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动画电影中的虚实同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动画艺术是一种高假定且强调虚构性的艺术。动画电影剧情中的世界观、角色、情节多来自动画艺术家完全的凭空创造,因此也表现出独特的奇觀化趣味;然而真正让一部动画电影深入人心的要素却在于其内部虚构和现实基因的综合化作用。本文借用了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从动画文本虚实作用的现象入手进行剖析,对动画电影中的同构现象展开分析。
  关键词:同构;格式塔心理学;超验
  如今,随着数字化的全面推进,“动画”语言所涉及的范围也有了超过以往的广度和深度。从视听系统层面上来判断,“虚”和“实”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呈现出高超细致的技术性统合,如迪士尼出品的《奇幻森林》中,真人角色与数字化的动物、实拍的场景素材与数字模拟的空间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几乎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当今丰富的图像世界规训观众的信息阅读模式,拓宽了观众对影像图形认知的容纳程度。越来越多地强调构成关系的影像出现在电影叙事之中。例如,《蜘蛛侠:平行宇宙》即将完全不同的美术风格统一于同一个故事之中,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叙事审美类型。再如2019年匈牙利动画电影Ruben Brandt,Collector(盗梦特工队),将毕加索绘画中怪诞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引入创作中,从而传递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对于大多数动画电影来说,虚构和奇观式的视觉效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视听符号的存在应该算是整个电影文本的显性符号,而真正能让技术性创作发挥作用的根本要素是文本中的“隐形符号”,即动画故事中的现实基因。这种“现实基因”泛指触发动画虚构内容与现实生活产生碰撞和共鸣的、反映真实的要素——假如电影空间与观众的真实空间是两个相对存在的异空间的话,那么“现实基因”则是联通异空间之间虫洞的神奇钥匙。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价值的实现都来自作者、作品与受众的共建。而动画电影对自身高假定的强调事实上恰恰是对生活日常展开间离处理的一种艺术手法,这使电影中的视听内容在与现实事物样态产生间离性的同时,又产生了特定的启发性,从而让观众由彼及此,结合自身的经验解读出特定的情节、思想和主题,形成一种虚构与现实的“同构”。
  1 同构是知觉和经验碰撞的结果
  所谓的同构,是图形设计领域常见的手法;通常是指图形与另一个或者多个图形叠加,其组成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具有超越性和突破性意义的新的视觉符号构成。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阐释,这种视觉图形意义表述的互补作用来自人们特有的完形心理,即人们对于某一视觉图形主动产生的心理联想和读解补充。
  从这种现象来看,这种完形式的心理机制来自两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图形本身的条件,即图形形态所产生的指向性。通常来看,图形越简约,其形成的“力线”就越发清晰,如三角形显示出特有的稳定性状态,而圆形则同时显示出向心力和扩张力。然而,如果图形的复杂化和无序化加剧,那么这种“力线”则有可能相互抵消和冲突,从而影响阅读者对图形的理解和辨识。因此,受众是否能展开对图形的完形式读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图形的形态可读性。
  其次是阅读者本身的经验。基于图形所产生的联想,往往是从抽象思维到具象思维的转换,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图形并结合自身经验所产生的认知结果。例如,品字形组合的三个圆形,如果出现在中国传统的井圈上,则叫作“三元井”,内含“连中三元”的祈福寓意;而如果出现在迪士尼的LOGO上,则是米奇头像的剪影。显然这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解来自不同的文化经验环境。
  客观地说,“动画”是基于客观世界创造并结合了艺术创作的“意象”世界,这使动画既间离于客观又保持了特定的联系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间于简单和超繁复图形之间的图形更能触发阅读者的完形和联想作用,因此,动画也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动画故事中的“现实”并不等限于对客观事物的照搬和再现,而是在偏离现实附近的轨道上运行,通过相似的情节发展逻辑、情感的互通、价值观的共建来形成知觉和经验的协调,并达到虚实的同构关系。
  2 动画中虚实同构的形态
  2.1 熟悉与陌生的并置
  动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动和画是技术,表与演是过程,叙事才是目的。因此,为了达到清晰叙事的目的,动画中的时间、地点、角色、事件都是基于观众所熟知的现实来进行文化再造的。这不仅仅是让假定的动画故事快速取得观众的信任并进一步接受的重要技巧,也是保证动画题材样态丰富的重要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并且在动画故事原创的最初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就贯彻其中。作为引领整个动画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概念设计师需要在动画的前期将超现实与现实的基因糅杂于设计方案中: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等都需要兼具风格构建、视觉猎奇、真实可信的属性。例如,动画电影《美食从天而降》中,设计师将各种食材作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奇怪生物,这些生物有奇妙的双重个性:一方面,它们是动画故事世界观里的各种动物,如河马、长颈鹿、猴子、鳄鱼等;另一方面,这些动物又是各种食物的化身,如河马的造型其实是一个被切开的大土豆,嘴里的牙齿是切成段的葱管,而长颈鹿则是修长的大蒜,猴子的身体和四肢原来是晶莹剔透的四只大虾……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观众通过角色的形态表演了解故事的剧情,又从各种造型细节上观看并感知到食物的美味,这正是动画才能拓展的表现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并置绝不是简单的视觉和知觉的叠加,而是与故事的主题深化、艺术风格构建紧紧相连的。故事的主题是针对科技与人类欲望问题所展开的思考,而这种概念设计将创造无限供应技术的发明家与食物化身成的怪物对峙,让观众在奇幻历险的故事中展开更多对自身人性的思考。
  2.2 模型化的解决方案
  对一部动画电影的认同感,往往来自观众心底的需要。动画虽然建立在虚构的内容中,但却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里所谓的模型化,就是指动画电影的故事往往是对我们万千平凡生活景观中的一种采样。在这样的故事中往往没有超能力的英雄式人物,而是将生活日常加以提练,从而构建出一个个简约化的熟悉的生活故事片段。当然,简化并不是结果,将复杂的现象还原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例如,在动画《小猪佩奇》中,故事、表演、技术等几乎一切都是极简主义的,然而这部极其简单的兒童动画却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关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利益。究其原因,除了造型简约、故事结构设置合理、色彩方案切中市场以外,更重要的是该动画故事的模型化作用。与迪斯尼《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仙境》等故事不同的是,佩奇是个家庭很幸福的孩子,兄弟、父母、爷爷奶奶、同学、老师组成了一个日常而又完整的世界观,故事中父母、师生、朋友、兄弟姐妹等不同代际的情节为“80后”父母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模式范本,更难得的是,这是动画特有的语言系统让观众自发接受了简单的情节发展逻辑,各种小动物的思维情感即使表现出简单和突然,也可以得到观众的宽容和认可。
  此外,《头脑特工队》教会了我们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的方法,《疯狂动物城》提供了一套新入职员工的职场生存守则等等。简单、直接的动画是现实的缩影和提炼,也是启发观众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童话式工具书。
  2.3 跨时空超验
  动画技术的自由性重点体现在对自然限制的超越,借助神怪、魔幻、科幻、心理等不同主题呈现出一片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摆脱生死、引力、时空的自然限制,达到自然生命的最大自由是观众寄托于动画的自发愿望和期待。在这个层面上,观众找到了一种快捷的“超验”式体验。所谓超验,是指一种不可被物理化经验的、有可能转换为经验构成的概念,其概念也涵盖了各种神话传奇中的超自然对象。因此,在动画电影所假设的世界观中,观众与剧中角色一起成为穿越情节时空的体验者,而与现实高度间离化的叙事和反映现实的发展逻辑则综合发挥作用塑造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例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新出现的国产动画都反映出一定的超验性,将存亡、考验、人性挣扎等现实基因灌输在神话传奇的躯壳之中,输出并构建了观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动画艺术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文本体系,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既要具有绚丽多彩的表层,也应具备符合现实逻辑的内核基因。这个虚实同构原则贯穿于动画艺术创作和解读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韩栩(1981—),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