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汤雨鑫 于敏章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主要分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作为一种基本的日常修养的最根本体现,是教育“育人”这一结果的最普通表现形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正如我国《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功效就是把原本纯善天真的稚童一步一步引导成有各种“素养”的全面人。教育,能赐予人出生时所没有的和人成长时所需要的。康德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幼稚状态”。过去我们常常把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看作是:教书育人、获取知识的地方。更多地强调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品行以及道德的培养作用。如今经过多次教育改革,中国显然已经提高了“育人”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收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概念,是教育目标的终极价值,也是新一轮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要素。小学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价值观导向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则国强,小学教育就成为国家繁荣发展,民族和谐昌盛的重要一环。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总结下来的语言、文化精华,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一个中国小孩学咿呀学语,嘴里蹦出第一个汉字的时候,语文教育的作用在实质上已经悄然展开。而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内容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明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课程研究显得尤为基础,也十分迫切。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在中国教育文摘发表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研报告》中,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和检查常规教学管理两大板块的调研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做了总结。其中,自然、平等、互动、规范、能力培养方法和多种技术运用的课堂模式得到了肯定。但教学方法陈旧、追求教学形式、双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一)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种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小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大部份小学生年龄为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被启蒙,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他们在该阶段的记忆力卓越,许多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和“九九乘法表”都是在小学时记下的。同时富有想象力,热爱幻想。这也是人的性格培养的最重要时期。13岁少年弑母的悲剧,无不是小学教育在“道德”方面的缺位。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要求了小学教师,特别是基础课程——语文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任重道远。在课堂中,不能仅仅是解读课本知识,更要寓教于德,寓教于行,把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同学相处原则甚至是性启蒙糅合到教育之中,把小学语文变成一种能使稚童健康成长的魔法学科。
小学生控制力不强,长时间的单一课程形式无法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会使课堂秩序混乱无序。但是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趣味化,也会使知识传递不到位,甚至适得其反。小学课堂为了适应小学生群体的性质,应基本符合:有纪律、有乐趣、有知识三个要素。根据不同情况的小学生群体,将三者占比适量调整,才能让中国本来不足的教育资源更好地适配班级。
(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科,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则需要额外再考一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并不高,一方面是适应小学教育“全面化发展”的方向,但另一方面,也是小学教师职业素养不高的体现。当一个语文老师对一个汉字的意义都含糊不清的时候,他又怎么让学生信服?更有些学校,因为教师资源不足,一个老师可以同时兼任体育老师、语文老师、英语老师、美术老师……一个人真的可以掌握这么多种专业知识技能吗?答案是否定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师者自己的困惑都满满当当地装了一大筐,怎么还能装得下学生试图结出的硕果呢?
在一次教学见习中,我被分配到一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研主任班上。年近退休的教师,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威严,只要她在班上,全班纪律就异常得好,连班主任都比不上这份魄力。可是渐渐地,我听她讲了几次课后,我慢慢地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普通话不标准,这是许多老师的通病,其它学科也许可以稍微放宽要求,但如果一个教拼音、读汉字的语文老师也经常将“z”和“zh”分辨不清,那也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黄金时期练成标准的普通话。语言上的问题反映到课本上,也会形成识字难、认字难的困局;二是教案墨守成规。刚刚开学,这位女教师的教案已经写满了一本,但是褶皱的页边让人一看便知,这已是给好多届学生使用过的教案了。在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今天,一本几年不曾更换的教案,显然是一种对课程更新、学习要求换代不了解的表现;最后是课堂提问过于细化。针对小学生,老师们会花大多时间到“互动”的环节上,可正是这种重视,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中低阶的问题频繁出现,不利于问题价值的体现。 三、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
教學设计特别是小学教学设计,常常流于形式。轻重把握不到位,就容易把课上成游戏。又或者有些时候,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拿到省上甚至是全国获了奖,回到学校所有老师都被要求去“借鉴”。这就是违背了“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要求,从“人”出发。评奖的是教研人员,可听课的始终是学生。一门赢得大人满堂喝彩的课,不一定适合懵懂的孩子们。教学设计要始终从“人”开始,以“人”结束,怎么样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样的课堂适合这个班的学生群像,都是教学设计改革需要考虑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陷在“深、难、重”的圈套里。尽管教师都是成年人,但是他们需要时常转换立场,特别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多地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小学生,我会对这样的课堂感兴趣吗?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能学到些什么?”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为受众面不广的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进入中国之后也只是在一些一线城市进行演出。正是因为他的受众是一些能够理解这部没有任何情节,只是写两个流浪汉在车站等待戈多的含义的人。小学语文教育也要根据受众,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层面,要体现统整取向,但绝非千篇一律,要从分解割裂到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突出核心取向,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把核心取向摆清楚,讲明白,这是语文无法被其他学科替代的功效性。
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鲜活的改革案例。其中,有侧重于课程改革的,有侧重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侧重于学校整体改革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学科内整合,打破只使用一种版本教材的桎梏,引入多版本教材进行整合;同时尝试将十几门课程整合成五大领域,完成学科间科学整合;此外,还将学科内外整合,扩大课堂范围,延伸课堂内容,以大量自主实践平台,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提供充分机会。“X”则是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个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学校的个性化课程;而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课程。《2016年海淀区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报告》显示,经历这次“1+X”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2017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质量均在海淀区名列前茅,体质健康指数连续四年提升,各项指标得分率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些改革实例取得了显著成果,值得效仿和推广。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对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启蒙的重要科目,写作、古诗词和文学经典都应当在“认字、识词”的基础上做重点教育。在《试探适合小学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内容及策略》中,作者就提出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成规期,他们会感受一种因为“有用”而带来的“道德”的力量。所以,教师教古诗应以“读—认—想—读”的策略,认识古代风土人情,感受古音之美,加入相关图画,使古诗描述内容更加直观。这一例子说明了小学语文的落脚点仍然是对汉字和汉语的全面认识,但品质的引导、文化知识的积累,已经可以缓慢展开。
(二)注重教师培训平台建设,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观,是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做人文且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学校良性发展。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基础。现已有省份建立“名师工作室”,紧紧围绕“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教师培养的基地、名师展示的舞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和教育改革的论坛”的目标,打造区域性教学合作团队。也有不少学校积极与高校建成“教学研究基地”,更好地把教学与教研联系起来。
教师培训不能简单地按年级、科目或者是教龄来划分。培训者专业素质的考核必须要过硬,培训教师也应该端正位置,牢牢树立教师发展观,不因觉得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就对培训报以无所谓甚至轻视的态度。同时,培训也应强调现代科技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年老的教师,不会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这种态度是极其不可取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已经在客观上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更新创造了条件。仅仅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将这些资源搁置,是与“师道”相违的。
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之外,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教师行业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冲刷磨灭。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是无法投入热情和精力为之付出的。
(三)落实教育改革政策,践行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但能够在学校接受系统性的教育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仅仅是人生中短短的十几年。教育改革的政策,环环相扣,高考、中考的改革,会对小学的学习产生不小的影响。目标变了,方向也会随之改变,如高考“3+3”的模式,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自选三门科目。高考结业考试+高考成绩成为学生的评定依据,另外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在多如牛毛的课外补习班中,数学、英语往往是大热门,语文反而容易被当成“竞争不大”“随便学学”的科目。这个时候,其实能够把语文学好的人就有了大多数人没有的优势。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指导标准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观念要首先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死的语文教活。语文从生命出发,到每一片树叶,每一声鸟啼,都是语文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案桌上的文字没有了内涵,就只是毫无意义的符号,语文只是教条,中国文化也将无精打采。教学上的改革,必然与考试相呼应,笔试的比重应适当降低,教师要注意考核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表现能力,多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博思、动手。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无疑会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一份底气,同时也符合教育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对语文的深入学习中,觅得“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余小茅,刘旭.试论人的存在论及其教育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6):18.
[2]朱忠琴,王玉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小学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6):51.
[3]梁玉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2):5.
[4]周建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8,(04):6.
[5]柴红森.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18,(04):15.
[6]陈林,李亮.试探适合小学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内容及策略[J].创新人才教育,2018,(04):71.
基金项目:
1.教育部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01814389036)研究成果。
2.四川省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01814389036)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