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防御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阳高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致力于气象灾害的研究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建立。本文在分析阳高县气象灾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从防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对其它地区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315053
1 阳高县气象灾害简要分析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3省(区)交界处,全县国土总面积1594.5km2,其中耕地63093hm2。阳高县系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属内蒙古大陆性气候,具有冷热分季明显、日夜温差明显、区域差异明显3大特征。年平均气温7.2℃,日夜温差平均13.1℃,平均无霜期135d,年平均降水量381.1mm,平均相对湿度为52%。
阳高县气象灾害主要类型包括3种:干旱。2018年6月份以来,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蒸发量加大,土壤失墒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00万元;强降雨。2017年7月3日阳高县东小村镇发生强降水,短时间降雨量达56.0mm,给该镇造成严重损失。洪水冲毁道路6处共计4.8km,水淹农作物118hm2,其中40hm2黍子绝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0万元;大风冰雹。2019年受对流云系天气影响,8月15日阳高县范围内出现大风、冰雹天气,大风持续约45min左右,风力达到7级,农作物受灾严重。大风伴随着冰雹,造成罗文皂镇等部分乡镇玉米、高粱、谷黍等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折断,部分大棚损毁。
2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分析
2.1.1 季节性
农业气象灾害的季节性特征表现为主要灾害类型发生的时间具有规律性,某一地区或某一区域的农业气象灾害多在春季或者秋季发生,需依据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得到该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灾害分布特征,并以此作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基础数据。
2.1.2 局部性
农业气象灾害的局部性指的是特定的气象灾害类型大概率发生在同一地区或同一个固定的区域,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性的气象特征和地形特征等,这一特性在制定不同区域的防御措施时显得极为重要。
2.2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作为一种种植活动容易受到地理因素或气象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气象灾害是决定农业生产最终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地区容易在春季出现干旱,或在夏季出现强降雨等灾害,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其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类的气象灾害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若农作物在营养阶段受到了严重的气象灾害,往往可通过后期的生长环节进行恢复和调节,对最终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若农作物在生长阶段遭受到了气象灾害的影响,则最终产量将会明显降低,严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绝收。由此看来,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最终产量和农作物品质上,若不加以有效的防控和管理,将会给区域性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害。
2.2.1 干旱
干旱是阳高县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据历史资料统计,阳高县有80%的年份出现旱情,尤以春旱最为严重。
2.2.2 冰雹
冰雹是阳高县夏半年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地形、地势、地貌对冰雹天气发生的物理条件有显著影响。阳高县地形复杂,冰雹的地理分布較为明显。累年年冰雹日数1.4d,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仅次于干旱。
2.2.3 短时强对流天气
阳高县多短时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降水集中,历时短等特点,极易出现短时局地暴雨及引发的局地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例如:2016年7月24日8∶00—25日8∶00,15个自动雨量站平均降雨量32.5mm,其中最大降雨量为堡子湾村达88.4mm;由于降雨急、强度大,受灾人口1.2万多人,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120万元。
2.2.4 春季低温冷害
阳高县春季低温冷害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县开发、引种了多类经济作物,春季低温冷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不断增加。最典型的1次低温冻害为2014年5月2日,阳高县气温及地表温度迅速降低,地表最低温度-3.5℃,出现霜冻,形成低温冷冻灾害,给阳高县的农作物特别是杏树和玉米造成严重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700万元。
3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分析
3.1 建立完善的防灾体系
成立专门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区、各乡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气象服务站,制定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将县气象局纳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对各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作进行考核,强化政府对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作的管理。形成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主导的大格局,加强对全县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成立由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业经营主体有关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遇有重要天气、灾害性天气,立即召开专家联盟会议,联合制作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及时传递给种植户。
3.2 加强气象灾害认识研究 现阶段,我国范围内的气象服务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已发展较为完善,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各地常年多发的气象灾害,为一线农业生产人员提供较为准确的指导。为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气象灾害的认识,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加强农作物的人工管理,提升农作物产量。如,在春季寒潮预警之后,种植户可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如出现短时强降雨等现象,需采用加强排水等措施,避免农田积水。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已建成12个乡镇气象服务工作站、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5块预报预警电子显示屏、136套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1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VSAT单收站。安装6套地面播撒系统,购置WR-9802A4Ⅱ型自动火箭发射系统2部,安装了1套杏园小气候观测仪,温室小气候仪正在安装中,加强对示范园区的气象数据和灾害的远程监测。与249名气象信息员、12名气象协理员、168名扶贫干部构成了综合气象服务网络。建立集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气象服务、综合管理、人工影响天气为一体的现代气象综合业务平台。顺利完成新型自动站的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通过不断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了业务现代化支撑能力,提升了决策保障服务和公众服务水平。
3.4 做好氣象科普知识宣传
积极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组织业务人员到乡村、社区、学校等地通过咨询、讲座、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发放《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
3.5 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关系要密切,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资源综合分析最佳的农作物种类。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资源,减少和规避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农业生产要根据天气预报和气候灾害预报等信息,提前安排各类活动,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农作物,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
3.6 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
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机制是进行有效防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降低农作物生产损失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气象技术和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气象监测能力。但是由
于缺乏完善的气象预报预警机制,造成监测数据无法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和预警,导致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没有完全发挥。因此在气象灾害数据的发布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和渠道,无法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应充分利用现阶段新兴媒体和渠道及时有效的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尽可能扩大传播范围和受众的群体,使区域内所有农户和农业生产者享受气象服务带来的好处。
4 结语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的命脉和基础,农业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和防御机制,从人员投入、资金投入和体制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开展相应工作不断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国青,高莹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9,39(20):161-162.
[2]措姆.朗县气象灾害对辣椒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9(10):40.
[3]朱国东,刘翰晨,吴哲林.气象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吉林农业,2019(14):98.
[4]徐雅静,李红敏.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种子科技,2019,37(03):15.
(责任编辑 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7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