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略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亢丽

  《秋天》系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选编的首篇课文,是由拼音学习转入文本阅读的“引桥”和“拐点”,在教材编排体系中具有开篇定向的特殊地位。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绘本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感知、组串整合、歌诀点化等教学策略,实现了图文结合、读用结合、识写结合、古今结合,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绘本引路,图文结合
  刚入学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绘本以其明丽的色彩、形象的画面,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笔者引用书中出现的绘本图画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中,笔者先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学生发现南飞的大雁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以及大雁是怎样飞行的。学生观看视频“大雁南飞”后回答: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大致说出了大雁飞行时的样子时,笔者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再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文中“大雁南归”部分,写出了大雁队形变换的动态美。但课文的插图是静态的, 定格在了“人字形”的雁阵上。教学中,笔者由“人字形”插图入手,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依次让学生读懂“一群大雁”“人字形”的含义;然后引入借助原图生成的“一字形”图片, 形成雁阵组图,辅助理解重点句“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由句到段,读出文字背后的美感和情感。
  二、遣词造句,读用结合
  语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皆为语用。语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
  为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笔者先借助“雁阵组图”,指导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并将这段话中“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中的关联词“一会儿……一会儿……”标红,并指出关联词喜欢结伴同行, 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接着出示燕子田野低飞图、 掠过水面图,并引导:春天到了,小燕子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小燕子一会儿……一会儿……让学生补充。有学生指出:小燕子一会儿飞过田野,一会儿飞过池塘。最后,笔者出示学生读书图、写字图,并提问:语文课上,小朋友在认真地学习。看到这样的场景,可以怎么说。有学生回答:小朋友一会儿读书,一会儿写字。
  三、由认到写,识写结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识字与写字相比,识字是基础,写字是重点。认字容易写字难,写好就更难了,需要下一番功夫,甚至是一生的修炼。以下是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完成“黄—绿”字串运用后,学习生字“了”与“子”的片段。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长相特别相近的生字,找到了吗?
  生(齐):了、子。
  师: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生:前两笔相同,“子”多了一横。
  师:“了”的笔画更少,我们一笔一笔地观察笔画的特点。先看第一笔横钩(动画演示写法), 要先写横再出钩。我们重点观察出钩的角度,假如老师的上臂是横、下臂是钩,写横钩时,胳膊肘是打开、半开,还是收起来?
  生(齐):收起来。
  师:说得好。这就叫作“先写短横后出钩,好像收起胳膊肘”。起立,伸开右臂,边说口诀边做动作,一起体会。(学生起立边做动作边读)请坐,伸出食指,边说口诀,边跟着老师书空。(学生做动作体会) 拿起铅笔,在田字格里认真地写一写。(学生练写)再来观察弯钩。借助竖中线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是直着腰还是弯着腰?起笔与出钩的位置落在哪里?
  生2:是弯的。起笔和出钩都在竖中线上。
  师:这就叫作“弯钩喜欢弓着腰,起笔出钩要对好”。(学生齐读)伸出食指,一边说口诀,一边书空。拿起笔,认真地写下弯钩,写一个完整的“了”字。(学生练写)“了”加横变成“子”。观察一下,这一横有什么特点?
  生3:长横,在横中线上。
  师:这就叫作“‘了’字加横变成‘子’,橫中线上展双臂”。起立,读歌诀,做动作, 体会一下。(学生做动作体会)拿起笔,把长横工工整整地写在横中线上。(学生练写)
  “了”与“子”和后面的“人”与“大”列为本课的生字,体现了教科书编者的用心。这两组字字形相近,可以对比识记,提高效率。此处教学,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运用动作体验、歌诀点化的方法,一笔一笔地精准指导,如同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学得扎实、走得稳健。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阅读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感悟中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