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科学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类,其中,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讲解、课堂观察、动手操作、总结记录等多个环节。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社會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适当的动手实践机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一、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小学科学教师要想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新奇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合理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教学情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创设实验情境时不能过于抽象难懂,要多与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拉近他们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讲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用塑料水管做乐器的表演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视频结束后,教师导入课堂教学内容:“视频中的音乐高手能够用塑料水管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也能用尺子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怎么拨动尺子才能让它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探究音高变化,让他们记录不同情况下尺子发出的声音。
二、设置实验任务,明确动手方向
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科学实验的整个过程。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让学生一起筹备,引导他们熟悉实验材料和方法。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将实验分为多个小步骤、小环节,并设置不同的阶段性实验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实验方向发展。多层次的实验任务设计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在一次次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这一章节,重点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师讲解演示时,应向学生强调手要捏住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与容器接触,当温度计液柱不再变化时开始读数,读数时要平视液面,不能把温度计取出来等注意事项,让学生两人一组操作实验。两名学生协作分工,一个操作,另一个监督操作过程,如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三、丰富实验素材,拓展动手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等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教学内容,不是一两个简单实验就能实现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时,要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准备多组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加大实验素材的开发力度和整合力度,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可利用的物品,丰富实验教学素材。
例如,教师在讲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节时,可以通过“水中倒扣杯子”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揭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科学规律,随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槽、杯子、塑料袋、塑料水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有的学生仿照教师的操作再现演示实验;有的学生直接用塑料袋装进空气,封好塑料袋来证明;有的学生用手堵住注射器,推压注射器来证明……开放式实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启蒙时期,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设置实验任务、丰富实验素材等,不断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