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玉米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作为技术人员,在分析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区域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总结相关技术措施,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玉米种植水平,进一步保证玉米产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03
  为了保证玉米产量,要重视引入更加高效的技术措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实践。基于此,结合大田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从整地、播种、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大田玉米种植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整地
  对土壤的维护和治理要持续进行,如果治理工作间断,且持续时间较长,便会影响土壤质量。通常,翻地工作要深入到土壤20 cm左右的深度,并视土壤的质量状况确定耕种方式和深度。土壤质量较好,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便可以采用深入耕种;如果土质不好,便需进行浅耕,以提高出苗率。深入进行松土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质地,给农业作物供给更充沛的肥力。植物生长在这种质地的土壤中,可以深入扎根,获取更充足的营养,保证根系和枝叶能够茂盛生长。此外,松软的土壤对水分和空气的调节力较强,能够吸收较多的水分供植物吸收,氧气也较为充足,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
  2 适时播种
  对植物种子的播撒时间也需要科学控制与管理。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种植者需选择恰当的季节进行播种,或早或迟都有可能影响玉米种子的成长效果。种子对于温度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如果得不到适宜的温度,便会削弱种子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从而降低玉米产量。目前,玉米种植技术已经趋向于机械化,因此对每株玉米种子的播撒间距也应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如果土壤肥沃程度不佳,便可以将每株植物的间距控制在60~80 cm;如果土壤较为肥沃,便可以运用宽行与窄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播种。这种手段在当前玉米播种工作中的应用率较高,较宽行距一般在85 cm左右,窄行宽度在27~33 cm,这种距离控制可以为收割工作提供便利,减少了资源的投入和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提高玉米收割工作的进度。科学控制播种的密集程度,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及质量情况。播种密度与土壤情况与种子种类有关,种植密度过小有可能会影响到植物对水分、阳光及空气的吸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长需求,因此若想在一定面积内实现玉米产量的大幅提升,便需科学设置种植密度。一般每667 m2的土地中种植3 500株玉米植物为宜,如果植物的叶子生长面积较大,便需在此基础上相应减少500株左右。另外,玉米种植的土壤深度也要维持在相同的水平。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的深度可维持在5~6 cm,且种植者要随时关注土壤的质地变化,如果土壤黏性增强,且富含丰富的水分,则需进行浅层次播种;反之便进行深播[1]。
  3 玉米种植管理
  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主要应从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结合玉米生长期,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分、肥料的管理与应用,这样能够保证玉米健康生产,从而保证玉米产量。
  3.1 水分管理
  水分在任何生命体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米生长亦是如此。玉米会吸收大量的水分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和成熟,因此种植人员需时刻关注玉米的生长阶段,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水分。如果种植地区的气候偏干,雨量偏少,那么种植人员便需采取人为补充水源的方式进行灌溉,而不能单纯依靠降水来补充水分。玉米植株的高度和叶子的覆盖面积较大,因此在光照条件下,玉米本身的水分会加速蒸发,在此情况下,种植者更需要在玉米适当的生长阶段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其正常发育[2]。
  3.2 肥料管理
  肥料是玉米生長中最重要的营养源,因此种植人员需提高土壤中的肥料,为土壤施加底肥。施底肥是玉米生长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播种玉米幼苗时,要保证土壤中的肥料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出数量。底肥的选择应更倾向于粪肥,其营养含量较高,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可以为玉米提供所需养分。每667 m2土地的施肥量控制在400 kg左右。经过底肥的滋养,土壤质量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此外,种子的生长过程中也需在适当时段继续施加肥料。此时的肥料可以选用化肥,增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吸收。但要注意的是,施肥的位置要与种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保护种子不被肥料的化学作用影响。肥料的使用也要依据种植地区的特点及科学的配比。目前,常用的玉米肥料有粒肥、基肥等等,种植人员需根据气候、土壤及玉米的生长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并按照科学配比调制肥料。常用的肥料配比为基肥、氮肥20∶1,再配入少量的锌、钾及磷等化学元素,结合正确的施肥方法,给玉米提供比例适合的优质肥料。
  4 查苗补苗,中耕除草
  玉米幼苗生长出来后,种植人员需随时观察其生长情况,排查田间是否有缺苗的情况,如果发现便需及时添补幼苗。此外,还需控制好幼苗的密度,如果发现种植过密的秧苗,便需进行修整,将幼苗移植至稀疏区域,保持幼苗能够在密度合理且均匀的土壤中生长。玉米植株在生长到3~4叶时,便可进行首次间苗;在5~6叶阶段,便可进行定苗处理,要去除偏小、偏弱的种苗,保留生命力更强、生长形式更好的秧苗继续培植。如果发现有缺失的秧苗,可以进行双株种植,而生长情况较好的秧苗,每个植穴位置可保留一株秧苗。玉米的生长对土地中氧气成分的要求较高,所以进行封垄前,要适当进行2~3次的清除杂草和疏松土壤工作,便于玉米的健康成熟。当玉米生长进入10~12叶阶段时,再进行二次排查杂草,并开展深入耕种工作[3]。
  过量的杂草会较大程度影响玉米的营养吸收,杂草的生长同样需要水分和养料,因此过度吸收养分便会降低玉米获取的养分数量,进而影响玉米的产出。此外,杂草还可导致不利于农产品生长的灾害,减弱玉米的抵抗力。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在培育玉米的同时,注意控制杂草量,一旦发现杂草出现,便将其彻底清除,将更多的营养留给玉米。目前,使用较多的除草手段为依靠药物喷洒。喷洒时段应主要集中在玉米的五叶期,此时除草对玉米生长的帮助最大。此外还要注意喷洒药物的方法,要保持药物能够以雾状喷在杂草上,并控制好药量,适当程度的药物使用可以对降低杂草数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清除玉米生长中的不利因素。   5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生长中受到的最主要破坏性作用来自于病虫害。因此,种植人员要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预防,提高玉米的健康程度。
  害虫侵扰是玉米生长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如蚜虫、黏虫等,均会以不同的特征干扰和侵害玉米生长。如蚜虫通常会出现在玉米生长的初期阶段,这种害虫通过吸取玉米茎叶等位置的养分存活,对玉米生长造成范围较大的侵害。此外,蚜虫还会将相应的病毒传播给玉米,因此种植玉米的工作人员需格外重視对蚜虫的防治工作。控制方法主要为依靠大量蚜虫的天敌——瓢虫等进行抑制和消灭,这种方式也较为环保,对环境的副作用最小。针对黏虫也可以通过配制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清除,降低虫害对玉米生长的负面影响[4]。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为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较大。这种病害体现为玉米叶子出现斑点,进而影响到玉米的叶脉及其他部分。大斑病发展到中期阶段,玉米茎叶会呈现出暗黄色,叶子边缘变得不再平整,直到叶子完全失去养分,变干变枯。对于这种病害的防治,可以从多角度入手:1)在农作物选种方面,播种前期便尽量选择抗病力较强的优质树种,这样便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玉米抵御病害的能力;2)定期进行土壤整修翻新,破坏大斑病的生存环境,有效抑制大斑病的发展和蔓延;3)当发现病情时要及时处理,避免扩散,或通过配制一定比例的药物进行抑制。
  6 适期收获
  种植人员要科学把握玉米收获的时机,如果玉米尚未达到成熟期,所含水分过多,且颗粒不饱满,便会影响玉米的正常品质。当玉米成熟时,包裹玉米的外部叶子会逐渐干枯,变为黑色,内部的水分也会下降至30%左右。如果适当延迟农作物的收获时间,便更能有效提高玉米的质量。在进行玉米的存储处理时,也要注意对玉米进行充分的晾晒,去除多余的水分,以延长其放置时间。
  参考文献:
  [1] 夏增玉.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2019(32):30-31.
  [2] 陈霞.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2019(21):21-22.
  [3] 朱红岩.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吉林农业,2019(21):30.
  [4] 董飞,闫秋艳,李峰,等.宽垄沟播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5):266-271.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