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东唐诗之路”视域下若耶溪景区的深度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若耶溪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具有较高的文学旅游价值。若耶溪兼具秀美的自然风光、闲适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有大量文人诗作流传至今。通过对若耶溪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结合景区现状分析,我们可对若耶溪进行深度开发,构建“唐诗之路”文学旅游地。一方面,根据文本实现若耶溪景区的物质构建与场景还原,实现景区文学的空间化;另一方面,将文学要素有效置入景区构建中,以真实性体验满足游客的文学旅游需求,实现景区空间的文学化。
  关键词: 若耶溪; 浙东唐诗之路; 文学旅游; 景观; 真实性体验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在浙东地区游历咏诗的旅游路线。据学者统计,在“浙东唐诗之路”范围内唐代诞生了本地诗人四十多位,隐居诗人二十多位,前来踏访、交游的诗人在四百人以上,留下大量诗作[1]。
   “浙東唐诗之路”的主要游历形式是走水路,辅以陆路,主要通过浙东运河、镜湖、若耶溪、剡溪等水道贯穿。其中,若耶溪与越州(绍兴)城区和镜湖相连,沿途景观形态多样,历史文化遗迹丰富。通过对若耶溪文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构建、重现文学景观,可以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若耶溪的景观风貌与文化特质
   (一)若耶溪的景观风貌
  1. 兼具自然景观与田园风貌
   若耶溪位于绍兴城东南,有学者考证其发源于柯桥区平水镇上嵋岙村龙头岗[2]181,一说源于平水镇岔路口村的嵋山,其支流众多,水量充沛,水道交错纵横。若耶溪下游即为平水江,至龙舌嘴分为东西两江,其中东江汇入绍兴平原河网,西江与绍兴环城东河相连。
   若耶溪风景秀丽,沿岸景观丰富。郦道元论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水经注卷四十),谢灵运则描述若耶溪“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由于绍兴城南多为山地,植被和水系得到较好保留,历代文人慕名而来,其中不少人迷恋此处美景,纷纷隐居于此。若耶溪下游多平原,地理条件优越,极利耕作。越地先民世代垦殖,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江南田园风貌。唐代诗人丘为在《泛若耶溪》一诗中细致刻画了若耶溪畔的田园风光: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类似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趣,充满闲适安宁。时至今日,若耶溪下游会稽村附近仍然存在类似乡野景观。
   2. 历史遗迹众多
   除自然景观和田园风貌外,若耶溪沿途还有许多历史遗迹。若耶溪下游途经绍兴城区,在城东五云门外有西施山遗址,为勾践教习西施、郑旦之所。若耶溪下游西侧为会稽山,中有宛委山、大禹陵等景点。相传大禹治水陷入困境,在若耶溪畔宛委山斋戒数月,得到天书指点而通晓治水之术。大禹两赴会稽,最终病逝于此,所葬之处便为大禹陵。若耶溪属于山溪性河流,受降水影响明显,历史上洪灾频繁。东汉会稽太守马棱在若耶溪畔宛委山东侧修筑了一座滞洪水库,即回涌湖,后虽淤积成农田,但至今仍有部分湖区残留。在若耶溪上游云门山下有云门寺,原为王献之故宅。陆游《云门寿圣院记》中记载其“缭山并溪,楼塔重复,依岩跨壑,金碧飞踊……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相觌也”。该寺吸引了孟浩然、白居易、陆游等文人踏访,留下诸多作品。除上述景点,若耶溪沿岸还有日铸岭、阳明洞天等历史遗存,伴随大量传说和历史典故,可见其景观的丰富性。
   (二)若耶溪的文化特质
   若耶溪秀美幽远的自然风貌和悠久丰厚的历史遗产构成其珍贵的文化特质。越地学者邹志方将其归结为“幽远”二字。“幽”字一言若耶溪幽静,二言诗人在其中幽意绵绵;“远”字一言若耶溪文化悠远,二言历史悠远,形成漫长的文学长卷。[2]225通过对文献和作品的梳理分析,我们可将若耶溪的文化特质归结为风光幽远秀美,隐逸之风盛行,历史积淀深厚。
   1. 风光幽远秀美
   在诸多以若耶溪为主题的诗篇中,山水诗占了最大比例,可见其自然风光激发起文人强烈的创作欲望。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时游历若耶溪,留下不少诗篇。其中《泛镜湖南溪》(南溪即若耶溪)一诗记录了作者泛舟溪上所见景观:“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啼。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若耶溪某些河段山峦夹岸而立,竹林密布的景观特征,很好地印证了其“幽远”特点。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描写到若耶溪的夜景“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以新奇的比喻勾勒出若耶溪水澄净通透的梦幻之美。再如,崔颢《入若耶溪》云: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作者以白描手法刻画了若耶溪的幽静之美,让人心之向往。
   除了山水之景,还有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田园山寺。例如,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中有“湖里寻君去,樵风往返吹。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之句。葑田为浮于水上的农田,多见于江南乡间水畔,这当是若耶溪沿岸的农家特色。又如,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中云:“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溪旁港口已停满舟船,于是诗人只能移去别处,船行之间,作者瞥见杨柳丛中若隐若现的农家,颇有一番情趣。再如,诗僧灵澈《云门雪夜》中描绘了云门寺的景象:“云生幽石何逍遥,泉去疎林几呜咽。天寒猛虎叫岩月,松下无人空有雪。”作者以凄冷的笔调描绘了云门寺的冬景。
   除了景物,人物亦是诗人景观描绘的一部分。李白《越女词》中有两首描绘了若耶溪的采莲少女:
   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其五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李白用笔不多,却传神勾画出越地少女清纯、羞涩之美,并将人和景完美融合,为若耶溪平添了几分清丽和妩媚。
   2. 隐逸之风盛行
   汉魏以降,若耶溪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隐士。东汉郑弘年少时便居于此,两晋时云门寺本为王献之居所,而葛玄、葛洪则在宛委山阳明洞天学道。至唐代,綦毋潜、秦系、戴叔伦、灵澈等诗人隐居于此,其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隐逸生活的面貌。例如,綦毋潜《春泛若耶溪》记录了自己乘舟游览若耶春夜美景的经历,作者直言“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表达了自己隐居山野的意愿。而在《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中,秦系远离官场,放达闲适的隐居心态显露无疑:
   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
   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滩上胜耶溪。
   又如,戴叔伦隐居若耶溪时,以轻快生动的笔法展现了其在若耶溪畔的乡村生活,《越溪村居》诗云: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虽然客居简陋的乡村,但作者的心情却是轻松的,黄雀声中柳叶渐青,作者则亲自背着米,在春景中一路踏花而回,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除了隐居者外,许多文人虽然只是旅居于越,但在游历期间同样表达了厌倦尘网,寄情山水田园的志趣。例如刘长卿《东湖送朱逸人归》中云“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以“开田凿井”直言隐居之乐。再如其《陪王明府泛舟》中云:“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作者记叙了陪友人游览若耶溪的见闻,抒发了对若耶溪的向往之情。
   3. 历史积淀深厚
   若耶溪历史悠久,是古越文化的发源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包括大禹得天书、治水及会诸侯,西施入若耶浣纱采莲,欧冶子铸剑,郑弘向神人请愿得樵风,葛玄、葛洪于宛委山炼丹修道,王献之舍宅为寺等。若耶溪还是越地宗教中心之一,境内有云门寺、平阳寺、灵峰寺等寺庙。此外若耶溪亦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宛委山下的龙瑞宫便是越地道教的重要庙观。因此,唐代诗人赴若耶溪除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外,还有很重要的动机便是踏访各处古迹,咏怀历史。
   在诸多咏叹若耶溪的诗作中,西施是一个主要的主题。李白在《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中便追忆了西施在若耶溪浣纱之事,而在《子夜吴歌(夏歌)》中,李白更是以其天才的想象描述了西施采莲的景象: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作者寥寥数语便点明西施采莲引发众人围观,导致宽阔的若耶溪都变得狭窄,夸张地点出了西施容貌的惊艳。
   又如,施肩吾《越溪怀古》:
   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
   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
   全诗通过西施浣纱和侍奉吴王的前后对比,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哀婉和惆怅。
   除了西施,欧冶子及其炼剑之所日铸岭亦是诗人咏叹的对象。日铸岭位于若耶溪中游东侧支流的王化境内,相传为欧冶子铸剑的灶基所在地。相传欧冶子铸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成功,而在日铸岭一日铸成,所以称其“日铸岭”。李绅《若耶溪(西施采莲、欧冶铸剑所)》中云“倾国美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通过将西施采莲和欧冶铸剑两个典故并列,展现了若耶溪丰富的历史内涵。
   上述名人古迹外,唐人讽咏的若耶溪历史遗存还包括樵风泾、云门寺、射的山、宛委山等,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二、基于文本深度构建若耶溪文学景观
   通过对景观风貌和文化特质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若耶溪具备自然和文化双重景观属性,这也是“浙东唐诗之路”景观的共有特征。一方面,景观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吸引文人纷至沓来,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在文化层面对地域景观进行了重新塑造,即景观的‘人文化’”[3],从而赋予景观更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并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基于此,深度构建若耶溪文学景观,是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文学的空间化:若耶溪景区的物质构建与场景还原
   文学与旅游存在密切联系,这首先体现在文学叙述具有天然的空间属性。根据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任何叙事性文本都会呈现出一个虚拟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因此,从文学和旅游的关系看,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对空间的关注和描述,从而使其和旅游之間形成某种“空间互涉”[4]关系,这意味着“文学叙事空间”和“现实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叠,即读者可根据文本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空间,其与现实空间之间存在很多对应,形成某种镜像关系。它蕴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加之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使得两种空间之间产生某种错位,这种错位被熟悉文本的游客所感知,最终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文学的空间化需要“从旅游体验视角进行作品分析,并以此分析作为景区的建设思路,将作品中的场景通过空间设计予以再现。”[4]基于此,可以结合文本和景区现状,对现实景观进行文学性的物质构建和场景还原。
   1. 若耶溪景区现状
   若耶溪的中下游被称为平水江,上世纪五十年代平水江水库建立,流经此处的若耶溪河段也被湖泊所取代。水库之上,若耶溪水流狭窄,并出现多条分支,不具备有效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平水江至绍兴城区二环东路附近分叉为东西两江,西江与大禹陵相邻,进而与环城河东段相连。据此,可开发的若耶溪河段终点可确定为大禹陵。而平水东江与绍兴平原河网相通,沿途有东湖景区,可预留为远期开发的支线。因此,若耶溪景区的可开发河段起始点为平水水库以北的若耶村至大禹陵,全长约13公里。    通过卫星地图分析和实地查考,若耶溪可开发河段可以分为绿植密集区、农田密集区、建筑密集区三种景观类型。其中大禹陵至市委党校段为绿植和建筑混杂区,但沿岸植被繁茂,可观赏性较好。市委党校至阳明路石四线交汇处河段是目前若耶溪最完整的绿植密集区,也最符合其历史风貌的景观区间。由阳明路石四线交汇处至会稽村河段为农田密集区,具有典型的江南田园风貌。由会稽村河段直至平王线若耶村河段为农田和建筑混杂区,且以建筑为主。
   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若耶溪的多数河段已经不复往日面貌,但少数河段仍然保留了较多的原始风貌和历史遗存。同时,虽然多数河段两岸已经被村舍和住宅楼所占据,但经过多年整治,沿岸植被和环境良好,具有较大的改造提升空间。
   2. 作为文学旅游地的若耶溪景区构建思路
   通过上文对若耶溪景区现状的梳理,可将该景区的景观营造分为重点河段和其他河段。前者开发重点在于景观复原和重现,后者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景观提升区域,通过建筑外墙改造和园林绿化,尽可能贴近前人笔下若耶溪的自然、文化特质;二是历史遗迹开发区域,同样需要纳入景观开发的范畴,其主要开发方式是景观改造与重建。
   (1)重点河段开发策略
   若耶溪景区的重点河段可确定为宛委山东北侧自大禹陵至会稽村的二环南路——阳明路沿线。其中,市委党校至石四线河段的重点在于植被风貌复原,石四线至会稽村河段的重点在于田园风貌营造。此外,大禹陵至市委党校河段有大禹陵、阳明洞天、龙瑞宫等历史遗存,也需要做好沿河景观的复古营造工作。
   若耶溪的重点开发区域要遵循“追溯、还原文学场景”原则,将文学具象化和显性化。文学旅游的实质便是旅游者“由对抽象文学形象世界的感知转而过渡到对具象文学旅游资源体验的过程”[5],因此景观营造的目的便在于“借助文学场景的构建、解说,向游客提供一个体验文学境界、发现真我的旅游空间,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使游客获得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真实感受”[6]。据此,我们要根据若耶溪不同河段的沿岸现状进行针对性改造。
   市委党校至石四线河段要充分参考前人诗作进行植被调整与补充。通过对诗人描绘若耶溪景观的统计,荷、竹、柳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例如描写荷花的有“忽闻风动莲叶”(顾非熊《入云门,五云溪上作其二》),“荷花明灭水烟空”(朱庆馀《榜曲》)等;描写竹子的有“丛篁夹路迷”(宋之问《泛镜湖南溪》),“潭影竹间动”(綦毋潜《若耶溪逢孔九》)等;描写杨柳的有“黄雀数声催柳变”(戴叔伦《越溪村居》),“垂杨深处有人家”(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若耶》)等。这三种植物中荷花与竹子未见于今日若耶溪两岸,可在适当区域增加种植。
   石四线至会稽村河段以農田为主,沿岸景观单一,且有少量沿河民居,除保留现有农田外,要尽可能真实还原传统村落风貌。例如建造渡口并放置木船(郑绍《游越溪》中云“月浦值孤舟”),建造草庐、木屋等传统农舍(丘为《泛若耶溪》中云“结庐若耶里……柴门独掩扉”),于田间添置鸡、狗、牛等家禽家畜(秦系《将移耶溪旧居留赠严维秘书》中云“鸡犬渔舟里”),在农舍周围和田间道旁增植花树(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若耶》中云“垂杨深处有人家”,戴叔伦《越溪村居》中云“清溪一路踏花落”),种植葑田(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中云“路细葑田移”)等。田园景观中,人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组织村民或景区人员捕鱼采莲,或设置沿河主题雕塑凸显田园特色。
   (2)其他河段开发策略
   若耶溪多数河段由于人为改造程度较大已经没有复原的价值和意义。但若耶溪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其发展本身便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村落、寺庙、水利工程都是若耶溪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若耶溪是一个“有机进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沿河景观的空间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时间性的变化。据此,会稽村以南至若耶村河段的沿河景观将主要着眼于建筑立面改造和传统元素的融入,将居民的现实生活融入到景观中,让游客领略若耶溪的时空变化。
   在若耶溪流域范围内还有诸多文人踏访吟咏的历史景点。这些景点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留有遗存的遗迹,如欧冶子铸剑之所(日铸岭下灶、中灶、上灶)、浙东佛教圣地云门寺、东汉水利工程回涌湖等;另一类在文学中多有涉及但今天已经消失或不可考,如西施浣纱之处(浣纱石)、郑弘求得樵风之所(樵风泾)。
   对一类景点可采用复原和改建的方式恢复原貌。例如,有学者考证日铸岭西侧上灶村境内官山上存留灶基及残余灶壁[2]192,可据此对遗迹进行适当开发,并纳入日铸岭古道旅游线路中。再如,平江村仍有云门寺古迹留存,可通过对周边村舍进行拆迁,扩展景区范围,重现云门盛景。对第二类景点可实施景观新建。有观点认为古迹重建没有意义,因其不具备历史和文化价值。但“文学旅游地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开发者和旅游者共同构建真实性并最终使其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动态过程”[6],因此,重建文学发生地虽不具备历史价值,但从文化传播和游客体验的角度看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郑弘年轻拾得箭矢于仙人而求得樵风,便利当地村民运舟载物的故事为若耶溪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后汉书》卷三十三),若耶溪下游因此也得名樵风泾。由于樵风泾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因此只能以人为方式重塑。这些新建景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营造真实的旅游空间,有效实现文学的空间化。
   (二)空间的文学化:若耶溪景区的文学置入
   通过借鉴文学文本,可对物理空间,即文学旅游地进行有效构建。同时,这一构建需要将文学置入景观中,“从空间视角诠释文本,让游客分享文学作品的故事和意义,游客通过文学性的凝视参与旅游景区的体验”[4]。为此,需要将文本通过旅游空间的形象、直观展示加以表达。
   1. 景区宣传与“文学+景观”解读
   与普通景区相比,文学旅游缺少大众化和商业化基础,游客目标群体有明确指向性,对景区承载的文学作品及作者有浓厚兴趣。因此,文学旅游的游客往往希望通过实地游览,将自身通过文学阅读所构建起的虚拟空间与景观所在地的现实空间重叠,最终满足自己“文学朝圣”的需求。换言之,“旅游中通常都有一个神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某个特殊自然制品或文化遗物成为旅游仪式的神圣物件”[7]15。因此,我们首先要强化游客观光预期,帮助游客做好景区文学知识的铺垫。    (1)前期营销与主题宣传
   与鲁迅故里、兰亭、大禹陵等国内知名景点相比,若耶溪并不被人们所熟知,这就需要通过对若耶溪文学形象的凝练,形成景区宣传与营销主题。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将若耶溪的文学特质凝练为“幽远、秀丽、隐逸”。在此基础上,我們可将其旅游主题定为“幽远山水之美,诗意田园之美,从容归隐之美,醇厚历史之美”,通过广告、游记、微电影、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加以宣传。例如,在“浙东唐诗之路”概念下将前人咏叹若耶溪的诗句、景观照片及影像与广告相结合,通过网站、微信、报刊、广告牌等平台加以传播。再如,通过拍摄若耶溪主题电影、纪录片等方式体现其文学旅游的魅力与优势。在手机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开展跨界技术、内容整合的前提下,手机将成为“通信业与传媒、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融合中的立体整合传播平台”[8],因此我们还需要将宣传的重点渠道向手机端倾斜,以微信、抖音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提高传播效果。
   (2)做好“文学+景观”解读工作
   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熟悉景区,我们有必要对景区和文本进行整合解读。第一,汇集若耶溪景区的历史、名人、景观分布及文学作品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编印实体书等方式为游客做好景区游览的知识铺垫,编写、开发更适合普通游客的通俗版本。第二,做好景区解说词的设计和撰写。文学旅游高度依赖文本,因此在游客游览过程中需要借助更多解说来了解景区内容。景区应当根据游客需求,编定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容易被游客接受的解说稿。第三,实现文学符号的实体化。在旅游中,“游客所消费的,其实就是意义符号所构建起来的特殊性,一个地方越有历史价值,就越容易得到游客的凝视”[7]15。因此对文学景观的解读可通过文学符号的实体化呈现。例如,上文谈及的植被营造及传统村舍重建即是对若耶溪文学符号的实体化构建。此外,文本自身的实体化呈现亦是文学符号实体化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若耶溪沿河放置大量刻写文人吟咏若耶溪的石碑或木牌,它们既是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本实体化的呈现方式。读者在观赏这些景观的同时也在进行文本的再阅读,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学旅游体验。此外,景区还可以建造纪念馆,以文本、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手段立体呈现文本。
   2. 建构主义视角下景区真实性体验的营造
   文学旅游是一种深度体验式旅游,因为游客的观光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发现、体验文学与现实间的异同。因此,文学的空间化同时意味着文学的真实性呈现,即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由现实“浸润”到文学中,获得一种虚构的真实性体验。根据建构主义观点,不存在独立于个体思想行为和符号语言之外的先验的、“真实”的世界,所谓的真实是解说和构建的结果[6]。对游客而言,真实性体验本身便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旅游空间文学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便在于营造真实的文学体验,以景观和文化体验为核心进行旅游内容策划。
   (1)景观体验设计
   游客的景观体验主要通过游客凝视实现,其内涵是对景观标志和差异性的构建[7]15,“通过典型的旅游凝视的客体,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客体去理解那些与它们形成反差的更为广阔的社会中的各种要素”[7]3。就若耶溪而言,景观体验主要便是通过游客凝视实现的。唐人水上泛舟,其主要目的是体验“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通过舟船的输送去追逐和欣赏两岸周围的佳丽风光,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利用自然景色的反馈来展抒内心的抱负和寄托”[9]。这可从很多唐人游览若耶溪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例如“轻桡弄溪渚”(孟浩然《耶溪泛舟》),“轻舟去何疾”(崔颢《入若耶溪》),“扁舟归去有樵风”(刘长卿《东湖送朱逸人归》)等。因此,水上观光应当作为若耶溪的主要景观体验方式。在路线设计方面,若耶溪的水上观光应当更加贴近历史原貌,不适合采用大型画舫游船,更适合中小型仿古游船。游船工作人员也可以穿着唐代服饰,并且在船上设置茶具等设施,开展品茶吟诗等活动,让游客成为“穿越者”,获得沉浸式体验。
   (2)文化体验设计
   若耶溪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文学作品,景区可以充分凸显其文化属性,重点可聚焦于历史底蕴和归隐文化。首先,规划者需要对若耶溪的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分类,按照属性将其分为治水、传说、宗教、归隐四类。第一类景观主要以大禹陵和回涌湖为代表,策划重点在于绍兴治水传统与特色;第二类景观主要以西施浣纱采莲地、欧冶子铸剑地为代表,策划重点在于历史(文学)叙事与景观的有机融合;第三类景观主要以阳明洞天、云门寺为代表,策划重点在于凸显若耶溪深厚的道教、佛教积淀;最后一类景观仍处于空白状态,策划重点在于复原唐人笔下若耶溪的隐逸之风。基于真实性体验原则,历史文化类景观的旅游设计不能只是“参观+解说”的模式,而应通过场景还原,让游客深度体验其文化魅力。例如,云门寺在扩建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参考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描述,最大限度向游客展现、还原历史中的云门盛景,彰显其在若耶溪景区中的重要性。再如,唐人隐居若耶溪的故宅虽然已无遗存,但可在适当区域重建若干符合唐代建筑特质的民居,还原唐人隐居的生活场景及配套设施,从而让游客以第一视角充分体验隐逸文化。
  参考文献:
  [1] 邹志方. 绍兴名胜诗谈[M]. 新华出版社,2004:10.
  [2] 邹志方,庞宝根,魏法林. 历代诗人咏若耶溪[M]. 新华出版社,2003.
  [3] 余中樑,沈洁. 略论山水文学对构建城市文化景观的作用:以绍兴为例[J]. 芒种,2018(10):50-52.
  [4] 李刚. 文学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文学化:论文学资源之于旅游空间的文化置入[J]. 旅游论坛,2016,9(1):50-54.
  [5] 李维维,朱峰. 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J].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4(1):41-46.
  [6] 贾鸿雁,王金池. 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园”项目策划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5):26-30.
  [7] [英]John Urry. 游客凝视[M]. 杨慧,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8] 冯宜. 手机媒体对文化产业影响力研究[J]. 今传媒,2017(8):13-14.
  [9] 王赛时. 古代的泛舟娱乐[J]. 文史知识,1997(5):1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0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