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结合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对福建省文化与旅游产业指标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文旅融合面临机制改革有待深化、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少、文化旅游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提出福建文旅融合应实施政策支持、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加强福建省文化旅游传播、培养优秀文化旅游人才的策略,以期为福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2-0044-02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提出通过文化提高旅游品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提出“职能融合、理念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促进福建省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融合,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创新升级,更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1]。
一、福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处于中国东南角,东临台湾,毗邻广东、浙江、江西三省。省内山川纵横分布,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省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其旅游资源更是丰富,拥有18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9个5A级优质旅游景区,旅游景点与景区的总数超过450个。2018年,全国45个市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福建省就有5个县(市、区)获此殊荣。此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福建省经济贡献超过10%。2012-2018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9.73%显著提高到18.53%。2017年以来的近两年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5000亿以上,尤其在2018年,旅游收入突破了6000亿元,对福建省GDP的贡献值增加到18%以上。从图1和图2中可以得出旅游业为福建省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持续深化。2013-2018年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年均增长13.5%,印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福建速度”。福建省历史文化悠久,孕育了一系列灿烂丰富的当地文化。如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船政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等。
丰富的文化与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提供了沃土。福建省有远近闻名的武夷山风景区、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景區等,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妈祖信俗、福建南音更是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福建省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4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6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个[2]。据统计,2013-2016年间福建省重点旅游文化融合项目达235个,总投资为3002.7亿元,其中完成投资470.64亿元。
(三)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从2013年开始,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持续开展文旅融合“八大示范工程”,其中包含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智慧文化旅游示范、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等工程。在文旅融合中重点项目的带动引领下,福建省成功建立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融合项目。如三坊七巷文化街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坦洋工夫红茶文化产业园、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等。同时,塑造了一批如“梦回泰宁”、“武夷水秀”等旅游演艺节目,并推动闽南文化节、朱子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持续举办。此外,示范工程项目的落地和开展,为增强福建省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2019年,福建省从省级层面推出着力打造249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包含2条大环线、4条特色支线、9条特色主题线路。依托福建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如红色经典集福线、绿色生态享福线以及海丝休闲之旅、温泉养生之旅等精品线路。文旅融合发展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不仅为福建当地旅游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还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了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宣传推介效应。
二、福建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融合中的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福建省在整体的文化旅游统筹管理中还不够完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行业等涉及了多个主管部门。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在管理体制、职能权限以及职责范围中各有侧重,导致难以全方位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各相关部门围绕本部门的绩效考核重点开展工作,更多关心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和得失,因而在文旅融合的合作中,只是在文件沟通上进行“有限配合”,而无法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结合,更谈不上文化内涵的共同塑造和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此外,福建省政府虽然出台了《福建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事实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文旅融合的政策,但在支持力度和投入机制建设上仍不足[3]。
(二)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旅游开发存在同质化现象
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导致文旅融合的过程更为艰难。福建省对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尚未形成一致认同的核心文化,尤其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不足,难以培育属于当地的景区文化。如象征着近代海军建设和强国复兴之路起航的船政文化、象征着福建雕刻艺术鉴赏的寿山石文化、闽台文化、侨乡文化等文化资源,都还未进行相关的旅游开发,甚至有些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完全游离旅游市场之外,因而无法完全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文旅融合项目的竞争优势。此外,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所带来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开发不足,致使旅游产业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4]。其中,观光游仍是当前福建省主打的旅游方式,但其无法给游客带来观赏性外的如参与性、趣味性等需求的满足。福建省多地开发古城旅游,如泰宁古城、长汀古城、云水谣古镇等,但大多数古城在建筑形态、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相差无几,而古城本身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呈现与传播却往往被忽略。此外,在旅游文创产品的打造上,文化内涵和地域风情突出不足,导致多数文创产品缺乏福建特色,存在同质化现象。 (三)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少,旅游知名度待提高
福建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以武夷山、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等知名景区闻名中外,但属于本省的知名旅游品牌却偏少。近年来,福建省着力打造“清新福建”品牌,但目前仍处在培育阶段,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需提升[5]。对外,福建省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渠道推广本省文化旅游,建立城市文化旅游标签。对内,传统文化旅游没有进行创新升级,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再建立一批具有吸引力和带动力的旅游精品十分困难。除此之外,福建省旅游龙头企业匮乏,虽有近400家旅游企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且竞争力不足,因而缺少提高本省文化旅游知名度的重要推手。目前,在全国旅行社10强和全国综合性旅游集团20强的榜单中,暂未看到福建省企业上榜,福建省旅游集团的上市仍然还是空白。缺乏高端的旅游集团,使得福建省文化旅游在实际运作中遇到更多阻力和困难,也更难打开省外、境外的旅游市场。
(四)文化旅游高端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关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具体的学科设置、相关人才认定以及晋升路径均存在一定的空缺和不足。这对优质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孵化增加了难度,致使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在福建省旅游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现有文化旅游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福建旅游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下学历占比超过90%,其中,中专以下学历人数占比更是达到54%。在福建省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旅游从业人员对文旅融合项目的历史剖析和深度解读不足,因而削弱了游客旅游的代入感和体验感[6]。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涉外旅游对高级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是日益增长。福建省现有超过20000人持有导游证,但外语人才只占到5%,且只有不到50%的人员从事外语相关的导游工作,这其中又以英语、日语等为主,而小语种旅游人才则相对稀缺。福建省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且具备涉外旅游能力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三、推进福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一)实施政策支持,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持续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大环境,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等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工作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文旅融合发展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文旅融合相关扶持政策在福建省落实。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产业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强社会各界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运营情况的认知,提高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作用,积极引进成熟的外资和民营旅游开发经营机构,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行业、跨地区重组与开发,从而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的产业联盟。
(二)提升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
根据福建省内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形成属于本地区的区域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商品文化等,这些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应着力开发如“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節、安溪地区茶庄园式休闲旅游等文旅项目。此外,聚焦“纪念品设计+旅游”模式,依托古田会议、生态农业、土楼景区等福建特色,塑造一系列具有福建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在“清新福建”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凭借福建清新空气、美丽八闽山水、中华老字号小吃,实现“福水” “福山” “福乐” “福味” “福礼”等多角度旅游开发。让来福建旅游的游客不仅能逛景区、赏美景,更能泡温泉、品闽菜、饮茗茶、观闽戏、听南音。同时,依托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综合实施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项目,进行旅游主题小镇和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市场开发。福建省拥有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等多个全国特色小镇。依托这些项目的建设,可以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特色城镇和乡村的文化保护传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多渠道宣传,加强福建省文化旅游传播
福建省在文化旅游宣传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化。文化旅游营销可以借助多种方式,除了利用传统和主流媒体等进行传播,还应注重抖音、小红书、马蜂窝等新媒体的营销力度[7],通过深化与去哪儿网、飞猪等网络平台的合作,提升福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曝光率。微型化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文旅品牌的形象开发使得福建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内容更加“亲民化” “碎片化”。潜在的旅游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有迫切来福建旅游的意向,从而推进福建文化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此外,构建旅游娱乐与文化产品融合的需求市场。借助高新技术,开发出一批如《印象大红袍》这类极具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演艺产品。可以尝试将影视剧的拍摄引入景区景点,引导形成一种新的影视文化旅游方式。2019年11月19日,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举办。福建省应借此机会,树立统一的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新形象,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宣传、营销福建文化旅游产品。
(四)培养优秀文化旅游人才,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福建省首先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对福建省文化旅游市场与教育体系的对接,培养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知识的高学历、复合型、能进行涉外旅游的国际化人才。推动福建省内高校与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专业设置并及时进行教学计划调整,努力培养适合本省情况的文化旅游人才。此外,还应不断引进省外、境外的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通过制定住房补贴、技术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吸引高素质、高品德的专业人才不断流入省内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健全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为福建省文旅融合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8]。
[参考文献]
[1]周薇,纪晨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9(7):12-14.
[2]刘萍萍.从文化的发展价值看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30-34.
[3]潘冬东.福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98-105.
[4]何一民.推进长江沿江城市文旅融合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6(4):15-21.
[5]黄聪英.福建省文化旅游业供给驱动机制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16+166.
[6]胡敏杰,邹芳芳.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6):70-73.
[7]郑丰.浅谈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武夷山文旅茶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8(S1):7-8.
[8]方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9-45+169.
[责任编辑:史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