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宋青梅:生本语文的践行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锋

  “什么是最好的小语课堂教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教师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我认为,最好的小语教学应该是最符合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最符合小学生特点、最能达成小语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教无定法也有法。这个‘法’就是以生为本,以实为本,以真为本。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抓‘小’、扣‘个’、接‘气’,即小语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忽视或脱离了这些,任何博人眼球的教学理念都会把我们的小语教学引入歧途。洗尽铅华始得真,契合学情最珍贵!”这是湖北省枝江市公园路小学宋青梅老师于2019年11月20日在获得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后的经验分享。
  他山之石可攻玉,攻“玉”还需自身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或目标是什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师范学校所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能否一一对应?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1997年的秋季,从当阳县师范学校(当阳县现为当阳市)毕业的宋青梅被分配到枝江市紫荆岭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
  初上讲台,她突然发现,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教学理论与真正的课堂教学并不完全“合拍”:教科书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讲深了,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一部分学生不想听;讲得不深不浅吧,仍然有不少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这个“全体”到底如何定义?教科书上说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在教学中,指名学生演示时,一直是那么几名较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要么不配合,要么根本就不参与;放映幻灯片时,大部分学生只记住了背景音乐和夸张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语文知识却视而不见,这个“灵活运用”如何把握?两个月的课堂教学,宋青梅彻底蒙了: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区别竟然如此之大!思来想去,她决定向名师学习,借鉴名师教法,于是她向学校申请自费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名师讲座或名师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回校之后,她严格按照名师的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教学,但收效甚微。比如,她在执教《清平乐·村居》前,反复研究窦桂梅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但在课堂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窦桂梅老师对中国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理解,一句句古诗词句脱口而出,自然而贴切,自己没有窦老师那样的学养,举例生硬,又不能与课文内容准确对接;自己执教的学生都是农村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窦老师所执教学生有相当的差距,语文综合素养更难以望其项背,一节课下来,她自己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茫然。看来,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必须建立在自己与名家业务水平相当的基础上。对一名初入教坛的年轻教师而言,这是不太现实的。
  “既然完全依靠课本上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并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既然依靠名师的间接指导来指导教学也不能如愿以偿。我何不自己去摸索一条既符合自己现有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又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学情的教学方法呢?”善于动脑、喜欢挑战的宋青梅暗暗下定了这个决心。
  “小”是生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对于一名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而言,既缺少教学经验,又缺少具体的教学案例,要想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教情又符合学情的高效教学新路,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天性不服输、不言弃的宋青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将自己所执教的课堂教学重新梳理了一遍,又将名师教学的视频和相关的教育学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对一名年轻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经过半年的比对、总结,她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站在教师的位置上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站在成人的角度讲授教学重点,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突破教学难点,很少将自己当成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怎么能以小學生的视角去设计教学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姓“小”。这个“小”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点、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脱离了小学生的年龄之“小”、视野之“小”、认知之“小”和接受能力之“小”,任何所谓的先进教学模式,任何或新颖或花哨的高效教学方法,都是空中楼阁,都是无本之木。有鉴于此,宋青梅开始了她长达三年的探索之旅。
  在不断地尝试、纠偏和完善中,她的“小学语文姓‘小’观”渐渐地明朗起来:备课先备学生、学情,再备教情,最后才是备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已经掌握了全班学生平均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而不是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课堂教学各环节必须预设小学生对本节教学注意力集中的时长,师生互动必须尊重小学生的不同见解,精准框定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实际的容错范围。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宋青梅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理解能力,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目标“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改换为“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作者用得最好的词语,并能说明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名学生从“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句中找到“抽出”一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了原因:“‘抽出’就是‘掏出’的意思,但它们也有区别,就像我从书包里拿作业本一样。如果我作业做得好,我就会很快地从书包中‘抽出’来;如果我的作业没有完成,或者错得多,我就会慢慢地从书包中‘掏出’来。作者用‘抽出’这个词写树枝生长情况,说明了树的枝条生长很快,也表现了树木对春天来到时的高兴和喜悦。”这样的答案比任何脱离了小学生之“小”的答案都要精准,比任何成人所理解的标准答案都更正确,也更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水平。
  生本语文倡导个性化的“教”和“学”
  宋青梅并没有止步于“小学语文姓‘小’观”上,在尝到了摸索的“甜头”后,喜欢钻研的她又把目光转向了“小学语文扣‘个’”上。
  记者很是奇怪:“小学语文姓‘小’,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紧扣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这个‘小’字容易理解,但这个‘个’又是指什么呢?”宋青梅大大方方地解释道:“‘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一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业务水平是有差别的,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是不同的,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所执教班级学情的分析也有深、浅的区别,这些因素决定了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风格就是教师的个性化,即教师个体的“个”,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体实际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重难点。做到这一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生而言,这个‘个’既可指某一名学生,也可指某一类学生,甚至可以指某一个班的学生,延伸开来,这个‘个’还可以指某一所学校的学生,某一地区的所有学生。”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宋青梅嫣然一笑,接着解释:“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村庄和社区,现在虽然来到同一所学校,但学生的个体差别并不因此而消除,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学习经历,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兼顾每一名学生,就要紧扣这个‘个’字。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针对性,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生活实际的个性化,师生的互动、提问的方式和时机等都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差异来进行,都要紧扣一个‘个’字。否则,我们的教学也就成了无的之矢。当然,我所说的‘个’并不是一个个学生的“个”,更多的是指一个班级,在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所拥有的大体相同的经历、见闻和所处环境,所具备的认知、接受能力等就是‘个’,紧扣住这个‘个’,我们的教学自然具有了针对性和个性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学习。”   看到记者恍然大悟的样子,宋青梅讲述了一个紧扣“个”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五年级林海音的《窃图记》时,对于课文结尾国文教师讲的“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一句话的理解,学生的理解非常理性:“我们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增长知识”“粮食哺育的是我们的身体,书籍哺育的是我们的灵魂”“吃饭长大是物质上的成长,读书则是精神上的成长”。这些答案都很正确,但对小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种答案,如何让这些理解内化于心呢?宋青梅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引导:“现在,我们农村富裕了,农民也不再为吃喝发愁,但是,富裕之后,农村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有些农民在农闲季节无所事事,而有些农民却在农家书屋学习充电,寻找致富门路。一两年看不出这两类农民的区别,三五年后,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农民还是老样子,说话也还是粗俗不堪,让人生厌,而爱学习的农民却越来越富裕,言谈举止也温文尔雅了,越来越受人尊重。这就是说,人的健康成长,不能只长身体,不长知识。”这种拓展引导,不仅扣住了小学生成长的环境这个“个”,也扣住了小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个”,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的引导教学,能够真正让小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于心。这,也许就是宋青梅小学语文教学紧扣“个”的具体体现吧。
  正是宋青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孜孜探索和不俗的教学成绩,2007年,宋青梅被调到枝江市实验小学任教。
  生本语文课堂应有生活气息
  调到枝江市实验小学后,宋青梅更加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从农村小学到市区小学,以前的教学思想还适应吗?城市小学生能够接受自己的教学方法吗?
  初来乍到,宋青梅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但事实证明,她的教学思想非但不过时,反而更显示出普适性,而且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针对城市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城市环境,她不断完善自己的“小学语文姓‘小’、扣‘个’观”,又探索出“小学语文接‘气’观”,即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有生活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接近小学生的生活本真。空洞的讲解、缺乏生活气息的教学只能是强行灌输语文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还会让小学生产生“课本很丰满、生活很骨感”的错误认知。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实现“语文知识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的情感教育目标。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时,宋青梅很是自豪,又给记者讲述了多个教学案例。其中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的。在执教小学四年级“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宋青梅没有按教材所提供的理想化的校园环境来创设交际情境,而根据城市日常生活创设了这样一个交际背景: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中年人初次来到枝江市,向过往行人打听去枝江酒厂的道路。问了几名行人,行人要么说“不知道”“不清楚”,要么根本不理他。如果你就是那位中年人,你怎么请别人帮助自己呢?对于这样简单却接地气的口语交际,学生却不知如何应对了。经过宋青梅的反复引导,学生终于明白: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每一次求助都能得到别人热情的帮助、每一个困难都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自己的语气、态度、语言等方面找原因,更要找准求助对象,如警察、保安等,不能因此而气馁,更不要因此而感觉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别人“不知道”“不清楚”是很正常的,别人不理睬你也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对方有急事,也许是你的求助信息不清晰,也许是别人根本听不懂你的口音,等等。这样的口语交际是最接地气的,也最有烟火气息,也是最符合生活真实的,没有任何的表演性质,也给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提供了真实的积累。
  2014年,宋青梅被市教育局轮岗到枝江市公园路小学,随后,她加入了枝江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这里,宋青梅更是如鱼得水,她的生本语文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并逐步推广开来。她也多次被相邻县市(如五峰县、当阳市等)的兄弟学校邀请做报告,分享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鉴于她对小语教学做出的突出成绩,她被评为枝江名师。成为枝江名师后,宋青梅没有止步,而是继续探索,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绩越来越突出:她撰写的教学论文《随文练笔:“随文”不“随意”》获国家级一等奖;她执教的《长征》获全国创新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执教的《我家的大花园》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获优质课奖。
  在驕人的成绩面前,宋青梅没有骄傲,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本语文教学观还有待完善,还有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空间。自转岗到公园路小学以来,宋青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充实内容,不断查漏补缺,不断纠偏更正,她的小语教学观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2019年上半年,凭借这生本语文教学观,她被评为宜昌市“学科优秀教师”,11月20日,她又凭借生本语文教学观和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从高手云集的近千名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
  采访结束,正是晚霞满天时,记者触景生情:宋青梅老师的生本语文教学观不正如这满天的红霞,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天空点缀得绚丽多彩吗?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