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营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成为体育综合实力全面发展的体育强国,这就要求人们要深刻重视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基于此发展现状,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本原则,全面详尽的剖析了在体育强国理念指导下,广泛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体育强国理念 民俗体育文化 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208-02
1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长期的生产劳作中为适应和利用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而民俗体育的形成也是一个地域民众克服自然逐渐演变过程,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状况,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挑战,有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特有的受地理环境这一屏障被打破。受外來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也不断被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使得民俗体育文化缺乏原生性,当地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趋于乏力。
2 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
2.1 民众对民俗体育认知的缺失
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无论是对于新兴事物的认识,还是对于外界事物的所需所求都有了新的变化。这种社会发展现象也使得居民的个人意识不断趋于强烈,在闲暇生活更喜欢参与棋牌类的休闲游戏活动,很少能够主动参与到民俗体育运动当中。对本土特色的民俗体育不大关注,认知程度极其有限,甚至常常会出现偏差。再加上城市中的居民位置点较多,相关部门难以在充满了变动因素的居住环境附近,充分顾及到每一位居民的运动参与需求,这就使得一些容易对于体育运动没有浓厚兴趣的居民,难以积极参与民俗体育运动,不利于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扬。
2.2 未能把握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与传承
探索一个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变迁与规律, 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现阶段已有的民俗体育研究中对民俗体育文化变迁与规律研究的并不多, 仅有学者从日常生活的3个范式(即:原始日常生活、传统日常生活和现代日常生活)的视角, 将民俗体育的流变划分为原始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传统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和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3个阶段。应该说, 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先从一个地域最早的民俗体育文化形态看起,从历史看该民俗体育文化对现阶段的影响做到追本溯源这样才能传承好是的当地民俗体育文化不发生异变。
2.3 民众对民俗体育活动参与性不足
在城乡广泛宣传民俗体育文化,正好能够符合对于世界万事万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城镇居民欣赏水平的发展特征,这也是户外运动区域的合理选取能够具备教学价值的依据所在。从另一方面来看,居民对于现代化游戏活动所产生的好奇心往往并不会持久,一些刚开始能够强烈吸引居民参与欲望的棋牌类游戏活动或者体育活动形式,在经过多次参与后,很可能会导致城镇居民产生厌倦感,难以再次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环节,这并不利于在长期的宣传过程中,激发居民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主动性。
2.4 受到自然环境文化的影响
在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时所选取的传承形式,应该做到结合民众聚集区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毕竟地域环境条件及场地情况,同样会影响到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所能够取得的实际效果。一个地域,自然文化的不同也就呈现出不同的体育特征,这就需要开展民俗体育兼顾到民众的选择参与运动设施的自主性。民众所能够获取的体育资源和民众在户外运动区域参与民俗体育时的社会互动水平,整体上呈现出反比的关系。
2.5 受到民众个体差异的影响
居民个体能力的发展特征深刻影响着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实效性,尤其是对于需要在户外开展的民俗体育运动来讲,居民本体的参与兴趣深刻影响着民俗体育文化宣传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加上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教师往往难以在户外的环境下做到和居民进行实时互动,影响了居民参与民俗体育运动的兴趣。
3 基于体育强国理念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3.1 创造民俗体育的活动区域
要想体现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有关部门应当注意采取创设性的传承方式,充分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色性和趣味性,做到充分了解并尊重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征,让每一项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都能得到合理的运用。例如,考虑到民众基本上能够响应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在业余生活中不断运用居民区的体育设施参与各项体育活动。那么,有关部门可以在居民健身区域增添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运动区域,像是运用竹梯或者轮胎搭建跳跃区,还可以运用绳子和竹梯搭建可供攀爬的户外运动区域,首先鼓励居民适当参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户外运动;之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参与这些攀爬跳跃类户外运动的具体情况,适当在当地宣扬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文化,启发民众创设性的运用之前铺设的体育运动道具,掌握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运动所提倡的奔跑、跳跃技巧,从而创设性的突出户外运动健身器材创设的特色性和趣味性,实现和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真正让民俗体育走进居民身边的生活[1]。如此一来,逐渐让国民对民俗体育的整体性以及科学性具有全面的了解,最终产生参与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浓厚兴趣,彻底凸显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 3.2 尝试引导民众整合民俗文化
若是站在体育学科户外运动教学的角度而言,通常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户外运动区域的时候,会预先选出可用于创设活动区域的场地,具体设计好每个区域适宜开展的户外区域活动,此后再逐渐制定开展区域运动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内容。以此类推,相关部门在大力发扬民俗体育文化的时候,可以借鉴体育教师创设户外运动区域的方法,在居民居住区附近打造一些专业的场地,并且放置一些专业的设备,引导居民尝试通过观察每个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民俗体育文化体育设施的装饰情况,自主实现对于民俗文化的拼接与整合。例如,体育学科的教师在重新组合运动区域的时候,通常会划分出轮胎区、竹梯区或者道具游戏区等区域,从而提高居民参与组合式户外区域的运动趣味性。那么有关部门在构建民俗体育文化参与活动点的时候,也可以放置和龙舟竞渡相关的民俗体育游戏设施,可以在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点方式划龙舟的相关知识以及运动技巧,并且在宣传点附近的区域分别放置划龙舟的船桨、船体碎片或者救生衣等民俗体育设施,引导居民结合自己掌握的划龙舟的相关知识,自主整合民俗体育文化的体育设备碎片,最大化地利用居民居住区附近的运动场地,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形式。
3.3 营造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在城乡大力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时候,经常可以发现有很多居民难以保持足够的关注度,对于民俗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不到位,注意力反而一直集中在棋牌类的游戏活动方面。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具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充分尊重城乡居民对于丰富多样化休闲活动的参与需求,同时结合城乡居民居住区附近环境条件,设置具备一定文化传承性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区域,促使居民在不断参加宣传讲座的过程,逐渐提升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感[2]。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居民点附近的大树、草坪或者小山坡等区域,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丛林探险区域,使用多根质量好的绳梯悬挂在2棵大树之间,鼓励居民尝试依靠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腰力、臂力悬挂通过绳梯。接着,结合居民对于居民点探险小区域的参与情况,民俗体育文化的宣讲师就可以趁机向居民宣传舞龙、舞狮以及划龙舟一类的民俗体育文化,本质上与现代人所热衷的探险类活动,同属于可以强身健体的户外体育活动,而且民俗体育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决定了其具有传承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发扬民俗体育文化,适当增加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次数,继而从民俗体育文化寻根角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地方民俗体育特色项目当中。
3.4 丰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方式
在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时候,明显可以发现会对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造成影响的因素,不仅在于民俗体育文化宣传区域的装饰程度,同时还密切受到民俗体育运动材料的影响,这要求相关部门注意结合居民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实际认知情况,丰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例如,考虑到很多居民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表演所使用的一些材料或者设施的恐惧心理,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或者电视媒介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专门针对性的宣传民俗体育活动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设施的制作原料以及制作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民俗体育文化表演形式及表演设施的民族文化属性,以此逐渐消除居民对于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不适感以及紧张感,促使更多人逐渐参与到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最终创新性的利用居民区摆设的体育运动设施,鼓励居民踊跃参与具有民俗体育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促进地方民俗体育特色项目的传承与发扬。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承我国厚重的民俗体育文化,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提升我国体育实力的重要渠道。首要之事是提升运动区域的环境创设水平,多次在居民生活区域附近,寻找探索有助于鼓励居民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地。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还应当考虑到民俗体育的发展特征,将居民提到参与民俗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主体地位,以便开展因地制宜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活动。
参考文献
[1] 潘桃铃,李先长,洪伦.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4):117-120.
[2] 龙佩林,范本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傳承体系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13,32(6):1-3,16.
[3] 刘志坚.体育强国理念下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4):52-53.
[4] 李月红.文化强国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小城镇民俗体育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2):97-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7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