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鉴定近年新育的大豆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和主要性状特征及利用价值,2019年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中豆5701、圣育15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均较强,适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新品种:筛选:中豆5701:圣育15: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5-0092-03
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的华阳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常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3hm2以上。2015—2017年度本地实施大豆3375kg/hm2创建活动中,核心示范片的平均产量在3750kg/hm2以上,尤其是在2017年本地和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安徽省集团总公司农水处联合实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大豆超高产创建活动中,经盖钧益院士专家组实产验收,示范区大豆产量达到了4174.5kg/hm2,为筛选适宜在本地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种,2019年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具体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3.0m,宽2.5m,每小区5行,行距0.5m,株距0.1m,小区面积7.5m2,南北向等行种植,密度19.95万株/hm2。收获时去边株,行长2.4m计产,计产面积6m2。
1.3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安排在本所试验田,灰潮土,肥力中等,pH7.46,碱解N含量为73.8mg/kg,速效P含量为46.66mg/kg,速效K含量为238.5mg/kg,有机质含量1.0mg/kg,试验地势较平,前茬大豆冬閑。
1.4 田间管理措施 对试验地机耕、机平、机旋1次,6月7日划行条播,播种量为135kg/hm2,6月15日间苗,6月24日定苗,7月1日开沟条施复合肥375kg/hm2,播种后喷施除草剂和土壤封闭剂,试验锄草松土2次,治虫5次,收割6次,脱粒5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播种至出苗期间有短时干旱,对出苗一定影响。及时喷灌,保证一播全苗。苗期天气正常有利于豆苗生长。在大豆初花(7月13日至收获)没有有效降水,严重干旱缺水,对大豆开花、结荚、灌浆鼓粒影响很大,大豆产量偏低。大豆收获和脱粒期间没有降雨,有利大豆收获、脱粒和晾晒。
2.2 综合性状分析
2.2.1 生育期、株高 由表2可知,各参试品种生育期分布在96~119d之间,以红运2号最早熟,为96d,以皖豆0102最晚熟,为119d。由表3可知,各参试品种株高分布在44.3~114.6cm之间,以皖豆0820最高,为114.6cm,以红运1号最低,为44.3cm。
2.2.2 裂荚性、落叶性 由表2可知,各品种落叶性均好,为完全落叶,但天益科豆19、中黄332、驻豆34、南农1805叶柄不易脱落。只有南农1805为2级裂荚,其它品种均没有裂荚发生。
2.2.3 产量性状 由表3可知,各参试品种单株粒数分布在58.7~150.1粒之间,以圣育15最多,为150.1粒,以红运1号最少,为58.7粒。各参试品种百粒重分布在14.4~30.0g之间,以皖豆0102最高,为30.0g,以圣育16最低,为14.4g。
2.2.4 抗逆性
2.2.4.1 抗病性 由表3可知,各参品种紫斑病粒率,分布在0.5%~28.9%之间,以红运1号发病率最高,为28.9%,以南农1805发病率最低,为0.5%,有10个品种有不同程度发生紫斑病率,其它品种没有发生紫斑病率。有5个品种褐斑病粒率发生,分布在0.2%~0.9%之间,以圣育16、南农1806、红运1号发病最低,均为0.2%,华豆28发病最高,为0.9%,其它参试品种均没有褐斑病粒率发生。有3个品种有虫蚀粒率发生,分布在0.2%~3.3%之间,以皖豆0102发病率最高,为3.3%,以中豆41(CK)最低,为0.2%,其它参试品种均没有虫蚀粒率发生。各参品种均没有霉变粒率发生。本试验没有品种发生花叶病毒病。参试品种各种病害发生率均低,是因为大豆花期、结荚期、灌桨、鼓粒期均干旱,各种病害发生较轻。
2.3.4.2 抗倒性 参试品种没有发生倒伏。
2.2.4.3 抗旱性 整个大豆生长期间,从7月13日至收获期没有有效降水,高温干旱,大豆严重缺水,旱情十分严重。红运1号、圣育16、红运2号、阜豆17耐旱性较差,其它品种耐旱性均较强。
2.3 产量结果 由表4可知,各参试品种产量分布在2343.0~4689.0kg/hm2之间,比中豆41(CK)增产的品种有2个,增产幅度为0.7%~5.8%,以中豆5701产量最高,达4689.0kg/hm2,比ck增产5.8%,达1%水平显著,居第1位。其次,圣育15产量,为4464.0kg/hm2,比CK增产0.7%,差异不显著,居第2位。中豆41(CK)产量,为4438.5kg/hm2,居第3位。比中豆41(CK)减产的品种有16个,减产幅度为0.1%~42.47.1%,以中豆4901减产幅度小,为0.1%;达0.5%水平显著,以红运1号减产幅度最大,为47.1%,达1%水平显著。由表4可知,19大豆品种的平均产量为2261.95kg/hm2,变化范围2343.0~4689.0kg/hm2,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的产量水平较高,大豆高产潜力大,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大豆品之间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光温热雨资源优越,有利于大豆生长,但也存在诸多大豆病虫害诱发因素,因此该地区对大豆品种的抗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豆籽粒产量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品种的抗病性有助于延长植物的光合功能期,易获得更高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在19个品种中,中豆5701、圣育15品种表现较好的产量优势,且综性状优良,在长江中下游江地区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和综合抗性,适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鹏程,王梅春,肖贵.2014—2015年蚕豆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8(1):111-114。
(责编:张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