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津冀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造成气候异常,沙尘天气呈现频次高、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对京津冀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解决京津冀地区风沙灾害问题,事关首都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更关系到首都的形象,因此,充分重视京津冀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保障首都周围生态安全。
  关键词:京津冀;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对策;探索
  国家对生态建设不断重视,京津冀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防沙治沙成为生态建设重中之重。近几年通过不懈努力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程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结合围场县实例对京津冀地区防沙治沙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1 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效
  1.1 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近五年,围场县完成工程建设51.75万亩,完成投资1.17亿元。其中人工造林14.8万亩、飞播造林11.5万亩、工程固沙0.2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草地建设14.4万亩、圈舍建设13.5万平米、贮草棚1.6万平米、青贮窖1.1万立方米、饲料机械1160台、水源工程190处、节水工程175处、小流域治理49平方公里。
  1.2 工程建设在生态方面取得的成效
  沙化治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面积进一步扩大,在首都北部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土地沙化程度明显减轻,五年内减少严重沙化土地面积10万亩,严重沙化草场面积8万亩,沙尘和扬沙天气较明显减少,有效阻滞了风沙南侵。全县人均有林面积达到15亩以上,人均林木蓄积量达到47立方米以上。经济林基地规模达到190多万亩,人均经济林面积4.5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林业主管部门加大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护力度,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多年不见的野猪、狐狸等野生动物和大鸨、鸳鸯等珍稀鸟类等动物重新回归,一些蕨类、菌类野生植物大面积呈现。
  1.3 工程建设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效
  生态环境的改善,大风、沙尘明显减少,降雨增多,无霜期延长、这些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马铃薯、胡萝卜等为主的有机蔬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域内承德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全粉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大大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4 工程建设在旅游方面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建设,坝上地区形成万顷林海和茫茫草原交相辉映、别具一格的森林草原风光,成为华北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清代皇家猎苑和森林草原风光的优势,坚持观光旅游和特色旅游互补,民俗采风和风光览胜结合,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通过龙头项目带动,实现资源开发成体系,项目建设上档次,整体发展上水平的目标。逐步形成草原畅游,林海观光,金秋览胜,深山狩猎,高原滑雪,滦河漂流,高山滑沙,胡服骑射,古迹寻源,民俗采风等十大系列旅游格局,成为京北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3.4亿元。
  1.5 工程建设技术上取得的成效
  防沙治沙中还积累了一定技术经验,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如“石质阳坡客土造林”、“沙地容器大苗造林”、“工程固沙”、“大密度簇状栽植沙棘固沙”及ABT生根粉应用等造林技术。在大力发展乡土优势树种的同时,引进了一批治沙新树种,既保证了防沙治沙成效,又提高了农民收入。针对连续多年干旱少雨、阳坡脊薄山地造林难题,積极探索创新造林办法,由过去一季造林变为三季造林,由春季造林,变为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造林。
  2 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对防沙治沙项目的投入不足
  造林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近期很难见到直接经济效益,国家对项目造林的标准明显偏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现行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标准,国家的投入的造林费用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影响了造林质量。
  2.2 造林难度较大
  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和半阴坡都得到有效地治理,剩余的地块多为干旱阳坡、石质阳坡、沙地及零星空地。造林地分布不均,西部、北部、东北部等生态脆弱区,分布的宜林荒山荒地较多,但这些地方属于农牧交错区,畜牧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度放牧,致使植被稀疏,风蚀沙化严重,造林后易遭破坏。中南部地区,造林地多为干旱阳坡、石质阳坡及零星空地,绿化难度较大。
  2.3 缺乏苗木补植费用
  由于造林地立地条件差,牲畜危害、野兔危害、连续干旱等原因,不可能一次造林一次成功,造林后没有补植资金,致使有些造林保存率较低。
  2.4 放牧仍很严重
  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地块围栏人为破坏,人工造林地没有管护费,项目建设区处在农牧交错带,农民收入以牧业为主,放牧现象严重。
  2.5 科技投入不足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造林机械、造林工具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ABT抗旱材料力度。根据坝上和接坝地区地域和气候特点,加大生态科研投入力度,解决辖区内树种单一的问题。
  3 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对策
  3.1 广泛融资、扩大生态建设投入
  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引资上项,广泛争取各类资金投入。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荒山经营机制,采取联户、大户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制、集体等多种形式造林,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3.2 科学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规划、分类治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依据立地条件,科学规划设计造林树种、密度、混交比例等各项因子,保证了作业设计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了工程建设成效。   3.3 加大容器苗造林力度,提高工程造林质量
  工程造林尽可能使用营养杯造林,大规格营养杯(21×21cm容器杯、苗高在80cm以上)造林面积逐步提高,小规格营养杯(12×18cm容器杯、苗高在25cm以上)造林面积比重降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4 营造经济林
  大力推广林苗间作、林药间作的防护经济兼用林,适度发展果树、沙棘、榛子、木本中药材等经济林。目前我县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沙棘科研、生产、加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和效益,2018年產值达到28.6亿元,成为治沙经济效益的典型案例。工程建设和产业建设相结合,在发挥工程建设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5 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基本要求,认真执行作业设计或实施方案的各项标准,充分利用监理人员的作用。协调好建设单位、监理、项目所在乡镇、施工队等各方的关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强投资、质量、进度等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3.6 创新造林机制
  坚持以工程造林为主体、以社会造林为补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一方面是积极推动企业造林,探索推广了企业直接投资、企业与村组集体合作等造林机制;另一方面是发动个人造林,推行了农户联户承包、建设家庭林场、发展沟域经济等造林机制,每年社会造林面积都在3-5万亩左右,极大地提高和保障了全县生态建设成效。
  3.7 创新管护形式
  在强化各级、各方面护林员管护的同时,强化林权单位管护责任,建立并推行了造林工程移交制度,对验收合格的新造林地,在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鉴证下,由施工单位与林权单位签订移交合同,统一移交给林权单位进行管护,切实增强了林权单位的管护责任和意识,提高了管护成效。
  参考文献:
  [1]魏登贤,杨德福.防沙治沙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83-284.
  [2]刘生俊.防沙治沙工作之我见[J].陕西林业,2017(B10):33-34.
  [3]林琼.关于做好“十二五”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0(3):13-17.
  [4]顾岚,高甲荣,郭双柱.防沙治沙的对策与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16,39(12):53-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4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