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蒙古族巴尔虎部索海固图勒的制作及文化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洪萍

  摘 要:索海靴是巴尔虎蒙古人日常穿着的靴子,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索海固图勒”意为用整块皮做底、帮的靴子。索海固图勒在蒙古族服饰艺术中有着独特部落特点,在2009年巴尔虎索海固图勒制作技艺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尔虎的索海固图勒不仅体现了巴尔虎蒙古人的勤俭的生活习惯和精湛的缝制技艺,还折射出其朴素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蒙古族;巴尔虎;索海固图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115-02
  蒙古族巴尔虎部所穿的靴子有多种,有自制的,也有通过贸易买来的。自制的蒙古靴主要有索海固图勒(用整块皮做底、帮的靴)、布易度格(靴底为单层皮,靴靿靴帮为香牛皮)、乌拉泰固图勒(有靴底的靴子,以两层皮中间夹缝毡子的靴底)、柏萨壤固图勒(以熟好的羊皮制作,主要是活动范围小的老人和小孩穿的一种靴子)、德格忒固图勒(以熟好的山羊皮制作的,毛朝外的大筒靴,在极寒天气里所穿)等。传统索海靴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本文主要对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巴尔虎部的索海固图勒进行研究。
  一、 索海固图勒的类别、结构及制作步骤
  (一)类别和结构
  索海固图勒有冬季和夏季之分。冬季靴靴靿用熟好的羊或牛犊皮制作,靴内套毡袜。夏季靴靴靿多以白帆布密纳而成。
  索海固图勒由靴靿、靴帮、靴底、靴头、靴后跟、靴里子、靴镶边、靴上的装饰纹饰等部分组成。
  (二)制作步骤
  索海固图勒的制作过程分为裁剪、纳缝、图案装饰、定形等步骤。制作一双做工较好的索海固图勒一般需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靴靿有皮和布两种。皮质靴靿用熟好的羊、牛犊皮。布质靴靿的面和里子通常用新的布料,夹层用旧布,选好布料后用糨糊粘三到四层,放置在阴凉处晾干,以备使用。
  裁靴靿可用样版,也可以直接用尺量。一般靴靿高30至35厘米,宽窄以适合小腿粗细为准,一双靴子的靴靿需要四片大小相同的皮料(或布料)。
  裁剪完的靴靿需要纳缝,有多种纳缝方法。通常情况下先从靴靿的中部开始向靴帮纳缝,后纳缝靴靿。纳缝时注意缝条间的距离均匀,针孔间的距离也要相等。四片靴筒裁剪成同一大小,然后用绸或缎包边。包完边的靴靿上缝绣图案作为装饰。绣完图案后,把四片靴靿两个两个地相互缝合,缝合时中间夹进鞣革或绸夹条,夹条通常是一道或两道。
  缝合靴帮和靴靿前端连接处,中间上鞣革或绸夹条,缝合完后的靴头呈倒过来的“3”字形。靴底用鞣皮制作,做靴底需要长3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大小两片揉革。靴底头部剪掉三角形的口子,靴底和靴靿的头部在此缝合。靴后跟是从靴底尾部裁剪而成,靴后跟有单双之分。
  单靴后跟指的是靴底后部两侧部分接缝后用靴底尾部的方形部分压缝而成的靴后跟。双靴后跟指的是,靴底后部两侧部分交叠缝合后用靴底尾部的方形部分压缝而成的靴后跟。这使靴后跟变成三层厚。为了使靴后跟更厚、更结实,通常夹缝毡子或桦树皮。
  缝合靴靿和靴底,需要注意靴底向上卷起跟靴靿缝合时其靴头部位的大小不可能跟靴靿完全吻合,所以缝合时把这一部位的边缘需要起皱褶。先从靴头的中间开始向两侧缝合,缝合时注意皱褶间的距离和大小均匀。接着缝合靴两侧的靴底和靴靿边缘。最后缝合靴后跟。这样靴靿和靴底的缝合工作完成,靴子基本成形。
  缝完的靴子还需要定形,在靴子里灌进沙子,用木棍捣至靴子的外形匀称,放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定形。通常索海固图勒里套毡袜,毡袜高出靴靿6至10厘米,高出部分以绸缎等包边。
  二、 索海固图勒的装饰图案
  (一)常用图案
  索海固图勒通常缝饰装饰图案,主要分布于靴子的口部、侧面、正面和靴后跟等部位,口部的图案通常宽7至10厘米,紧连着口部包边,围绕于靴口。
  图案一般分为三层,其上下层为辅助图案,以藤枝、绳纹、几何等图案为主,中间一层为主要图案,以碎花、叶子、蝴蝶、万寿纹等为主;侧面及正面纹饰以环佩、团花、蝴蝶等图案为主。虽然侧面及正面的图案比起靴口和靴后跟的图案所占比例小,但提高了装饰图案的整体协调性和做工的精细度;后跟图案位于靴靿的后部,以蝴蝶、卷云等图案为主。
  索海固图勒其装饰图案中口部及后跟部位的图案占有较大比重,成为主要的装饰图案。侧面及正面图案起到点缀和衬托作用,但只有一些做工较精的索海固图勒上才缝饰侧面和正面图案。
  整个靴子的纹饰寓意吉祥,蕴含了人们向往平安和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其纹样的构成直观地反映了巴尔虎人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缝制图案的方法
  索海固圖勒其装饰图案通常用带颜色的皮、彩色布或绸缎、彩线等制作。经常用叠压、压条、拼接等缝纫技法,还需要巧妙运用镂空裁剪等技法。
  叠压缝纫是指,把裁剪好的不同形状的图案样式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图案的缝纫技法。索海固图勒的装饰图案通常压缝两到三层,每层材料的颜色都不同,主要以色差显示图案形状。
  叠压缝纫的优点在于图案层次分明,使图案更加立体;压条缝纫是指把彩线等缝饰在图案的边缘或中间,或用彩线勾勒出图案形状,其优点在于提高图案的美观,美化图案边缘,突出主要图案;拼接缝纫是指把两个裁剪好的图案拼接成一个完整图案样式的缝纫技法。其优点在于:使同一层的图案更为平整、顺畅。
  下面以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藏的比较典型的一双索海固图勒口部图案为例,简单介绍其装饰图案的缝制方法。如下图所示。
  
  此双索海固图勒的靿口图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主要图案,以变形的万字和卷草图案组成;下部为辅助图案,由红色线绳缝饰的眼状图案。
  其缝制方法首先是根据靴口形状和装饰图案宽窄裁剪底层材料,并缝在靴口处。此双靴子的主要图案底色以红和绿色的绸布拼接缝制。上层为黑色皮子,以镂空裁剪法裁剪的变形的万字和卷草图案。   以底层和上层的色差及上层裁剪的形状凸显了装饰图案。最后以蓝、黄、白等颜色的线绳压缝与图案上面及边缘处。下层图案底层以长条蓝色布料缝制,其上用红色线绳缝饰眼状图案。下部两边以线绳压缝,以增加其层次感。
  三、 索海固图勒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巴尔虎部索海固图勒是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是蒙古族在悠久的游牧生活中所创造的。反映了巴尔虎蒙古人朴素的自然观。
  首先,通过巴尔虎部索海固图勒的图案花纹,我们不难看出部分图案虽然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形,但随着时间的衍变,其逐渐成为传统游牧文化的象征和回忆,但那些极具生命力的美的存在形式,却始终表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生产活动与审美情趣。对于巴尔虎人来说,这些都是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一种最初的理解形式,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而产生这种原始图案符号。
  其次,蒙古族巴尔虎部索海固图勒制作的选料,折射出服饰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尤其是它的靴底进行了软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草原踩踏的程度,体现了蒙古族传统中最为原始、朴素的草原生态观。而且靴子的制作材料丰富,可以根据穿靴子者的年龄、性别制作不同的花纹或样式。穿起来轻便、舒适,能够适应当地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巴尔虎部使用索海固图勒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赞美索海固图勒的歌曲。如《大岭图热易台固图勒》(夏季索海固图勒)中唱到:“索海固图勒的布靴筒上,缝饰双层图案,缝饰的双层图案,是那达日玛姑娘的手艺......”由歌词不难看出索海固图勒的轻便保暖、美观大方,深受巴尔虎人的喜爱。
  巴尔虎蒙古族在穿索海固图勒也要遵守一些礼节,如:走路不能拖拉靴子;穿靴讲究干净整齐,注意防潮;脱掉靴子不能随意乱扔,必须放在床底下固定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蒙古族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是从属于大自然的,人不能主宰自然,也不能破坏自然,人和其他的动物、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蒙古民族终年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把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激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 小结
  以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巴尔虎部所穿的索海固图勒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别、结构、工艺流程、图案、文化内涵等做了简要的梳理。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还原传统索海固图勒的制作技艺,再现了巴尔虎先民精巧的手工艺,并研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索海固图勒制作工艺复杂,对细节的要求较高,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符号,具有见证巴尔虎草原文化的独特价值。索海固图勒的制作技艺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哈斯图娅.陈巴尔虎风俗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2]楚勒特木,烏云格日乐.游牧巴尔虎[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