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生活中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胜男
摘要:文明礼貌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其养成教育同样是当下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幼儿园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本文主要阐述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幼儿教育内容探讨幼儿生活中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幼儿生活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孩童学会做人的基础,幼儿阶段更是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开端,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种观点说:人格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就是6岁之前,如果这个阶段人格培养的好,那么以后会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培养的不好,那么后期也很难改正过来,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可以既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同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期间要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一、提高家园共育视角下对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重视
约翰。杜威在《民主主義与教育》一书中曾提到“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想有效落实幼儿生活中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就要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思想上将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因此需要教师清楚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会尊重人、学习与人相处才是幼儿教育中重点内容。另外由于家长所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在对待幼儿教育中,所持的观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2],教师要积极主动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正确的幼教方法,同时定期开展家长会和座谈会探讨当下幼儿教育的有效形式,形成家园教育合力,有效提高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幼儿园幼儿年龄普遍在3-6岁,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利用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例如:(1)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性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室门口,教师可以播放文明礼仪的歌曲,像《幼儿园礼仪歌》、《生活礼仪歌》、《礼貌歌》等,“上学校,不迟到,见面问早又问好;来和去,靠右边,上下楼梯不奔跑” 。幼儿在听这些歌曲的同时,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起来,同时也会自觉以歌曲歌词为标准规范自身行为。(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做客”小游戏,两个人为一组,以小明和小红为例,小明去小红家里做客,见面时要说“您好”,小红招待客人时要说“请进”、“请坐”、“请喝茶”,小明接受时要说“谢谢”,走的时候要说“再见”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有礼貌的做客和招待客人。
三、利用有效方式,提高养成教育成效
(一)言传身教,父母和教师是幼儿的第一、二任老师,父母和幼儿教师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两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和教师都要重视自身的文明礼貌行为,注意自身清洁,不随地吐痰,向其他人借东西时,要说“请借给我一下,好吗?”、“谢谢你”、幼儿在家时,父母同样也要重视自身行为,进幼儿房间时,要先敲门,外出归来时要说“我回来啦”等。
(二)强化法,是为文明礼貌行为点赞,断绝不礼貌行为,例如,当幼儿第一次做公交车,此时上车一位老奶奶,幼儿主动要求父母让座给老奶奶,此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肯定和表扬,夸奖孩子“宝宝真有爱心”等。当孩子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吐痰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同时严厉要求孩子擦掉,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礼貌行为时,父母和教师要及时批评和矫正。
(三)引导法,是通过教师的提醒和暗示来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例如,幼儿在一起做小游戏时,一个小朋友由于没有站稳摔倒,教师要及时提醒,“小明摔倒了,他的朋友们要怎么做呢?”说完小朋友们都会主动去扶起小明,另外幼儿在家时,也会遇到亲戚之间相互走动,当亲戚进入家门时,父母要提醒孩子,“客人来了,你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会先问好,然后取给客人搬椅子。
(四)诱导激将法,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在刚刚进入教师时,可以对小朋友们说:“今天老师有点不开心,我看到一个小朋友随地扔垃圾,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老师希望那个小朋友可以改正错误”,教师并没有正面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身不礼貌行为,从而主动改正。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小红花奖励表现好的孩子,例如,“小明同学,今天主动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我们应该奖励给他几个小红花呢,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得到小红花奖励吗?”等等,通过诱导、和激励促使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文明礼貌教育是一种未来、人格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素质人才才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在我国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助教幼儿园教育,通过家园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游戏、创设情境、暗示、诱导、激励等方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丁玲燕. 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11):215.
[2] 曾佑惠. 为生命书写“文明”底色:礼仪教育的区域一体化探索[J]. 中小学管理, 2018(9):5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683.htm