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动力与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海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只有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本文对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动力与路径进行全面的剖析,阐明其产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优质学校内涵、剖析其生成动力与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孵化优质学校的3种主要路径。首先,应以“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实现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成本正义;其次,以“学校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实现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空间正义;第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现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价值正义。
  [关键词]人民满意的教育;优质学校;孵化机制;衍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28-05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离不开优质学校这一关键载体,也就是说,建设优质学校是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国家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战略,给优质学校输出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撑,为优质学校的孵化提供更多空间。那么,优质学校具有怎样的共同内涵与特征?在孵化过程中会与遇到怎样的阻力与困境?孵化优质学校具有怎样的动力、机制、模式和路径?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希望对孵化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对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有所助益。
  一、优质学校的内涵与孵化困境
  (一)优质学校的主要内涵
  人们对不同教育阶段优质学校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在高等教育阶段,人们心目中的优质学校通常是指“双一流”建设工程大学。而本文讨论的范围与研究对象则限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优质学校的评价集中于升学率,通常以升学率的高低确定一所学校的好坏,判断该所学校是否优质。学者们对优质学校内涵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他们认为“优质学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级的状态,是一种处于不断深化和趋于整体优质的状态[1],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所谓“优质”就是要建立并使用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优质学校必须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建立与学生多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在未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做准备[2]。有的学者提出,优质学校就是一种文化,优质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文化和理念。有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就能形成统一的办学思想、管理体制、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等等。还有的学者提出,优质学校就是给师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安全的、秩序井然的。在这种氛围下,学校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领导机制健全[3]。优质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优质学校也不等于重点学校,不等于名校。因此,要用更科学的态度认识优质学校。
  具体来说,优质学校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动态发展、多元参与、以人为本、系统优化、文化引领、特色鲜明”6个方面。优质学校不再以传播知识为最大追求,而是转向于培养人的主动、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优质学校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提供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潜力的充分发展與发掘;优质学校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升学率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优质学校所坚持的教育质量观是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二)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
  各地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实践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优质学校孵化模式,主要有集团制、分校制、学区制、委托管理和大学附属学校联盟制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学过程中,各学校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优质学校的孵化模式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与困境。
  1.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困境。从某种角度来看,优质学校在孵化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其过度追求规模效益,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但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财政支持力度也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地区间优质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优质学校组成的联盟一般集结了该区域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如生源、师资等,其容易造成学校供给的不平衡,实质上是侵占了公众的教育资源,加速了社会基础资源配置的不均。
  2.学校同质化的困境。优质学校的孵化多数是优质校和薄弱校的组合。由于历史原因,薄弱校的师资、办学条件和水平都处于劣势,在互动过程中往往缺少话语权,易形成学校同质化现象。优质学校在孵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其与薄弱校的区别采取差异化的资源配置。而薄弱校多采取盲目复制的措施,全盘引进优质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课程资源等,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选择性接收,多面临“水土不服”的状况。学校间缺乏共同愿景、教师流动不良、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共享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4]。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要缩小差距,而不是消除差异。因此,同质化和特色化并存的需求是优质学校孵化的另一大困境。
  3.规模扩张给质量提高带来的困境。历经近20年的发展,优质学校的孵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内优质学校均衡且迅速发展,优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而不顾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目前优质学校孵化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优质学校的覆盖率,过度强调规模效应,无限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以一所优质学校引领多所薄弱校,将使其偏离教育的发展规律。许多新增的优质学校缺乏资金支持,过度扩大的规模还衍生了人际关系冷漠、行政僵化、师生参与决策与管理机会减少等问题,导致办学质量下降。学校发展的最佳规模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为衡量条件。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学校,其发展的最佳规模也不尽相同。优质学校的孵化必然要符合这一规律,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协同发展。   4.资源共享与自身建设的矛盾。优质学校的孵化需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合理地调配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优质与均衡发展。资源基础理论强调异质性资源的重要性,认为优质学校在孵化过程中应创建区别于其他同类型学校的异质性资源,这种异质性资源是确保学校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现实环境下,优质学校的孵化多是优质校对薄弱校的单项输出,薄弱学校吸收优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等异质性资源;而优质学校在不断供给薄弱学校资源的过程中,自身的异质性资源稀释,品牌影响力下降,这并不是真正的共享[5]。在优质学校孵化过程中,只注重优质学校资源的单项输出,就会使部分薄弱学校形成严重的资源依赖,从而忽视自身异质性资源的建设,而这种联盟关系将会转变成一种“寄生”的关系,违背优质学校孵化的初衷。因此,要实现优质学校孵化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资源的共享,又要注重学校自身异质性资源的建设。
  二、优质学校孵化驱动力的分析
  虽然孵化优质学校面临着困境与制约因素,但优质学校的孵化也有若干的驱动力。
  (一)政府的推动力
  学校基础教育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优质学校资源的共享需要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引领和支持。有学者认为,政府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强制性优势,在优质学校衍生发展的初期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教育决策系统是自上而下运行的。政府掌握区域教育的话语权、政策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权,是影响政策制订与实施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优质学校的规模、布局、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进行统筹,根据实际的教育发展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优质教育孵化规划,将优质学校的孵化纳入当地整体规划当中,才能有效地扶持优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最终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的推动力是优质学校孵化的第一种力量;同时,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也是一种积极力量。
  (二)知识的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即知识无意识的传播,知识的索取者在与知识提供者进行信息交流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同时,知识索取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身知识交融并产生新的知识。知识溢出过程同样是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溢出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不能被创造者独占。其次,知识溢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从区域视角来看,知识溢出效果随着区域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即越是邻近区域,溢出效果越明显。先进地区知识的溢出会对较落后地区产生辐射。优质学校的孵化正是知识溢出效应的一种表现。当今社会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优质学校之所以优质,是因为其拥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异质性知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教师资源、课程资源、领导力等。这种异质性知识会无意识地传播,向邻近区域的学校及发展较慢、理念落后的学校传播,这种传播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这一进程,通过学校的集团化、组合化,将这种异质性知识转变为共有知识,进而打破知识传导过程中隔离机制的阻碍,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组织内部化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组织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一种组合形式。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因为组织可以提升规模效率。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非社会性”关系,即其完全排除了社会性。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完全是靠价格加以协调的,人们在理性选择的原则下追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哈佛商业学家钱德勒提出,组织,特别是大型组织,可以通过内部的管理和生产组合产生更高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科斯认为,市场和组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通过组织实现某种交易的成本较高时,人们就会离开组织而选择通过市场来完成交易;相反,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较高,人们就会离开市场,这种交易内部化,即变成组织内部的问题[6]。优质学校孵化的主要途径是以集团化、学区化或共同体的形式来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正是因为通过市场来实现这一途径的成本过高,而通过组织的内部,即教育集团、学区化和教育共同体等形式可大大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优质学校的孵化即优质学校通过集團化、学区化和共同体等形式实现组织的内部化。优质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应用过程中,推行阻力相对较小,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快速复制和扩张。
  (四)合作竞争机制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进步的两大动力,也是组织发展的导向。在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过程中,竞争机制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竞争的本质是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稀缺资源进行争夺。竞争激发了学校的组织活力,提高了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外部性资源的获得对组织的影响力。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出于对资源的强烈需求,合作是学校获取外部资源的最佳方式,合作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资源的共享。竞争分为3个基本形态,即生存性竞争、竞赛性竞争和合作性竞争。合作性竞争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合作性竞争并不是意味着消灭了竞争,相反,它是从组织自身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利用合作的模式和结构,提升竞争的层次。组织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建立,其实质就是借助合作的力量,以合作的形式创造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空间,通过自身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以及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使组织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优质学校的联合和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合作竞争的优势。
  三、优质学校孵化的机制与路径
  (一)优质学校孵化机制的分析:联动、共享与创生
  优质学校孵化模式是建立优质学校孵化机制的关键。建立优质教育孵化机制需要定位“成长共同体”并聚焦“现代治理机制”。目前,优质学校孵化存在着“母体”与“子体”联动、共享与创生3种机制,这3种机制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在组织之间的关系上,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各个学校之间只有连接成多层面、多维度的平面和立体网络,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输出与交换。   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优质学校与孵化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和结构实现网状链接。首先,对偶关系形态是优质学校孵化过程中组织间关系的基本单元,是组织间关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优质学校孵化的对偶关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优质学校联盟内两所学校之间的点对点链接。包括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链接,薄弱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链接;二是学校组织与组织成员,如校长、教师、学生等人员之间的点对点链接。只有点与点之间实现有效衔接,相互借鉴,深度沟通,共同协作,才能促进优质学校的快速、均衡发展。其次,优质学校联盟线式关系是在学校组织对偶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教育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各类项目平台,形成一个联动互通、相互支持的学校线式关系形态。再次,点线成链的共享机制是在学校间点线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内隐的学校组织链和人才培养价值链,是学校间共享优质资源的方式。最后,点点对偶、点线成链的关系形态发展成为组织间立体的关系网络形态。学校之间共同织成的网络关系将链接成为一个学校协同发展共同体,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创生。立体网络关系形态是学校组织间关系的总和,是学校组织关系形态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有利于促进优质学校的孵化。
  (二)优质学校孵化的路径
  1.以“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实现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成本正义。成本正义的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政府、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第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别在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教育资源的交流与重组是具有筛选性的,除弥补因教育资源缺失而形成的弱势,还要为有限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可能性条件。第二,构建优质学校孵化的共同体,在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地处理政府、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共赢。要控制优质学校孵化衍生的规模、节奏与力度,建立优质学校帶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如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物质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最终形成制度共商、学术引领、民主分享的共建机制。第三,实行优质学校联盟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确保资源的高位运行,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均衡。
  2.以“学校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实现优质学校孵化的空间正义。优质学校孵化的空间正义是指在孵化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是平等的,群体内各种权力与机会、自然生态、公共资源合理并公正地分配。当前,各学校在发展阶段、现有水平和发展动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事实上,差异的存在也是教育资源均衡性缺失的重要体现。对薄弱学校现有教育教学状况的尊重是优质学校孵化的基础。在优质学校孵化过程中,应促进多主体参与及共同发展,避免任何一方完全式给予或完全式索取。不平等的发展条件不利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体“生态平衡”的维持与发展。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的过程中,应通过培植同源文化、优化管理模式等,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架构为学术管理架构;共建多元课程,分享课程资源,融合师资队伍;打破学校间的壁垒、上下级的壁垒、人际沟通的壁垒及生源群体的壁垒。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科研及硬件资源等方面深入而广泛地共享、合作和交流,挖掘每所学校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每所学校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7]。
  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现优质学校孵化的价值正义。优质学校孵化的价值正义是指要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在追求资源分配效率的同时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尊重联合体内每一个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创造人人可享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优质学校的孵化并不意味着复制,而是每所学校在共同理念的引导下,兼顾优质共性和个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彰显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具备实践的能力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做准备。同时,在共同体内实行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即从关注显性指标走向关注隐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113-120.
  [2]David N.Aspin,Judith Chapman,Karen Evans,Richard Bagnall.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onglife learning[M].Heidelberg: Springer,2012:3.
  [3]张东娇.美国学校质量评估制度的审视与启示——认证制度和蓝丝带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2(03):17.
  [4]梁淑丽.义务教育推进优质均衡背景下名校集团化办学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5]李江源,徐冰.名校集团:一种促进教育公平的“好的”制度设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11-23.
  [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8.
  [7]杜芳.校际互动:学校优质与均衡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48-53.
  (责任编辑:付英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