机器换人”④改造后,工作人员从650人降低至30人,传统需要20人的车间,只需要1人工作。“现代工作岗位注重技术专业性、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以及能动性的特征明显”⑤,如何操作复杂并且高度智能的生产系统,培养各类工作所需要整合的、集成的、系统的高技能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目标。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了这类人才的特征是“复合型人才”,以“知识习得”为特征的课堂被“技能提升”的特征取代,通过课堂实现技能淬炼,帮助学习者按照1+X证书标准的技能进阶体系形成能力进阶,成为课堂的核心特征和课堂变革的核心理念。   2.课堂是多空间学习的“混合场”。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制约,走的是学习空间分类建设与发展的通道,如传统的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理实一体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其中,理实一体型课程又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并形成了对应的传统教室空间和实训空间。课程所包含的理论与实践被生生割裂为两个对立的、二元的学习对象,由不同的教师担任。1+X证书制度要求“考核内容反映典型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其本质是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联动,加强知识学习与技能习得的耦合,这就要求1+X证书制度不再是分类的学习空间和分裂的学习状态,而是多学习空间的整合,将知识、技能、素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工作场学习、实践性学习、虚拟工作场等有效整合,形成整体性的技能习得学习场,实现多样态资源的整体构建,让学习者通过操作、锻炼、理解、交互的技能学习生活而焕发活力。
  3.课堂是灵活、个性的自适应学习场。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兴起,自适应学习备受重视。自适应学习的理念源于心理学研究,“当人所感知的活动挑战性与技能水平平衡时,能有效提升情绪体验”⑥,为更好的幸福感和更高绩效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当前,在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国家高职百万扩招等形势下,职业教育生源不断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形成了开放入学的局面。探索灵活、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支持学习者按照自身节奏学习成为必需。1+X证书制度提出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结合多种学习途径,开展灵活、个性的学习,其本质是要求课堂层面形成灵活、个性的自适应场域,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资源,按照课堂节奏和自身学习协调的双向融合实现自适应学习。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堂的形态特征
  (一)课堂的分裂状态转向整合状态
  1+X证书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探求课堂形态特征的核心依据。从1+X证书制度的本质来看,1+X证书制度试图通过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形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环境,强调学习者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从而对接现代职业应用的真实需求。1+X证书制度本身具有整合的特征,对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过程和评测过程提出了要求。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传统模式围绕特定知识和技能分别建设目标,同时为了保证目标和效果的一致性,加上受限于传统的“纸笔测试”,课堂目标按照精准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设置,形成一系列以分解性、解构性为特征的课堂目标,造成职业教育中富有生产性价值的内容和特定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游离于目标之外,缺乏真实情境下有针对性的复杂任务淬炼。1+X证书是将证书所对应的岗位典型任务分解为解决具体任务的若干模式,是具体技能应用场景的真實化、场景化。从实施过程来看,传统职业教育通常将专业知识分为理论知识、理实一体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解决知识和技能习得的问题,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最核心的问题是理论脱离实践,学习者在没有实践的理论学习环节和没有理论的实践环节学习,导致“理论学不会、实践操作不理解意义”。虽然采用了现代学徒制、高职导师制、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校中厂模式等试图解决问题,但由于这些模式没有涉及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利益,也无法激活企业的参与。1+X证书制度将职业教育体系推向前沿,能否获取职业技能证书,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改造传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同时转变教师能力,以建设1+X证书制度。超越传统类别的课程体系和单枪匹马的专门教学已经不能解决1+X证书制度下课程实施过程分裂的问题,通过情境的整体性塑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由知识习得转向应用技能习得,将知识、技术、能力通过整体任务联系在一起,提升其在整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1+X证书制度的核心要求。从评测角度理解课堂的整体性更加务实,因为1+X证书制度要评测学习者技能的层次,强调学习者技能的习得程度,是整合知识、技能和能力维度的评测。从1+X证书试点方案来看,其需要对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以如实反映学习者的职业技术能力,如有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已经转向实训场地,逐渐摆脱“纸笔测试”,强化数据、证据等支持的过程测试成为必然。这不仅是1+X证书制度整体性的要求,也是对课堂整体性表达的切实支持。
  (二)课堂的单向传递转向分享建构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职业教育参与者的实践范式是决定课堂形态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中学生单向度接受教师知识,融入1+X证书标准的职业教育新课堂孕育了新的形态。首先,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强调教师的引导教学和学习者的自主实践,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身份,其课堂特征体现了明显的建构性、复杂性、实践性、任务性、自主性等特征,需要通过学习者的分享形成。职业技能证书面向的是职业技能的形成及层次性提升,整合能力、系统思维、任务思维是贯彻整个学习过程的素养要求。这些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借助真实任务,主动与教师、技能大师、学习者进行互动,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淬炼。其次,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强化参与式分享与交互。“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课程为媒介,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三者互动的过程。”⑦在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师提升质量的方式是提升讲授技巧和优化教学设计,虽也有基于问题的对话,但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事实。1+X证书制度理念下,倡导一种基于真实复杂任务的自主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分享经验并参与其中,体现了综合性的表征,实现了思维、情感与行动的同步和统一。同时,学习者在获取同伴经验支持的过程中,重构和丰富自己的经验,形成新问题解决策略,并参与分享。“草根服务草根”⑧“知识存在于连接中”⑨的联通主义思想体现明显。最后,追求实践取向的课堂价值推动了“分享学习的生活”形成。由于1+X证书的实践性和情境性特征明显,职业教育学习者必然受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的影响而采取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规避了知识符号化、概念化的问题,推动了技能形成的分享。师生围绕“未竟问题”从不同视角提出自身的思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学习生活的意义,进而构筑一个充满分享的生活场域。   (三)课堂的静默空间转向沸腾场域
  由于职业教育课堂的学科性、知识与技能的分裂性以及信息技术冲击下知识传播途径的拓展等多种原因,学习者不愿意在课堂中交互,职业教育课堂成为学习者静默的空间,教师往往从生源质量、学习者时代特性等方面寻找原因,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低的根本是学习者自身素质的变化,而不是知识偏离学习者生活、学习者通过其他学习途径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所致。观察职业教育课堂可以发现,静默的学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双方陷入了“不听—不备—不听”的恶性循环中。从本质上讲,课堂原本就不是寂静世界,而是通过“目标、价值、兴趣、爱好”等多因素的相互支撑,实现课堂互动的、具有知识灵性的、教师与学习者思想和行动交织的“沸腾世界”。由于学科主义明显或隐性支配课堂的权力,教师几乎不用考虑学习者自身的条件,执行按照书本的学科逻辑进行教学,权威性、强制性、形式化等成为课堂的表征,学生成为“被压迫者”⑩。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在任务化、模块化、系列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1+X证书制度催化了职业教育课堂从“寂静空间”转向“沸腾场域”的三个条件:首先,学习者需求的改变。学习者参与职业教育课堂,其目标可能是学历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也可能是两种目标兼而有之,还可能是阶段性的参与,只选择自身所需要的学习模块。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外围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多元化,为交互的课堂奠定了基础。其次,学习环境的实训化。由于1+X证书的开发主体是教育部认证的培训组织机构,其关注点始终与企事业需求保持一致,试图通过更接近实践要求的课堂学习环境来满足学习者能力提升的要求。学习者需要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动作—符号—概念”的完整技能学习认知过程,需要借助自主、合作、对话等活动达到意义实现,将学习者生命世界的价值注入课堂生活中,从而形成社会学概念中的“社会交往”,真正“激活”课堂。最后,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课堂是教师权威型课堂,过度的权威必然会压制课堂的民主,自定步调的自适应学习不可能產生。1+X证书制度支持开放的场域构建,多元主体接入、多种资源协同、多样空间融合等课堂的开放助推民主型师生关系构建,教师需要自觉关注师生关系,围绕真实的任务产生新型的交往,消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视界“差距”,实现视界“融合”。
  (四)课堂的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开放
  按照传统课堂与教学理论,课程通过规划实现对效果的控制与评估,追求知识等信息的准确传递。在课程开发中,我们通常也将泰勒的四个经典问题作为基本的工作框架。教学评价成为课程确定与选择的客观依据。高职教育有关部门多次发布全国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并尝试通过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齐划一,确保质量。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经历的人,标准化的评价难以全面挖掘学习者学业表现与课程实施的关系,更无法做出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标准化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1+X证书制度体现了“成效为本”的理念,将评价的指向从“知识”转向“技能”,将学习内容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学习,将学习过程从普通教室转向“多样空间”,从而自我掌握学习进度、多样化选择学习途径、自我选择学习资源。多样资源和形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主体、不同视角、不同途径的学习和淬炼,共同塑造一个学习者技能成长的场域。
  三、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实现路径
  (一)理念先导:围绕1+X证书制度的形态重新理解职业教育课堂
  “理念是人对事物和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观念体系”11,通过影响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而发生作用,具有稳定、延续和指向的功能。按照黑格尔对“理念”的理解,理念的核心是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设计性的“某种预想的东西”12,是思维和规律发展形成的全体,具有自在自为的特性,是一种永恒的创造、生命和精神。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课堂建设,要先解决理念层次的问题。首先,1+X证书制度所改变的职业教育课堂形态是落实1+X证书的关键。1+X证书制度落实的基础在课堂,围绕“整合、建构、交互、开放”的形态进行课堂改造,突破以往课堂“分裂、单向、静默、封闭”的形态,实现师生生命的价值,并在这样的价值追求中围绕技能提升的整体目标,以复杂的真实任务为途径,引导职业教育课堂的变革。其次,需要将1+X证书制度所蕴含的职业教育课堂形态变化的理念自上而下地进行传递。校长是理念的引领者,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课堂形态的变化,进行理念构建。教务教学单位领导是任务的执行者,需要深刻领悟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堂变革的理念和操作要领,形成影响教师理念的策略。教师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对接1+X证书的要求,形成超越现实性、功利性、本位性的理念,自觉主动地参与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堂建设。
  (二)研究引领:通过研究引领1+X证书制度的系统变革
  不管是1+X证书制度本身还是其制度下的教育教学变革,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都是全新的事物,是我国职业教育崭新的发展机遇,其发展势必交织着迷茫、观望、期待、猜测等情绪,也必将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同时不排除此过程中的裹足不前、曲折甚至倒退。在这样一个起点,教育研究者和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通过研究探索1+X证书制度的课程目标厘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源整合模式、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形成对接1+X证书制度的整体方案,指导职业院校的教学落实,帮助职业院校挖掘现有模式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形成既有整体性推进又能分领域落实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策略和措施,促使整个职业教育领域按照1+X证书制度所蕴含的科学变革方向进行优化。同时,研究团队还需要关注实施1+X证书制度引发的职业教育变革成效,以数据、证据、结论来反馈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在质量、学习者满意度、市场接受度上的改变,进而为课堂质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支持。   (三)教师优先:洞悉1+X证书制度的要求系统支持教师发展
  1+X证书下的职业教育课堂问题是一项具有专业性、伦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差、底子薄、时间短、支持不足等现实原因,转向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在当前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教师不仅需要洞悉1+X证书制度蕴含的课堂培养理念,还要调整自身的职业技能、教学设计理念、授课习惯甚至自身身份认同等。作为1+X证书制度的内部能动者和实践能动者,教师需要率先理解1+X证书制度对课堂理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价方式转变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需要率先参与相关培训,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1+X证书制度对课堂教学在能力变化上的具体要求。一般而言,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通过与1+X证书制度的研究者、行业专家与教师组建联合学习共同体模式,以研究、实践、课程设计等为载体,通过内部联动,促进教师对1+X证书的理念理解和理论模式形成;其次,通过选取若干课堂进行试点,帮助教育管理者理顺外部关系,在试点过程中将课堂变革所需要的资源元素、结构等方面的支撑性条件进行前置性满足,并形成相关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在实践中锻炼1+X证书教育和培训所需要的技能;最后,通过试点教师的成长,形成专业核心团队负责人,支持他们培训相关人员,形成知识共同体,逐渐全方位提升教师适应1+X证书制度的能力层次。
  (四)机制支持:构建支持1+X证书制度下课堂变革的整体机制
  1+X证书下的课堂变革不仅局限于课堂内部,还需要通过机制建设,以系统化的制度和相互作用的机构,形成1+X证书制度下课堂变革的整体机制。首先,按照层次的逻辑,分层设计支持课堂变革的制度。在学校层面,通过资源调配政策、空间支持政策、组织架构设计、整体制度等方式,支持1+X证书制度在学校的强力推进,为课堂变革创设良好的环境。从教学改革的发展来看,大部分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在院系层面,通过绩效制度、工作制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形式,实训室建设、教师能力发展、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形成对课堂的支持。在微观层面,教师是落实1+X证书制度下课堂变革的主体,1+X证书制度要求的课堂结构变迁最终需要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其次,按照功能的逻辑,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约定的目标或有一定吸引力的条件,激励组织和个人参与1+X证书课堂变革机制建设,比较常见的是身份激励、效果激励。制约机制指的是设置一定的条件,制约组织和个人参与1+X证书制度的策略,如所教授的班级参与1+X证书制度的考生少于50%不能晋升职称,这样就促使教师不得不思考在课堂上对接1+X证书制度要求的问题;又如通过舆论制约的方式,确保整体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借助舆论的压力保持改革的持续性。保障机制指的是用保障的方式,支持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如将普通教室改造成技能成长的混合学习空间,从时间、物质资源等多方面支持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变革。保障机制指的是提供支持性条件,保障组织与个人顺利参与1+X证书制度建设,可以分为形式保障、内容保障、支撑保障。形式保障指的为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变革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观念的导向等,促使课堂转向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堂。内容保障指的通过课程等教学建设,支持职业教育课堂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向技能教育。支撑保障指的是通过提供经费、物质、制度等条件,确保1+X证书的整体制度在课堂上落实。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可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拐点。在此之前,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迅猛发展,始终在一些关键领域无法真正实现突破,如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的问题、校企合作参与的积极性问题、职业教育的技能学习有效性问题等,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X证书制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在落实过程中不偏差、不失真,其中最为核心、关键的是课堂教学的跟进。与以往的教学范式相比,1+X证书下的课堂在技能习得的整体课堂任务中、混合的场域形态中以及灵活和个性的理念下,呈现出整体特征、分享建构、“沸腾”活跃与多元开放的形态,推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从实践来看,1+X证书制度在试点中已经呈现了极为强大的课堂变革力量,展现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但是,1+X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课堂变革的实践才刚刚开始,需要基于新的理念,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逻辑,以及如何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堂新形态和新生态。
  [注释]
  ①吴南中,夏海鹰.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2.
  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公告[EB/OL].(2019-03-25)[2019-11-18].http://www.cvae.com.cn/zgzcw/zyxw/201903/8d5ec6ac3d9e4821aa68f18ab5d7b163.shtml.
  ③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60.
  ④孔令君.“机器换人”,人往何方?[N].解放日报,2015-12-27(5).
  ⑤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7.
  ⑥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210.
  ⑦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4.
  ⑧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J].中国远程教育,2019(8):2.
  ⑨西蒙斯,李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10.
  ⑩Akhlaghi E,Amini S,Akhlaghi H.Evaluating 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using SERVQUAL Model[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5285.
  11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2.
  1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選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