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是一门有“思想”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美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初步养成的基础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新课标的出现,教学大纲的改革,艺术培训机构的星罗棋布,都是音乐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成果。中小学对于音乐课程逐渐重视起来,对于音乐教师的考核和要求日渐严苛,能够直观地看到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教育体制、人们观念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音乐教育发展缓慢且不平衡,人们对于音乐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课标;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可以提高个人的气质,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音乐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人的情感,因此,音乐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课程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其本质属性是实践,也是学习音乐课程的基本规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人们认为音乐课只是属于副科,音乐教师、音乐课的得不到重视,教师也只是简单备课,草草了事,但都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生会唱了,听懂了就可以,这就是当下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社会影响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广度、深度、温度等三个维度来阐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性。
  一、广度
  音乐教育具有广度。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音乐课程的价值这样说到:“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无处不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处处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思想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音乐带来的不仅仅只有音乐的知识,还有音乐背后的社会生活、文化主张、思想情感、民族特色,因此,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存在着互补、合作、交融,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
  在音乐课堂上除了应该学习的音乐艺术知识以外,还要进行知识的扩充与拓展,这体现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学科综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单独的学科体系拓展到了整个学科体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教材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进行更加广阔深入的实践,将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和共通,例如将音乐的发展历史融入到历史的学科当中、将音乐简单的和声音程功能学习融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将音乐的地域特征融入到地理学科当中等等,不仅能够增加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交融,还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探究性”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深度
  音乐教育具有深度。目前,國家对于中小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有了新一个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提升艺术修养,这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必须有深度,不仅要让学生会欣赏音乐,会演奏音乐,还要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技术,了解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以及音乐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要对音乐学科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把握内涵,从而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丰富。这也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三维教学目标当中的“知识与技能”所体现的。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律动感强,主观能动性强,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及组织能力,“翻转课堂”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新课标视域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授课形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颠覆,学生由“观众”转变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由原来的“主演”转变为“导演”,教学过程由“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即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耳等多种感知器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授课模式,让学生通过身体实践,主动获得体验、感受,形成技能、方法和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中小学生,可以运用奥尔夫的音乐感知教学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进行音乐游戏,让学生通过综合的感官来“触摸”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使学生对音乐有初步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后再逐渐进入音乐知识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兴趣问答、团队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学会自己进行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相应的音乐知识,为之后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温度
  音乐教育具有温度。教育的温度必然来自在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而教育者内心的温度必然来自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是一种教育的情怀。从广义来看,音乐属于艺术行业,因此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审美,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在音乐的教学当中通过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音乐、审视音乐,充分感受音乐中丰富的情感色彩,体验其中的美学色彩,并使学生与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得音乐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所传达出来的价值理念是人类相通的,人们也需要音乐的滋养。音乐教育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温暖的教育,也是教会学省用温度去审视我们的周围,审视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使学生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音乐去传递情感,去分享心情,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西方的音乐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荷马史诗》当中提到了斐弥奥斯和得摩多柯斯两位古希腊早期的音乐家,在被人问道为什么他们会弹琴、会唱歌时,斐弥奥斯说“是神给了我灵感,教我唱出各种歌曲。” 得摩多柯斯说“是阿波罗和缪斯教会了我歌唱。”而中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音乐教育,《夏小正》中记载:“二月丁亥万用入学。”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而日趋完善。如今,音乐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人文关怀,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所了解,音乐教育所传递的,除了音乐本体知识、技能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培養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的沟通、宣泄,处处都在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人文关怀,这就是音乐教育的温度。
  四、结语
  在音乐教育研究中,广度是“前提和基础”,深度是“主体和标准”,温度是“目的和动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相关的音乐理论,而是通过聆听,勤于反思,敢于批判,通过实践去自己发现并认识音乐的规律及音乐文化,建立自己对音乐、对人生的认识。
  从音乐本体到音乐文化,从音乐文化到人类文化,学习者在对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进行聆听欣赏后,会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能够品味吸收作品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涵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之后,音乐艺术素养也就随之提高,进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因此,音乐实践的价值是多重性的,通过直接体验和积极参与,并且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音乐现象有更深入地认识,才能够理解美妙音符下隐藏的更加本质的内涵。所以,传授知识不能替代自主的学习与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音乐与生活相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历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性”的学习首先要以教材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施。然后通过对每个学生特点的了解进行任务分配,保证学生能够全程全员参与,制定合适的探究目标。最后对探究进行评价,总结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下次实践活动的计划里对学生的薄弱能力进行强化,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需要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或许现在还不够成熟,不足以给人更加直观的社会效益,但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意。探讨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讲述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道路,是探讨、讲述,也是记录。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从来不应该只是解读史料和分析材料,人文关怀才是终极目的,也是音乐教育温度的体现。
  注释:
  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协同效应: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rman Haken)创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9).
  [3]余丹红.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