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舒适家居行业发展(之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国家对建筑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进行管控,以保证建筑的质量、性能和能源消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建筑节能政策、绿色建筑政策、健康建筑政策和智慧(智能)建筑政策。这些政策以及对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是指导舒适家居行业发展的重要文件,舒适家居行业发展方向必须与这些政策相一致,以获得工程质量、建筑性能、使用效果、能耗费用方面的标准规范支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预见在国家未来会严格执行能源政策,只有按国家节能政策设计建造的建筑在未来才可以经济性地获得能源供给,而高耗能建筑则需要高价购买超定额能源。
一、节能建筑
第21次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2015年12月)首次将建筑单列议题并指出,建筑全寿命期内产生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耗总量的30%,若按目前速度继续增长,2050年建筑能耗将占全球能源需求总量的50%。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节能仍将是世界各国节能的重点。
联合国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碳排放总量为312亿吨,其中中国排放了80亿吨,超过美国52亿吨,中国人均排放达到6.4吨,超过世界4.6吨的平均水平,与欧盟相当。而2013年全球排放总量为360亿吨,其中中国排放了100亿吨,人均排放达到了7.6吨,已超过了欧盟,这说明中国建筑节能工作任重道远。
建筑节能起源于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建筑节能概念从最初简单的保温发展成为今天的能效,即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尽可能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将国土范围分五个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进行分区管理。30多年来,中国标准首先从北方集中采暖地区居住建筑开始,从无到有、从易到难、从点到面,逐步扩展到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标准覆盖范围也从居住建筑逐步扩展到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从设计标准,开始向建筑节能工程验收、检测、能耗统计、运行维护全方位延伸,基本实现了建筑节能标准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表2.1-1为中国主要的建筑节能标准发展概况),很好完成了节能率30%、50%和65%的三步走战略任务。
表2.1-1中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概况
序号 年代 标 准 名 称 标 准 号
1 1986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86
2 19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3 1993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GB50178-93
4 1993 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93
5 19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6 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01
7 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03
8 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9 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2007
10 2009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32-2009
11 2009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176-2009
12 2009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77-2009
13 2010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
14 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10
15 2012 夏熱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12
16 201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JGJ/T129-2012
17 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15
18 201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
19 2016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 GB50161-2016
20 2016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并要制定实施中国建筑节能标准提升路线图计划,推动实施对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更高要求的全文强制性标准,逐步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
2010年,中国北方率先完成《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修订工作,节能目标从原先的50%提高到了65%,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地也已相继颁布实施了75%节能率的相关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行业标准虽然目前还处于50%的节能水平,但相关地方如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地则率先颁布了65%节能的相关标准,并正在研究更高节能目标的标准。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建筑标准也已经立项,并开始编制。
随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近零能耗、净零能耗等发展战略目标,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也提出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阶段。
2016年推荐性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全文强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规范》已立项并启动,《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开始了修订工作,国家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及提升路线图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中。由此可见,不断提升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性标准,努力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建筑能耗增长速度,是中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有30%的新建建筑达到超低能耗,新建建筑30%能源由可再生能能源提供,完成30%既有建筑改造。“30-30-30”目标的提出预示着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这也说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将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节能重要的发展途径。
根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500幢超低能耗建筑,产业规模将达到千亿级,累计建筑面积也将达到1亿平方米,到时中国建筑节能将全面迈向新时代。
目前节能建筑还只是建筑设计层面的要求,实际使用中要达到节能,还需要能源政策来引导。能源政策的基础是GB/T51161-2016《民用建筑能耗标准》,这个标准给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建筑的能耗指标,今后国家会根据全社会节能目标对每类建筑按指标分配能源定额,对高于这个指标的建筑会采用能源价格提高惩罚、限期整改等措施,督促其进行节能改造。
该规范从路径管理转向效果导向,以最终的能耗、碳排放作为约束。建筑节能的工作的目的是将实际运行的建筑能耗降下来,实现真正的建筑节能,用此规范约束建筑能耗的工作,实现从路径控制到效果控制的转移。未来能源政策会从要求建筑采用了多少节能技术、什么样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基准、提高机电产品能效的路径控制转向为限值总用能量、实施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和能源梯级价格制和既考虑系统效率,还需要考察系统对使用模式适应性的用能总量的控制方向。
上述标准包含居住和公共建筑能耗约束值和目标值指标,见图2.1-1。每个用能指标都给出约束值和目标值,只有低于目标值才能算节能环保,如果平均达到目标值,就可以实现总量控制大目标。
二、绿色建筑
中国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秉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已经明确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业发展将依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推动城镇化建设。绿色建筑正是建筑业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载体,同时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提高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与常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强调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特别是绿色建筑建成后的运行实效是检验绿色建筑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室内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自2006年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以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发展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也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建筑。
中国在绿色住宅建筑方面的探索早在16年前就已开展: 2001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住宅产业商会发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该手册由原建设部科技司组织原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编写,以住宅为适用对象。2006年发布实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国总结实践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包括住宅建筑。此后10余年间,多部直接服务于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继发布实施,至今共有14部,其中与绿色住宅相关的标准共5部,具体如表2.2-1所示。
另外住建部陆续发布了与绿色住宅建筑相关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等。中国绿色建筑从萌芽、示范到强制实施已经历了十余年发展期,发展过程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的持续性推进。
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标准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评价方法及三个星级的等级划分,其颁布实施启动了绿色建筑在中国萌芽的第一步,此后围绕绿色建筑各项工作在中国陆续展开。
2012年财政部、住建部發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旨在通过财政激励手段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住建部和发改委《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绿色建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同年住建部发布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对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绿色建筑提出了要求,同年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求,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启动了修编工作。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五化”战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加强建设与管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时隔60年,提出了新时代的建筑新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绿色成为了建筑的必然要求。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重点举措等。
在政策的推动和标准的引导下,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规模近几年保持大幅增长态势,仅从绿建标识项目数据(源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来看,截止到2016年9月,全国共计评出4515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5.2亿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共计2134项,总建筑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按照每1平方米绿色住宅建筑每年可节约2度电计算,每年全国绿色住宅建筑大约可节约用电6亿度电,按照1个10万平方米绿色住宅小区一年通过雨水系统节省自来水7000吨计算,全国绿色住宅建筑每年可节约用水2100万吨;除节约电能、水耗之外,绿色住宅建筑还能大幅提升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营造舒适健康的建筑使用环境。 LEED 是英文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缩写,意为“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1993 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 成立,USGBC在经过初步实践和测评后,很快意识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来定义和评估绿色建筑。该评估体系是国际上现有的最具影响力的绿色评估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绿色建筑及可持续评估标准和范本。LEED提供了一系列性能评价标准,通过在涉及人类和环境健康的5个重要方面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认证来促进建筑的可持续性。这5个方面是:可持续性场地开发、节水、节能、材料选择和室内环境质量。建筑项目要获得LEED的认证,首先需要满足7-8个前提条件,而后必须在每一范畴内达到功能基点数,根据所获得的分数,被评为四种等级:认证级、银级、金级或铂金级。
LEED建筑项目规模上,覆盖了大型社区开发、建筑群、单体建筑和室内空间装修各个层次的业态,且不同认证体系也在部分条文上相互支撑,构筑起完善的技术评估体系。从绿色建筑生命周期上,同样覆盖了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改造阶段,且不同阶段的认证体系考虑其技术条款在时间线上的穿插,搭建起前后呼应的项目生命周期过程管理体系。
三、健康建筑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现代关于健康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在中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环境”。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建筑室内外环境密不可分,保障建筑室内外的环境品质,发展健康建筑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建筑的健康性能,应涵盖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所需的要素。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初步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建筑理论,既充分考虑环境中与人体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保障身体健康;又注重外界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心理健康。国外对健康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与措施。如:美国WELL建筑标准和“健康家”计划、日本“健康住宅”与“环境共生住宅”建设、加拿大“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住宅”建设、欧洲“健康住宅”建设等。
2015年3月,绿色建筑认证协会与国际WELL建筑研究中心所正式将WELL健康建筑标准引入中国。与绿色建筑相同,WELL建筑需要因地制宜,其相关指标和内容的设置可能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不能被直接应用。
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SARS对健康住宅试点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兴起的绿色建筑在政府的各项鼓励政策和节能减排的国策环境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星级评价也将建筑的绿色性能实现了量化,引导人们建设和消费绿色建筑。
健康住宅从1999年开始至今,一直由科研院所和企业层面推动,显然力度是不够的。进一步扩大健康住宅的影响,需要从建设技术层面向性能评价层面发展,并将健康住宅,或健康建筑建设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这是未来必然的选择。
从1999年起,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即联合建筑学、医学、体育学、心理学等跨行业、跨学科专家开展了居住健康研究。相继完成了原建设部“建筑物有害因素分布调查” (2000年)课题、科技部“住宅对人体健康影响调查” (2001年)课题,建设部“居住建筑及公共场所防范非典应急措施研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居住建设健康影响规律及评估研究》(2008年)。发表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版)和(2004年版),突出对居住环境广义健康的理解。从过去侧重于室内和室外物质环境的健康性,拓宽至心理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康性。
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以健康住宅建設试点工程和实测数据为基础,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不断完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于2005年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5)和《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9),为全面推广居住健康理念营造了积极的行业环境。
同时,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还加强健康住宅评估与检测方法研究,建设了国际领先的建筑设备系统性能足尺模拟实验塔,可开展37层以下建筑的给水排水系统和厨卫排风排气系统相关性能检测,第一次将“地漏返味”和“厨房串味”等老百姓普遍关注而久未解决的问题上升到标准修订和系统设计的层面。2013年发布了《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重点突出了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主要因素,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提出了健康风险控制预防建设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方案,对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居住者的可持续健康效益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工程应用实践方面,中国也积累了健康建筑的丰富经验。2002年健康住宅试点建设工作在北京启动,北京奥林匹克花园、北京金地格林小镇成为第一批试点项目。这两个项目除了在住宅空间、空气质量、声、光、电、热等环境方面满足健康住宅的硬件需求外,还在社会环境健康性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北京奥林匹克花园把运动健康、运动休闲和活力社区与居住环境设计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社区环境营造及社区健康管理对百姓健康的积极作用,也首次将健康管理引入社区;金地格林小镇通过环境营造延伸人们的生活空间,把主动犯罪预防环境、邻里交往上升到居住者健康范畴,成为和谐社区的典范,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截止2014年年底,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已在全国41个城市建设了58个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试点项目覆盖了中国所有气候区域,试点城市包括特大型城市、中等城市和县级城市,试点建设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米,试点住宅类型包括高层、多层和底层,包括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满足不同居民的可支付能力需求。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自2004年召开首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6届,在居住健康知识普及、住宅科技成果转化、健康住宅标准推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业界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并分别在珠海、大连、厦门、中山、衢州等地区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了以健康人居推动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大型论坛,多次邀请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相关官员和国际前沿学者参与交流,加强了城市健康人居建设理念推广,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健康住宅标准体系的建设:现阶段与住宅相关的现行标准包括《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声环境质量标准》等。但以上标准中的指标大多数是从居住安全、节能环保或经济适用的角度制订。比如,《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主要是从住宅的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等五个方面对住宅性能进行了规定,目前标准中33个二级评定指标还没有一项涉及心理健康性能的相关指标,有7个指标中的部分规定涉及到生理健康性能,并以定性说明为主。
与国际比较而言,目前国内相关标准规范从体系上还缺少对心理健康性能的关注;从指标内容上缺少对生理健康性能定量指标的规定。其中,涉及心理健康保障的环境指标包括交往环境、主动安全防范环境、文化环境、适老与在宅养老、儿童成长环境,以及健康档案管理体系、应急沟通与应急物资支援、个体健康促进与干预、基本医学救援绿色通道等主动健康行动环境建设。涉及生理健康保障的环境指标包括室内环境中的居住私密性、室内温差、自然通风效率、室内视野、室内照明安全、室内设施噪音、户间撞击声隔声、电磁与静电保护等;室外环境中的开放街区设计、环境共享与可达性、景观空间安全、健康植物配置、健身体系与设施配置、标识标志、环境安全照明、住宅养老配套设施与环境、儿童活动设施与环境等。
目前,中国健康建筑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健康建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定义。相关工程建设及大气污染等方面的标准对于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要求还停留在若干无参数是否达标,主要关注建筑室内外环境、结构和装饰装修材料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此外,这些规定和要求分散在不同的标准规范中,因为标准的出发点不同,对于相同指标的要求会出现差别,设置互相矛盾。对相关标准研究发现,很少标准对于人文、心理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基本处于条文空白。
目前,中国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中也有非常多的健康环境参数的评价要求,但更注重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涵盖的健康性能要素不全。建筑服务于人,健康建筑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自2016年始,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快速开展。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已于2017年1月6日發布,成为中国首个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重点对建筑设计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健康性能的评价,并未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在2017年已经有少数建筑根据该标准开展了试评,未来有望在中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WELL健康建筑标准由空气、水、营养、光线、健身、舒适性和意识七大部分组成,可以对各类型建筑进行认证。这七大类别包含了对安全、洁净的空气和水的需求,到高一层次的身体营养的均衡、健身运动、光线的适应、舒适性的感受,甚至实现了对于个体思想意识的关注,真正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健康的评估。同时在一些得分点,还考虑到了残障人士、身体状况特殊(如食物过敏)人士的需求,更可以充分感受到了WELL认证体系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在这七大类别中,以新建和改造建筑认证为例,包含了102个得分条件,由100个与这七大类别相关的得分点及两个创新得分点组成。同时,得分点又分为41条先决条件与61条优化项。若想获得认证,必须要满足41条先决条件。
WELL建筑评价体系的创立旨在关注建筑环境中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它也是第一部专门着眼于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是一部 “以人为本”的建筑评价体系。WELL建筑标准由Delos公司最初创立。现由国际健康建筑研究院(IWBI)进行运营管理,IWBI与绿色商业认证公司(GBCI)共同合作进行第三方认证。
WELL建筑标准采用综合型、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研究方法,经过7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对既有环境进行健康测评的综合方法,包括以下7个方面。
空气: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预防和净化;
水:优化水质;过滤和去除污染物;促进可及性
营养:鼓励健康饮食习惯,提供健康食物选择,提高营养认知;
光:减少对身体昼夜节律的破坏,光输出和照明控制,舒缓情绪;
健身:设置健身环境,鼓励体育活动,推进健身方案;
舒适:室内家具的人体贴合性,热环境与声环境控制,舒适度评价;
精神:促进生活愉悦感,增强情绪健康,设计元素提升精神享受。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WELL建筑标准与现行最常见的LEED绿色建筑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约15%的性能要求重叠,但仍有本质区别,LEED标准的落脚点是环境与能源,而WELL标准的落脚点是人。
四、智慧住宅
目前,中国针对住宅建筑的智能设计有以下主要标准:
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242
本规范包括住宅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负荷性质、用电容量计算;低压配电系统供电负荷等级与电价计量分类;配电线路的线路保护、缆线选择;配电箱和电源插座要求;电气照明要求;防雷与接地要求;信息设施、信息化应用、建筑设备管理、公共安全、机房工程等设计要求。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办公、商业、文化、媒体、体育、医院、学校、交通、住宅、民用工业建筑等14类型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功能设计。规范将综合布线系统纳入在信息设施系统中加以描述,并作为智能建筑重要的基础设施提出设置的要求,既体现共性,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是建筑智能化系统总的技术要求。
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和《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是为了配合信息通信网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为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业务综合布线系统和各弱电系统实现数字化建设提出技术要求,尤其对光纤到建筑物内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的宽带建设要求作为强制性条文提出。
验收规范是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装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提出的保障性技术要求。
4.《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605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847
规范为建设宽带光纤网络,以强制性条文提出光纤入户建设的必要性,明确规范适用于新建住宅建筑以及既有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的改建、扩建工程,提出了系统架构、产品选用、系统配置、传输指标等技术设计及工程施工验收要求。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
8.《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
为实施 “宽带接入”的国家战略,信息产业部、住建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信部联规[2007]24号2007年1月15日中作了明确的规定。
(1)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内的通信设施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与电信发展规划相适应。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满足广大电信用户使用通信设施的需要,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应同步建设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和楼内通信暗管、暗线,建设并预留用于安装通信线路配线设备的集中配线交接间,所需投资一并纳入相应住宅小区或商住楼的建设项目,并作为项目配套设施统一移交。
(2)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者不得就接入和使用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的通信管线等通信设施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垄断性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接入和使用,不得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权利。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要依据各自的管理职责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在国家及行业有关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通信设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发布之前,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标准。
国家已经颁布的光纤到住户和用户单元的建设技术标准,也为智能家居实现信息集成的管理平台和满足各种信息的交互型沟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话网、计算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信号传输缆线采用光缆到小区、住宅楼、住户内、民用建筑用户单元已经成为现实,三网融合的推进将会为家居智能化和智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国家对智慧家居高度关注,其政策支持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家居领域。2013年9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部委共同发布《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家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領域应用示范工程中,计划在大众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领域智能硬件技术水平”。
智慧家居是智能家居的升级版,具有更广大和更深入的内涵。智慧家居不仅仅是应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自动控制、音视频等技术的设施集成,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IPV6、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技术,在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基础上,更强调其功能的泛在化趋势,以实现智能传感物联成网、系统互联融合、业务与科技创新应用、参与城市系统高效协作。相较于传统的家居系统,智慧家居将更侧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情感需求、成长需求的智慧服务。智慧家居是智慧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智慧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
当前,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大力发展,智慧家居行业已有巨大发展,但相关行业标准的编制严重滞后行业发展,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企业采用的技术、硬件接口以及设备间的通讯协议都不一样,产品无法统一规范,兼容性不足,智能家居系统之间的整合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智慧家居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技术标准方面,针对行业内各企业技术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做了初步探索,发布了《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中间件技术标准》,规范各个设备生产厂商的子网关和主网关之间的数据交互,推动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家居”的概念异常火热,已成为了一个风口。地产大军、家电大鳄、互联网巨头与传统智能家居企业形成四大阵营,在这片被称为千亿、甚至万亿的蓝海市场中上演着激烈的抢夺战。智慧家居是智能家居的进化,是对居民生活需求、情感需求、成长需求的积极响应,从智慧服务视角可分为资讯、便利/管理、娱乐、健康、安全、沟通、学习等多种功能。智慧家居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互联网企业的推动,互联网企业瞄准占据最前端的入口,获取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及有效数据。国际巨头——谷歌、苹果、三星等知名企业首当其冲:谷歌耗资32亿美元收购恒温器巨头Nest,布局智能家居;苹果和三星分别推出了Home Kit系统和Smart Home服务平台,实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对家中各种智能家居产品的统一控制,带动了各大众筹平台的大批智能单品。
国内企业紧跟潮流,抢滩智慧家居市场。除了有后来者“高大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外,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家电企业是两股重要的力量。其中互联网企业利用平台集成优势,迅速进入智慧家居领域:阿里推出了智能操作系统,并与酷开电视、美的智能空调合作;京东构建了“京东智能”门户,构建智慧家居生态圈;小米围绕家居智慧化,推出了各类智能家居硬件设备;海尔推出了U+系统,美的与美的地产推出了智慧生活社区,长虹与长虹置业也联手打造了智慧社区,LG也顺势推出了智能家居管理系统Home Chat。
智慧家居的普及为民众提供了更安全、更健康、更高效、更便捷、更节能、更环保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品质。智慧家居的进一步发展将基于用户黏度,增强用户感知和体验,以满足居民生活的各类个性化需求。舒适家居的目标是建立品质化的室内环境,智慧家居是互联网五新技术(移动通讯、社交媒体、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的具体体现,智慧家居技术在舒适家居框架内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转自:中国舒适家居行业发展白皮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