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药技术教学改革及创新工程型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皓

  【摘要】随着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制药工程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急需人才,创新型工程制药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总结,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从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授课内容、结合案例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安全管理意识、引入“工程”概念、利用生动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为卓越医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药技术  教学  改革  创新
  【基金项目】东华大学教改项目(105-06-0008058)。
  【中圖分类号】G642;TQ4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253-02
  制药工程是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应用学科,也是应用化学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利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药品研发、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学科。尤其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为制药工程行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药物、重组疫苗等涛头弄潮,正在带动着制药工程产业的巨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把制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之一,全球制药巨头也都瞄准了该领域,争相开发医药市场。因此,制药工程人才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急需人才。
  一、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不断优化全新授课内容
  制药工程是一门既涉及到药物研发,又涉及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学科。我们的制药工程课程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即上游部分(实验室新药研发全过程)和下游部分(药厂反应设备和车间工艺设计)。制药技术不仅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具有耗资高、耗时长、风险高等壁垒,更在小规模研究走向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化学反应参数重建、反应器的选择、制药车间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工程实际问题。此外,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要求制药工程教学体系要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抗体工程、发酵工程等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将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新方法与制药工程有机融合,从而获得全新诊疗药物。
  二、结合案例教学,强化药品安全管理意识
  随着药害事件不断曝光、受到广泛关注,药品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逐渐成为焦点。新药研发应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一系列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医药产品品种多、更新快,生产路线日新月异。因此,制药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教材中部分内容体系已经落后于制药工业的发展,有些已经被淘汰或不符合要求。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将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引入到课程中,通过介绍药学发展史上及目前社会中出现的典型药害事件,让学生逐渐强化安全管理意识,认识到药物安全为人民健康所系、祖国所托,符合一系列要求是制药工业的发展准则。
  三、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概念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则由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大工程观课程体系的“工程”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即实验、实习、课题设计等。制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实践性的工程类学科,其教学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传授,更应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而制药专业学生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多以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缺少结合工程环节的全方位训练。因此,更应建立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参观,身临其境,进行多阶段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原料药生产车间基本情况及药品生产各环节等的切实认知。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加课堂生动性和趣味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药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的生产一线相关知识,文字性描述并不能有效地提供最为直观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视频,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能够使学生在专业背景缺乏的情况下获取最为直接的信息,也能够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鲜活的趣味性。
   五、总结
   药物的发展史始终围绕着不断出现的各类新型疾病,人类战胜疾病的历程更有赖于不断出现的创新药物,制药工程技术改革与创新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需求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药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Jukka Rantanen, Johannes Khinast. The Future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Sciences[J].J Pharm Sci., 2015(11): 3612-3638.
  [2]李妍,许晖,王娣,赵大庆.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132-133.
  [3]刘宏伟,罗晓燕,宋恭华,廖道华.制药工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1):15-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