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体系设计不够严谨、产教融合理念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要素配比失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新审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载体出发,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要在重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从强化产教融合、培养特色人才、注重整体优化、形成特色模块、重视课程体系的运行监管、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等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快速发展起来。这些院校的出现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院校也成为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体。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在我国本科教育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课程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不同层面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徑,以期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都在谋求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在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目前,关于课程的定义或概念,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较为公认的一种表述,即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教学进程与安排。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规划活动。当前国内学界对课程体系有三种理解,分别是宏观的专业设置、中观的课程体系以及微观的教材体系,笔者所探讨的是中观的课程体系定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难点之一就是课程的转型,研究和探讨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发展。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的载体,直接决定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其他相关专业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新审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载体出发,探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要在重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避免同类院校之间专业的趋同,要形成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应用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综观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发现一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现状:一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高校的课程体系,没有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二是拼凑、照搬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部分由高职高专升格而形成的本科院校中);三是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教改理念,但是在执行层面未能认真落实,使课程缺乏特色;四是为了招生的需要,未经认真调研就在课程体系中添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内容。认真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我们就能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先进的理念,使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够严谨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其“前身”各有不同,有的是从高职院校升格而成,有的是从公办院校的独立学院升格而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与严谨,具体如下:一是课程体系多数参考“模板”而制定,这种“模板”可能是来自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也可能是自己学校的“模板”。专业负责人或是教研室主任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多数依照“模板”而做,很少有人质疑“模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课程体系版本多且比较杂乱。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按年级制定,不同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不同的,这些课程体系比较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三是缺乏有质量的实际调研,一些专业负责人或是教研室主任纸上谈兵,甚至是闭门造车,致使课程体系滞后。
  (三)产教融合理念落实不到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理念。当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缺乏开放的视野,缺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的课程。旅游企业的一些新技术、新规范也没有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此外,市场上一些旅游类相关教材严重滞后。有个别教师甚至还拿着10年前的相关教材进行授课,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究其原因,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关。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缺乏自身特色,再加上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缺少来自企业一线的“双师型”教师,致使学校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产教融合实施面临不少困境。   (四)课程体系要素配比失衡
  在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配比不甚合理,具体如下:一是通识课程占比下降,通识教育出现了弱化趋势。比如,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等课程被取消,通识课程一再让位给专业课程,致使通识教育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二是专业课程存在较严重的去理论化现象。比如,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安排的课时比较紧张,像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主干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存在弱化理论的趋向。三是实践课时偏少。由于经费、实训场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的限制,多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仍以讲授为主。四是选修课程较少。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反映最新的行业前沿和科技前沿的课程也比较少。部分院校受经费的限制,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执行也较为随意,个别院校甚至指定课程开设,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五)课程体系执行难以规范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课程不能按计划落实,特别是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学校和院系对此不够重视,难以按期开设。二是对相关课程调整过于频繁,甚至出现每学期都向学校递交调整报告的情况,这种频繁的课时调整或是开课时间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谨性和指导性成了摆设。三是一些教学环节被省略或简化,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院校受限于經费、实践场所等因素,直接取消实践教学环节。有些院校的集中实践仅仅是简单的见习实践等。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课程体系的执行不尽如人意,常常被简化或取消,不能取得应有的实践效果。在课程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这种疏于监管或是不得不为之的课程调整和变化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六)部分院校不够重视课程体系的诊断和评估
  课程体系的诊断和评估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环节,客观而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有助于分析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和课程体系设定初期目标的达成情况。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对课程体系的诊断和评估,具体表现在:一是评价主体没有大的改变,课程评价体系中以行政为主导的色彩浓厚。在评价主体中,学生的地位缺失,企业也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二是评价内容多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三是定性的评价较多,定量的评价较少。现有的评价难以做出科学有效的诊断,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牢牢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反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质要求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反映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来源较为多元,管理层可能来自传统的学术型高校,且部分是退休的教授,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也有一些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师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有共同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重要作用,也要充分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坚持市场需求和特色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产教融合,培养特色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强产教融合。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主动与旅游企业对接,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构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引企入教,在人才培养之初的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就要邀请企业参与,同时要鼓励企业在旅游专业发展规划、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方面深度参与,共同构建面向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使其有内在动力克服未来工作当中碰到的难题和障碍。
  (三)注重整体优化,形成特色模块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也有“平台+模块”的模式。不少院校直接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群。模块化的课程群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职业素养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关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块化的课程群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成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发展底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参考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开设相关的通识课程,绝不能以强调“应用”的名义弱化通识课程。二是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更新专业课程的内容。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要及时修改更新,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需求的联系度。三是加强实践课和实践环节的运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校内实训必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四是面向地方和旅游行业实际,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结合自身学校的定位寻找本专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和特色,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与区域旅游产业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四)重视课程体系的运行监管,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规划活动,这种教育规划蓝图一旦绘就,就要将其落到实处。学校和系部都负有课程运行监管的责任,要杜绝临时取消某些课程或是简化某些课程的做法,杜绝由于系部领导更换频繁或教师缺乏等而调换课程的做法。这种不严谨的课程体系执行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努力克服师资缺乏、经费短缺等困难,保证每一门课程的落实。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认真落实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各院校必须下大力气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探讨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服务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建立课程体系的诊断和评价机制,为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多在谋求转型,而对课程体系科学的诊断和评价机制有助于该专业的转型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首先可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课程体系诊断和评价制度。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院校必须改变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情况,下大力气建立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学生、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诊断和评价制度。其次,要建立科学化和长效化的课程体系诊断和评估制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的诊断和评估也要长效化、科学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学校的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的诊断和评估,及时进行诊断,杜绝为了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检查和评估而临时抱佛脚。最后,关注课程体系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的评价比单一课程的评价更为复杂。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评价内容,多主体协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诊断机制,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行业更不能例外。目前,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信息化应用倒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动拥抱信息技术,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例,如今的新媒体营销在旅游行业应用非常普遍,智慧景区的管理也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趋势,旅游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也已经成为热门。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跟趋势,让信息技术为旅游教育服務,使学生紧跟行业潮流。一些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受自身办学历史和师资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进一些优质的旅游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缩短自身与知名院校的差距,同时也要以创新精神推动旅游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新红.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之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6,(6).
  [2]王志蔚.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转型待解的五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7,(1).
  [3]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4]唐峰陵.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7,(8).
  [5]郑春奎.试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6]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3).
  责编:清 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