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温松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是,目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仍然阻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解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谋求更好的出路。鉴于此,文章将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的最佳出路。
关键词:事业;薪酬;困境;出路
一、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当今社会大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在事业单位中之所以占据着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是推进我国继续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在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管理理念相符合,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单位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效益的保障。事业单位要想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和优化社会资源效率,就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薪酬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关联性不强
在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薪酬制度的不完善,存在着报酬制度、薪酬分析和薪酬制度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没有建立明确的、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導致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即使长期积极、努力的工作却依然得不到肯定。长久以往就会令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将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效益与自身的发展相融合。此外,我国事业单位薪酬主要是由基本岗位工资、绩效和津贴等组成,对于岗位工资和津贴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也就是说工资和津贴都是固定。因此,可以拉开工作人员薪酬的就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中应起到激励作用,也是最能够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绩效薪酬形同虚设,与考核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强。
(二)缺乏市场化理念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来说都是通过考试统一招聘进来的,这部分工作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在具体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上缺乏经验。此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在事业单位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十分严重,难以真正地留住优秀人才。因此,事业单位难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事业单位的薪酬并不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往往是按劳分配,缺乏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多讲求的是团队合作。因此,在事业单位中,一些工作岗位的薪酬比较高,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薪酬却十分低,这都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缺乏市场化理念的标志。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出路探讨
(一)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薪酬体制
为了充分实现对事业单位薪酬体制的完善,需要及时转变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薪酬体制进行逐步完善,使得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融合,可以充分的体现事业单位薪酬体制的公平性、合理性。具体来说,需要用完善化的薪酬体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扩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让其贡献和薪酬成正比
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要想让其有更好的出路,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资,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需要建立与其岗位相符合的薪酬,或者在原基础上提升其绩效。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贡献和薪酬之间成正比。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员工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此外,还可以根据员工的能力给予其与能力相对应的薪酬待遇,缓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让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晋升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上存在一系列问题,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发展困境,限制了人才进入和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薪酬体制、扩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晋升渠道,让其贡献和薪酬成正比,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提供更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韩海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及有效措施的探究[J].经济师(5):229-230+233.
[2]王晓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6):11.
[3]王素芳.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环球市场(14).
[4]叶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v.26;No.637(11):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1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